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教師越來越注重課堂的效果,因此需要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從而促進課堂的進行,調動課堂的活躍性。“以問促思”教學方式主要是在提問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進而有效調動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首先對以問促思的教學方式進行概述,其次提出現階段以問促思的現狀,最后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以問促思;積極性;建議
初中科學是一門邏輯性與基礎性比較強的學科,其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專注力和思考能力,因此以問促思的教學方式便被提了出來,旨在幫助學生通過提問的方式,促進學生思考,進而使得學生更能深刻地領會到教學的目的,促進教學的開展,從而將學生的思想力進行發散,加深孩子們對科學課的掌握程度,達到教學的目的。
一、“以問促思”教學方式概述
1.“以問促思”內涵
“以問促思”的教學方式是指教師采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進行思考,促進孩子的思維發散,從而引導孩子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這種教學方式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將孩子從課堂的參與者,變成了課堂的主動接受者,教師從灌輸知識,變成了對學生的引導,從而能夠使學生進行思維發散,改變了傳統的應試教育,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并且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本節課堂的教學內容,促進教學開展。
2.“以問促思”教學方式運用到初中科學課堂的必要性
初中科學課堂是一門邏輯性很強并且理論與實踐性也非常考驗學生的學科。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其剛從小學比較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過渡而來,面對科學課堂的學習,便會顯得無法應付,而采用以問促思的學習方式,便可以解決這一現象。首先,初中學生面對一門自己沒有接觸過的課堂,在上課的時候便會思想上開小差,這不僅會影響聽課的效果,也會使得課堂變得沉寂,無法調動學生的興趣,課堂會變得死氣沉沉,教師無法做到與學生的互動,而“以問促思”的教學方式則是在課堂上提問問題,初中學生的自尊心較強,因此面對一門需要提問的課堂,學生便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從而提升學生課堂聽講的效果。其次,初中的科學課堂需要學生以實踐的觀點去看待所學的理論知識,而學生剛剛從小學進入初中,孩子的動手能力普遍較差,而初中化學科目涉及大量的實驗,如果學生動手能力差可能會出現一些危險的情況,因此,教師可以在進行實驗前針對實驗過程中所涉及的注意事項讓學生進行了解,從而能夠對實驗所需要注意的情況了如指掌,這樣便會有利于實驗活動的開展,還可以提高實驗的安全性。最后,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是以灌輸的形式來教學,孩子往往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知識的傳授,并不是自己主動地去學,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做教學的引領者而不是灌輸者,而“以問促思”的教學方式恰恰滿足了新課改的要求,它采用提問的方式,提問從淺入深,逐漸帶領學生進入到本節課的關鍵地方,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并且學生在提問中也會不斷地進行思考,教師僅僅是引導學生用已知的領域來引導學生去主動學習未知的領域,達到新課改的要求。
二、“以問促思”的教學現狀
1.問題難易程度無法掌控,阻礙學生學習
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發展時期,對于問題設置得較難,使得學生無法回答教師所提的問題,甚至連教師所提問題的意思都無法聽懂,造成問題的失效,不但會影響聽課質量,還會使得學生因為無法聽懂老師問題的含義,造成學生對自己信心的喪失,從而不利于教學開展。如果教師對問題的設置過于簡單,無法對教學內容層層遞進,造成課堂冗余,多余的問題占據了主導地位,把課程的時間拖長,導致學生因為課堂的注意力轉移而錯過了最佳的上課時間,教學的內容還未涉及,學生便因為無法做到注意力集中而造成教學內容無法開展。
2.所提內容與教學內容背離度大,阻礙教學開展
教師在課堂設計時,對教學的問題往往會因為對課程沒有做到宏觀的把握,造成問題背離教學內容,使得教學無法開展。比如在針對物體浮力的教學中,教師由于沒有做到對教材的宏觀把握,在壓強引入浮力的第一講中,學生便會因為課程的跨域度較大,對壓強的理解力無法與本節的教學內容做到融合,導致學生對于物體浮力的學習受到阻礙,教學的開展無法進行。
3.教學問題過于頻繁,孩子思維脫節
教師往往過于注重“以問促思”的開展,在教學設計中,由于忽略了課時,對于問題設計得較多,使得課堂問題過于多,學生將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如何回答教師的問題上,無法提供給學生一個思維發散的時間,無法使學生做到思考與拓展,因此使得學生思維脫節,不利于學生學習。
三、“以問促思”教學方式的開展對策
1.問題要有趣味性,調動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只有對某件事情產生了興趣,才會專心地進行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前應該對問題的設置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不是為了問問題而去問問題,問題應該能夠吸引學生,從而使得學生更能夠發散自己的思維去想問題,而不會因為問題的無趣而放棄思考,使得提問問題成為一種反作用。
