錢鑫宇 袁巧玲
摘 要:文章以青少年同伴欺凌中的被欺凌者為對象,結合研究者本人的服務經歷,開展了社會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同伴欺凌個案的具體實踐,探討社會工作介入此類案例的實際經驗和注意事項。
關鍵詞:青少年;同伴欺凌;社會工作
兒童青少年時期是個體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同伴群體是其社會化過程中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當前在青少年群體中,同伴欺凌事件時有發生。同伴之間的欺凌行為對當事人的價值觀建立和人格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進而引發一系列人際、家庭、社會問題。
本文關注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同伴欺凌事件,結合研究者本人在H市青少年發展中心的服務經歷,開展了社會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同伴欺凌問題的實務探索,進而探討青少年同伴欺凌行為的干預措施。
一、實務案例介紹
H市青少年發展中心下設一個少年兒童體驗類場館,入館兒童可在此體驗各類工作,依靠自己的“勞動”領到工資——“Do幣”,用以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或學習感興趣的技能。“陽光居民成長計劃”特訓營,是場館的一項綜合活動課程,依托城市仿真社會平臺,融合職場體驗、口才訓練、團隊訓練、理財任務等,讓孩子經歷學習、工作、娛樂、團隊活動,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及品德意志。
2018年7月,研究者擔任“陽光居民成長計劃”特訓營輔導員,與營員們朝夕相處一個多月,全天跟隊隨行,收集到孩子們的一手資料。案主:被欺凌者小玉(化名),10歲,小學四年級女生,體型瘦小,性格內向,成績中下。案主在學校常被人欺負,在訓練營中也被另一個小女孩肢體攻擊,情緒低落,沉默寡言。家長評價:不愛與人交流,朋友圈很小。其他營員評價:不愛與人交流,但會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
二、被欺凌者的社會工作介入過程
(一)問題分析與計劃制定
案主的主要問題是:在自己學校和訓練營中曾遭受同伴欺凌,留下心理陰影,從而產生自卑、憂郁等負面情緒,造成較大的困擾,學習成績也受到影響。根據ABC理論分析由被同學欺凌所導致的心理狀態和情緒問題是案主學習成績下降的直接原因,因此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需要從非理性信念的產生上著手,使情緒困擾可以得到改善,進而改變行為問題。因此我們決定用理性情緒療法來改善案主的狀況。
介入目標:幫助案主增強自信,學會與人溝通,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形成正向自我評價,建立朋輩群體支持網絡。關注的問題是因被欺凌而帶來的情緒困擾,運用理性情緒療法,改變其非理性信念,使其回到正常的學習和社交的軌道上來。
行動計劃:識別案主的非理性信念,通過自我袒露的技巧來說明案主非理性信念的不合理之處,鼓勵案主改變負面的自我評價,提高案主的自信度。
(二)介入過程
(1)第一次會談。利用訓練營休息時間,社工與小玉進行了第一次會談。破冰,取得信任,向小玉解釋欺凌者不合理行為的緣由:可能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家庭教育環境影響,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旨在讓案主學習相互理解、換位思考,并讓小玉表現友善的意圖,以此促進雙方握手言和。
(2)第二次會談。社工給案主播放了一段視頻,內容為一群青少年對另一個青少年的欺凌行為,小玉看著視頻內容,緊咬嘴唇,不敢直視。之后,社工引導小玉分享自己的感受,如果看到別人被欺負自己作為旁觀者,她沒有想過會上前幫忙。社工給小玉解釋道:如果被欺凌者在遭受欺凌時,選擇逆來順受,也不反抗,這樣反而會讓其他人以異樣的眼光看待被欺凌者,更不用說會上前伸出援手了。還有,如果在欺凌行為發生過程中有旁觀者在一旁加油助威,會使欺凌者下手更重。
接著,社工給案主播放了另一段視頻,內容是一個被欺凌的青少年在遭受欺凌行為時選擇大聲反抗,并向其他人求助,然后欺凌者就慢慢減輕了肢體侵犯,最后停止了欺凌行為。看完視頻后,社工解釋到:遭到欺凌時除了忍氣吞聲,我們要想其他方法減少自己所受的傷害。即使在身體力量的沒有對方強,但是在氣勢上嚇到對方,從而可以達到終止欺凌、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受欺凌者在被欺負過程中向他人求助,會激起被求助者的責任感和正義感,能夠及時阻止施暴行為,從而使被欺凌者獲得幫助和保護。
