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雅靜 王文昌



摘要:根據山西省澤州縣13個鎮(鄉)368份農民入市意愿的問卷整理數據,運用Logistic模型從農民自身特征、入市認知和入市相關政策滿意度等3方面11個因素進行數據分析。結果表明,農民整體對入市的認知程度不高,農民職業、文化程度、土地依賴性、入市了解程度、入市風險感知、入市政策滿意度、入市價格滿意度、入市后生活改善預期等8個因素對農民入市意愿影響顯著。農民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主體,其意愿對入市有直接影響。基于以上分析結果,本研究以農民意愿為切入點,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戶意愿;Logistic模型;澤州縣
中圖分類號: F30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07-0324-04
土地資源是稀缺資源,一方面城市建設加快,土地供不應求;另一方面農村亟待發展,土地供大于求[1]。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可以同時解決這2個方面的問題,不僅能夠緩解城市建設用地緊張的局面,也可以盤活農村土地,增加農民收益。2015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同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拉開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的序幕。
目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學術界對其研究主要有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研究[2-4];入市存在問題研究[5-7];入市障礙及其對策研究[8-10]等。張冰楠等指出,增值收益分配問題是入市的核心[11-12];王秋兵基于政府、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等利益主體視角分析了當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建議[13];鄭風田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涉及到的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農民利益保護、社會穩定和農村基層沖突等問題,提出了建立完善的土地增值稅收體系、重新解釋憲法相應條款、農村土地規劃放松管制、分類管理及產權界定的建議[14-15];付宗平指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存在相關規劃不完善、運行機制不規范等問題[6]。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相關學者將關注點落到農戶權益的保障上來,而保障農民權益就要關注農民的意愿,其影響因素多樣,并且關乎入市的成效。基于此,筆者以山西省澤州縣為研究區,通過走訪調查了解農戶對入市的認知,分析影響農戶入市意愿的因素,并針對農民入市認知低、意愿弱的現狀,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澤州縣位于山西省東南端,太行山最南麓,晉豫2省交匯處,四周環抱晉城市市區,屬半山區半丘陵地貌,史稱“河東屏翰,冀南雄鎮”。縣域南北長約58.85 km,東西寬約 62.75 km,總面積為2 024 km2,占晉城市總面積的21.3%,其中,農用地面積為1 271.93 km2(其中耕地保有量為 497.86 km2,基本農田為41.40 km2),建設用地面積為 166.06 km2,未利用地面積為586.40 km2。澤州縣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總面積為 144.20 km2,占建設用地面積的86.83%。其中,全縣共有 26.67 km2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占集體建設用地的18.50%。
2015年,澤州縣作為我國中部地區的典型地區之一及山西省的唯一地區被選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成為全國33個入市試點之一,對該地區農戶入市認知及意愿進行研究,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或建議,有利于我國中部地區入市工作的進行。
1.2 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來源于澤州縣13個鄉(鎮)20個村的農戶調查結果。調查以問卷形式為主,結合訪談,以澤州縣截至2018年5月參與入市的13個鄉(鎮)的20個村莊作為研究區,以農戶為調查對象,問卷主要包括農戶基本信息、農戶對入市的認知及農戶對入市相關政策的滿意度等3個部分,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68份。
2 研究模型
2.1 變量選取及說明
本研究因變量為農民參與入市的意愿,愿意參與入市,因變量y取值為1;不愿意參與入市,y取值為0。
自變量為影響農戶參與入市的因素,本研究選取農戶基本特征、農戶對入市的認知及農民對入市相關政策的滿意度等3個方面的11個指標作為自變量,自變量的選取、賦值見表1。
2.3 數據處理
本研究對368份有效樣本數據(選入標準為α=0.05,剔除標準為α=0.1)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并對該模型進行檢驗,由統計結果可知統計量-2對數似然值為82.165、Cox & Snell R2為0.655、Nagelkerke R2為0.905,模型擬合優度整體較好。
3 結果與分析
3.1 調查樣本的描述性統計
3.1.1 樣本特征 從表2可以看出,在所有被調查樣本中,男性占48.37%,女性占51.63%。從年齡區間看,主要集中于41~60歲,占48.91%;從文化程度看,小學和初中學歷最多,分別占30.98%、41.58%;從家庭收支狀況看,賠本、盈虧平衡、一般、賺錢、非常賺錢的分別占19.84%、24.18%、45.11%、10.05%、0.82%,家庭收支一般者最多;從職業狀況看,務農者居多,占比48.91%,務工和兼業者占比分別為32.07%、19.02%;從農戶對土地依賴性來看,基本不需要土地的有53戶、想種就種的有41戶、基本維持家庭溫飽的有132戶、大部分收入來源的有82戶、所有收入來源的有60戶,分別占14.40%、11.14%、35.87%、22.28%、16.30%。
3.1.2 農戶認知狀況 從表3可以看出,根據調查統計結果來看,農民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了解程度比較低。