2.問題要有啟發性,點燃學生的智慧
科學課堂往往是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的結合,其教學內容往往源于生活,是對生活中問題的理論性解答,這些問題往往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教師應該針對科學課堂的教學,運用一些來源于生活的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尋找答案,從而啟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在中學課堂物態變化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首先詢問學生生活中的水是什么樣的,學生會針對生活的常識回答水是流動的,由此,教師可以引出液態的物質是流動的。然后將水的三態引入教學內容中,之后針對三態的教學,詢問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三態物質,學生便會對三態的特點進行回顧,有助于學生對于三態概念的理解,之后詢問水是如何變成水蒸氣,又是如何變成冰的,進而引發學生對于三態變化的熱量傳遞情況進行理解,并且讓大家針對剛剛提出的物質三態進行熱量傳遞的講解,進而啟發學生對于本節教學內容的學習,使得學生的思維發散,促進教學的開展。
3.問題要有層次性,引發學生進行拓展
教師的問題應該是逐漸遞進的,一步步地引入本節的教學內容,因為只有遞進引入,才會使得學生能夠跟上教師教學的節奏,不會因為跟不上而放棄學習,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問題設計上注重層次,能夠促進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達到教學的目的。
在初中“摩擦力的影響因素”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首先利用小車進行實驗,將所有的摩擦因素考慮到小車中,之后采用控制變量的方法,采用相同的正壓力而更換不同粗糙程度的桌面,詢問學生本次的不變組是什么,變量組是什么,那么這個變量組是怎樣影響到摩擦力大小的,從而使得學生認識到控制變量的方法,并掌握到了如何運用,進而讓學生設計正壓力作為變量時的試驗形式,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達到教學的目的。
四、對“以問促思”的一些思考
1.難易適度,把握要點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針對不同年級段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跨域幅度,使得每位學生都能夠理解教師提問的含義,從而能夠引發思考,達到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學生發展的時段,從而判斷問題遞進的幅度,這樣才能夠真正地使得學生能夠理解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從而進行學習。
2.問題與教學內容相融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牢牢把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應該不顧本節的內容,而去引入其他的問題,導致所提出的問題與實際的教授內容產生脫節,阻礙學生對于本節課堂內容的掌握程度,并且也會造成學生自信的缺失。此外教師應該考慮到本節的教學內容,針對教學內容將問題進行分級提問,逐漸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本節的教學內容中來,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達到教學的目的。
3.問題數量適中,引導孩子思維發散
教師應該在設計問題時,針對本節的教學內容首先將內容進行分級,所分的級別不應過多,應該考慮到孩子所處的階段,根據孩子的階段進行分級,以及進行跨越度的選擇,高年級考慮跨越度較高問題較少的方式,這樣更有益于學生的思維發散,而針對低年級則應該采用跨越度低問題多的方式,這樣才會使得學生能夠真正地理解到本節的教學意義。但是問題多應該考慮到本節的課時,不宜每幾分鐘就提問問題,否則學生會因為過度地去思考教師的問題,造成思維的脫節。
“以問促思”的教學方式以其應用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思考的方式,被大多數教師所采納,其符合新課改中教師應該引導孩子進行學習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該面對現存的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前述的經驗,在問題設置上注意難易適中、數量適中以及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從而促進教學的開展,達到科學課堂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冀寧.以問促思,讓課堂對話深入而精彩[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3).
[2]席霍斌.以問促思以題為導: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命題的實踐與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8(7).
[3]郭長軍.以問啟智,以問促思:初中數學課堂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探究[J].數學大世界(中旬),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