社工建議小玉在遭受欺凌時要勇于向他人求助,小玉也覺得這種方法值得一試。最后社工與案主一起進行了場景模擬,案主在被欺凌時大聲反抗并向旁觀者呼救,并承諾下次遇到被欺負的情況,就用這種方法保護自己。
(3)第三次活動。小營員們此前在綜合實踐課堂上學習了杯子舞,每個小隊將派出五名小營員進行杯子舞大賽,小玉在杯子舞的表演過程中表現較好,社工在活動中積極鼓勵小玉,大膽表現自己。
表演結束后,社工運用優勢視角與案主對若干問題進行了討論:你是否想得到別人的認可,你是否有實現目標的渴望,你自身的優勢,你過去成功的經驗,支持你的家人朋友,你的實力等,在社工一步步引導中,案主不斷發掘出自身的自然資源,對成功的渴望推進著案主邁出了第一步。
這次會談,讓案主勇敢的邁了出去,認識到自我展示帶來的信心與成就感,杯子舞大賽的獎勵使案主的自信心進一步擴增,案主的情緒變得更加開心活躍。
(4)家庭介入。社工通過與案主父母的電話和微信聯系,告訴家長要多鼓勵、贊賞、表揚案主,經常詢問孩子在學校中與同學交往的情況,給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害怕之處。將孩子在訓練營中的圖片、表現及時反饋給父母,獲得了父母的認可,促進形成支持性的家庭系統。
(三)結案
個案介入結束時,社工與案主進行了面談,共同回顧了整個輔導過程,案主注意到了自己的成長,相比以前產生了一些好的改變,社工也肯定了案主配合的態度和所做的努力與嘗試。最后,社工與案主一起展望未來,鼓勵案主堅信自己有能力和信心獨自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困難。
(四)總結評估
(1)效果評估。自評:個案輔導進入尾聲,社工讓案主談談自己的變化,案主談到自己這一個月很開心,偶爾會想起被欺負的事,還是會難受,總體上比以前更愛說話,更自信了。在訓練營交到了幾個新朋友,會和她們一起玩,也建立了微信聯系。以前被欺負后產生的一些不理性想法基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學會了今后在遇到欺負時要自我保護和積極求助的方法。
他評(家長):案主家長認為,經過社工輔導后小玉的變化很大,比之前開朗很多,并欣喜于孩子變得更獨立,會更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2)過程評估。在個案輔導過程中,社工通過多種個案會談技巧和小組活動技巧,對案主表達支持和關心,運用優勢視角不斷引導案主發掘自身的自然資源,逐步跨越自己內心的障礙,轉變信念,形成積極的態度。
三、研究總結
研究者運用社會工作實務的相關技巧,為被欺凌案主提供了及時的個案服務,完成了預定目標,取得了良好效果,為以后的相關實務研究提供了較為完整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首先,對于被欺凌者,研究者采用理性情緒療法,優勢視角理論等方法,不斷引導案主發掘自身資源,逐步跨越自己內心的障礙,轉變信念,形成積極的態度,建立自信心。需要注意的是,會談過程中案主談及自己受欺凌的具體過程時,會回憶那些痛苦的、不愿意面對的事情經過,會產生身心的較大不適,在心理上容易造成二次傷害。這就需要社會工作者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要把握適當的度,更加熟練的運用工作技巧,更多地站在案主的角度考慮,以達到傷害最小化、幫助最大化的目的。
其次,針對兒童青少年群體的特殊性,在介入過程中社工要積極運用同理、傾聽的個案技巧,鼓勵、激勵、正面表揚案主的點滴改善,給予案主更多的正向信息,從而引導案主樹立自信和自尊,促進其心理的穩定和成長。
再次,在研究中,我們往往流于“想當然”的邏輯推理空想中,經常會忽略了現實中服務對象這個最重要的不確定因素,以致于服務效果并不明顯。青少年服務對象正處于性格、行為變化的關鍵期,要求社工在服務過程中要更加細致入微地觀察,要有足夠的耐心,發現案主身上的閃光點,促成形成案主完成行為改變的心理動力,有助于幫助案主成長的目標得以實現。
總結而言,青少年同伴欺凌行為產生的原因是多樣的,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本研究從微觀層面出發,運用個案工作對被欺凌者開展介入研究,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 邱慧萍,葉清.學生暴力行為分析及其防治[J].江西教育科研,2006.
[2] 劉冬梅,馬兵.聚焦校園暴力[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4.
[3] 胡勤國,高先君.中學校園暴力的成因與對策探討[J].山東省團校學報,2007.
[4] 張晗瑜.個案社會工作介入犯罪青少年幫教案例研究[D].吉林農業學,2013.
作者簡介:錢鑫宇(1997- ),男,河北邯鄲人,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本科在校生,社工專業15級學生。
*通訊作者:袁巧玲(1978- ),女,浙江杭州人,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