農戶對于入市的了解程度,不了解的占比最大,為70.65%,一般的為23.37%,很了解的僅為5.98%;在問及“您村是否有入市案例”時,24.18%的農戶回答有,34.78%的農戶不清楚,還有41.03%的農戶回答沒有;在問及“每年入市收益分紅”時,選擇沒有或不知道的占34.78%,500元以下的占 49.46%,500~1 000元的占8.15%,1 000元以上的占 7.61%;對于入市后產權歸誰這個問題,農戶選擇不清楚、所有權歸政府、使用權歸企業,所有權歸集體、使用權歸企業及都歸企業的分別為34.70%、33.42%、13.32%、18.48%;調查中愿意參與入市的占65.49%,其原因為增加農民收益的為39.83%,政府推動的為32.78%,市場推動的為12.86%,其余為不清楚;不愿意參與入市的占34.51%,原因多為對入市價格不滿意、收入依賴土地過高、缺乏社會保障等, 三者占比分別為36.22%、42.52%、16.54%,其余為其他原因。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農戶對入市的認知程度較低,從側面反映出農民獲取信息能力較弱,政府宣傳不到位等問題。而入市認知程度和入市意愿密切關聯,認知低會直接影響農戶入市意愿,從而影響入市進程,阻礙城鄉一體化的建設,因此對農戶入市意愿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就更為必要。
3.1.3 農戶滿意度 本部分主要調查農民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價格的滿意程度、對入市政策的滿意度和入市后生活改善預期等。調查結果(表4)顯示,農戶對入市政策表示很滿意的僅為8人,占2.17%;選擇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的分別占31.52%、36.41%、26.63%;選擇很不滿意的占3.26%。對入市交易價格滿意度表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無所謂、基本滿意的分別占10.60%、38.04%、34.78%、16.58%,表示非常滿意的為0。入市后農民生活改善預期比流轉前更差的占9.24%,略差的占13.86%,基本不變的占52.99%,選擇略強和明顯改善的分別占23.10%、0.82%。從以上分析可知,農民對于入市相關政策滿意度不高。
3.2 計量模型結果分析
通過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產生了對模型影響顯著的解釋變量,包括農戶特征中的職業(P=0.018)、文化程度(P=0.000)、土地依賴性(P=0.000),入市認知中的入市風險感知(P=0.001)、入市了解程度(P=0.016),農戶對入市相關政策滿意度中的入市政策滿意度(P=0.003)、入市價格滿意度(P=0.000)、入市后生活改善預期(P=0.002)等。其中,性別、職業、土地依賴性和入市風險感知呈現為負相關,其余為正相關。年齡(P=0.485)、性別(P=0.393)、家庭收支狀況(P=0.801)等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表5)。
3.2.1 從農民自身特征來看 職業、文化程度和土地依賴性能夠較好地解釋農民的入市意愿。職業和土地依賴性對農民入市意愿影響顯著的解釋是相對于外出務工和兼業者來說,務農者入市意愿比較薄弱。務工和兼業者可以通過入市獲得額外收益,而務農者對土地的依賴性較高,沒有其他生存技能,僅依靠耕作作為收入來源和生活給養,因此他們入市意愿較弱。文化程度與入市意愿呈正相關關系,文化程度高的相對于低的,入市意愿要更加強烈,更能理解、支持新政策,有較強的承擔風險的能力。年齡和家庭收支狀況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調查中年齡大的農民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狀況欠佳,又因投入大產出小,無心再耕種,因此愿意入市;家庭收支狀況可能的解釋是部分家庭收益低的農民希望通過入市增加收益,改善生活;部分收益高的農民不依賴于通過入市增加收入。
3.2.2 從農民對入市的了解認知情況來看 入市了解程度和入市風險感知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入市了解程度與入市意愿呈正相關,說明農民對入市越了解,參與入市的意愿就越高;相反,對入市了解甚微的農民,其意愿就較弱。風險感知與入市意愿呈負相關,表明農民感知到入市的風險越高,越不愿意參與入市。
3.2.3 從對入市相關政策滿意度來看 入市政策滿意度、入市價格滿意度和入市生活改善預期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均與入市意愿呈正相關,農民對入市政策和收益越滿意,入市意愿也就越強烈。
4 結論與政策建議
4.1 結論
本研究構建二元Logistic模型,選取11個影響農民入市意愿的變量,基于山西省澤州縣368份調查問卷,分析農民對入市意愿的影響因素,得出以下結論:(1)訪談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127人不愿意參與入市,241人愿意參與入市。(2)農民入市認知程度較低,且影響因素復雜。影響農民入市意愿的因素有農民自身因素,包括職業、文化程度、土地依賴性等;農民對入市的認知情況,包括對入市的了解程度、風險感知等;農民對入市相關政策的滿意度,包括入市后生活改善預期狀況、入市政策和價格滿意度等。(3)盡管農民對入市的認知程度較低,但是大多數農民對入市仍然持支持態度,希望通過入市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因此他們對于入市制度的出臺有著緊迫的需求。
4.2 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要順利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出臺和相關措施的制定實施必須要重視農民的意愿。因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4.2.1 加快制定配套政策,提高農民入市意愿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能否順利入市,與其相關的政策體系能否建立密切相關[16]。并且政策實施后的效果,對農民意愿會產生直接的影響[17]。政策的實施效果,又取決于弱勢群體的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護[18],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對增值收益分配問題最為關心,在對入市預期收益不滿意的情況下,農民擔心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從而選擇拒絕參與入市。因此,要加快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及相關配套制度的制定,保證收益分配合理公平,最大程度上保障農民利益。
4.2.2 構建風險防范機制,消除農民后顧之憂 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最終的目標就是要解決農民問題,而農民的利益是重中之重。農民入市意愿低的原因之一是擔心入市存在風險,包括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平的風險、失去社會保障的風險和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風險等,擔心自身權益權益受到侵害,因而參與意愿低弱。因此,要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風險控制機制和風險處理機制,解決農民后顧之憂[19]。風險預警機制就是要根據事前風險評估構建風險處理預案,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風險處理方案等都做好詳盡的規劃;風險控制機制就是要在風險無可避免的情況下,采取風險縮減措施或轉移,將風險控制到最小,最大程度保護農民利益;風險處理機制就是要對農民失地風險、生計風險和利益風險提出解決辦法,這就要從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和發展區域二三產業入手,提高農民生存技能,增加其收入來源,解決農民失地發展問題。
