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贊科夫實驗教學論原則不是孤立的五條教條,而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試對五條原則關系加以分析。同時,教學論是以心理學為理論依據,贊科夫的教學論原則也不是憑空想象產生的,而是通過實驗證明,有其心理學依據的。
關鍵詞:贊科夫;實驗教學;心理學依據
一、實驗教學論體系的來源
(一)指導思想
“我們的實驗體系來源于它的指導思想,這就是盡可能提高教學效果以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一般發展”是贊科夫理論的指導思想,它既區別于特殊發展,又不同于智力發展。它指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就其無所不包的意義來說,應當包括智力發展、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贊科夫提出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是有一定的社會背景的。當時蘇聯教育的現狀使贊科夫深刻認識到隨著知識的更迭加速,知識儲備越來越大,而學校的教學現狀是:一方面,不合理的教材編得容易,無根據地把教學速度放得很慢,進行多次單調的復習,這顯然不能促進學生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教師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技巧上,兒童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而忽視思考。兒童很少表現出對學習的內部誘因。死記硬背式的學習使學生描述眼前的事物時,觀察力都受到限制。時代要求學生在學習現成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智力、思考力、判斷力等。
(二)實證來源
“一般的教學論著作中提到的教學原則,在很大程度上借鑒過去的進步教育學,同時結合蘇聯學校的任務對它進行了批判的改造和補充。”與其他教學論不同,“我們的教學論原則是在實驗研究的過程中形成的,教學論的原則來源于教學法,而教學法是在實際的教學與教育工作中產生的。”實驗體系的原則在最初只能做大概的假設,隨著各階段深入,各原則才得到充分正確的表述。例如,最初把高難度進行教學和高速度學習教材作為一條統一的原則,隨著實驗的進展和理論分析,上述原則才產生了分化。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不是在第一階段就提出的,而是深入實驗中看到理論知識在中小學中的教學地位時才提出的。
二、實驗教學論體系原則相互關系分析
“在我們的實驗體系的教學論原則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這條原則是針對傳統教學內容貧乏、陳舊、過易而提出的。這里的“難度”在教學論中的含義是克服困難和學生做出努力的程度。以高難度進行教學原則的特征,并不在于提高某種抽象的“平均難度”標準,而是首先展開兒童的精神力量,是這種力量有活動的余地,并加以引導。如果教材和教學方法使得學生面前無應克服的障礙,那么兒童的發展就萎靡無力。
“高難度原則是教學體系的基本原則,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依存于另一條原則——在學習大綱教材時高速度前進的原則。”這條原則防止當時學習活動總是走老路,重復學習舊課,教學進度慢。這條原則不僅對高難度原則來說具有輔助的職能,還在贊科夫教學論體系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這條原則與傳統的鞏固性原則造成的教學進度慢、重復弊端多相對。學生在原有的教學內容的多次重復下,就失去了蓬勃向上的學習熱情和不斷前進的動力。高速度的原則要求教學不斷引導學生向前運動,不斷用各方面內容豐富學生智慧,為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創造條件。
三、實驗教學論體系原則的心理學依據分析
(一)強調學習動機的內部誘因
學習是一種十分復雜的心理活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除了感知、思維、記憶、想象等認識活動外,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個性心理狀態同時發揮影響作用,而且這些心理狀態往往對認識過程具有較大的能動性。贊科夫強調培養學生學習的內部誘因,而當時的教學論雖然也利用心理學的一些理論,主張觸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但這種觸發主要通過“分數”或者其他高壓手段等“外部刺激”來實現的。這種方式觸發學生動機只是暫時奏效,不能保持學習的穩定性和持久性,更談不上創造性學習。學生的認識需要是學習動機形成的基礎,實驗教學盡最大可能性創造有利條件使學生的需要得以多方面表現出來,并發展這種需要。只有把認識的需要提高到第一位,才能激發學習過程的內部力量。
(二)重視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贊科夫指出:教學首先和主要是以訓練寫、算的技巧為目的的,理論知識所占的位置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只是為形成技巧服務的。他提出另外一種教學結構,即加強和提高理論知識的地位和作用,要求盡可能在深刻地理解語言的規律、數的概念和數的運算規則的基礎上,來形成讀、寫、算的技巧。贊科夫批評教學片面強調學生只能認識感性的事物,過分強調直觀,久而久之,很難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差異心理”與區別對待學困生
人的先天素質,后天社會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他們的心理也有特點,世界上沒有兩個人在心理特點上是完全相同的。人與人心理之間的差異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消除這種差異促進消極心理特征向積極心理特征轉化,尤其是促進智力落后學生的發展,是各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一直探討的問題。贊科夫在他的教學論中就注意到了差異心理的問題,為了研究學生的心理差異現象,贊科夫通過觀察學生,上課做詳細的記錄,并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實驗。
贊科夫雖然用了心理活動的三條線索(觀察、思維和實際操作)對發展進行心理學研究,但是他的研究方式用常規的心理學研究分析同樣是行得通的。上述注重學習動機的內部誘因,重視抽象能力的發展和差異心理的分析主要是對其實驗教學論體系原則的心理學依據的分析。
參考文獻:
[1]贊科夫.教學與發展[M].杜殿坤,等,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2]王策三.教學論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喻立森.試論贊科夫的教學原則體系[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1985(4).
[4]陳錄生.贊科夫實驗教學論體系中的心理學初探[J].殷都學刊,1986(3).
作者簡介:舒宏健(1977.04—),男,安徽宣城人,中學一級教師,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