4.2.3 開展多方政策宣傳,促成農民支持認可[20] 調研發現,大部分農民對于入市及其政策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農民了解渠道單一,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弱。政府應當在保證受眾理解和接受的情況下,創新政策宣傳方式方法,除了傳統的村集體政策公示以外,運用電子網絡將信息傳送到群眾手中,使農民及時、準確、全面地了解新政策及其實施情況,也可以定期開展政策宣講活動、印發宣傳冊等,以此來提高農民對入市的認知,提高入市意愿。
本研究針對農民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認知程度低、意愿弱的現狀及其原因,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當前入市處于試點階段,今后還將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試點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也足見其復雜性和艱巨性,所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須要審慎推進,兼顧各方的利益,尤其是弱勢群體一方。新一輪土地政策出臺要正視農民意愿,加快入市配套政策的制定,建立入市試點工作機制,推進入市有序進行。
參考文獻:
[1]周應恒,劉 余.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實態:由農村改革試驗區例證[J]. 改革,2018(2):54-63.
[2]堅德慧.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探析——以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為例[J].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8,38(4):99-103.
[3]申文金,張文主.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探析——以江蘇省試點經驗為例[J]. 現代管理科學,2018(7):51-53.
[4]岳永兵,劉向敏.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探討——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為例[J]. 當代經濟管理,2018,40(3):41-45.
[5]夏柱智.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進展,問題和啟示——基于33個試點的資料[J]. 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7,19(5):5-17.
[6]付宗平.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基于成都市的實證分析[J]. 農村經濟,2016(9):31-36.
[7]宋志紅.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的三個問題——基于德清、南海、文昌實施辦法的規范分析[J].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6,29(7):4-9.
[8]劉益林,徐 霞,王 森,等. 基于ISM的我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約因素研究[J]. 宏觀經濟管理,2017(增刊1):12-13.
[9]尹 超,陸 瓊,夏 蓮.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障礙與對策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7,45(23):190-192.
[10]胡中華,諶 宇.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市場化的法律障礙及其跨越——以入市交易資格為切入點[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4):36-45.
[11]張冰楠.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研究[D]. 鄭州:鄭州大學,2016.
[12]羅雅純.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收益分配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13]王秋兵.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障礙因素分析——基于利益主體視角[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4):255-258.
[14]鄭風田.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四大問題(下)[N]. 中國縣域經濟報,2015-01-29(1).
[15]鄭風田.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四大問題(上)[N]. 中國縣域經濟報,2015-01-26(1).
[16]羅湖平,唐 禹. 基于農戶入市意愿的長株潭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Logistic模型分析[J]. 系統工程,2015,33(12):115-120.
[17]鄧愛珍,陳美球,林建平,等.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的社會認知與意愿實證分析——以江西省贛縣為例[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26-28.
[18]翟 彬,梁流濤.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農戶認知與意愿——基于河南省324戶農戶調查的分析[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7,31(10):7-12.
[19]陳乙萍. 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培育問題及運行機制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7.
[20]黃克龍,朱新帥,蔣曉賢,等.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租賃入市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以江蘇省宜興市為例[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8,17(4):463-469.白世秀,王 宇. 我國農業生態效率評價及DEA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7):32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