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楚媛
摘 要:在實際教學中,學情不一,教師情況不一,在教學中仍然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重組教材在有些章節就顯得非常必要。重組教材是因材施教的關鍵。長沙市地理教研員劉玉岳老師多次強調,教師不應局限于“教”教材,而應該“用”教材。根據教學實際,活用教材,才會更加貼近學情。而重組教材,就是活用教材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因材施教;重組教材;新疆;地理要素;內在聯系
長沙市的初中地理教材是湘教版,編得很靈活,素材也很多,活動也很多,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做到活學活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情不一,教師情況不一,在教學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重組教材在有些章節就顯得非常必要。語文教科書的編寫有滯后性。與時代的發展相比,教材的教學內容往往具有緊密性和平穩性的特點。在新的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是多樣化的,他們的知識也在不斷擴展。因此,教師應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教學需要,拓展教學內容,以時代精神吸收新的內容進入語文課堂。如果我們能把節能減排、低碳經濟、國際形勢等與時代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作為補充教學內容,也可以對許多數學系學生感興趣、貼近現代生活的內容進行解釋和擴展,并引導他們討論對這些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對社會現象和現實生活的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今天是網絡和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要站在新世紀的高度,選擇符合時代精神、具有時代氣息的教學內容,從世界文化的角度拓展語文課堂教學。
語言課程是一個生動、動態的教學過程。課堂師生互動的信息大多十分豐富和分散,這就要求語言教師自始至終學習課堂的生成,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收集,形成更全面、更正確的新認識,成為語言教學的新資源。重組教材是因材施教的關鍵。長沙市地理教研員劉玉岳老師多次強調,教師不應局限于“教”教材,而應該“用”教材。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活用教材,才會更加貼近學情。而重組教材,就是活用教材的重要方式和重要體現。
教學內容的組織與整合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即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認知規律。教師認真、合理地整合教學內容,向學生展示自己最熟悉的知識。他們越接近已經擁有的東西,學生就越容易理解他們想要學習的東西。但是,如果教學內容停留在現有的發展領域,只能簡單地復制,不利于發展。因此,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發展有一定的認識和研究,與學生溝通,設計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整合教學內容,使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興趣。這種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在地理教學中重組教材的方式之一,教師找到所授內容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形成一個線索分明的知識網絡來組織自己的教學。
一、構建區域地理知識網絡:依據考標,明確教學目的,理清教學的重難點
以《新疆》這一章節為例,原教材的內容按照順序大致為:
1.位置與范圍;
2.自然地理環境(地形地勢、自然資源、氣候類型和氣候特點);
3.社會經濟面貌(農業、工業、交通運輸、第三產業);
4.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問題以及治理措施)。
教材的這個知識順序,它的線索很明顯,從自然到人文,有層次的遞進,按照這個順序講解的優點就在于知識層次很清晰。但是就我個人來說,因為平時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感覺如果重組教材,可以建立一個按照邏輯關系推理的線索和更加緊湊的知識架構,賦予課堂更多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啟發式教學方式得到更好運用,地理學科的理性得到凸顯,學生注意力會更加容易凝聚,對于地理現象的思考和理解會更加深入。
二、構建一個新的區域地理知識網絡:理清地理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內在聯系,形成新的教學設計和課堂設計
有效的教學內容應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感,開發和利用好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并應準確。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認真選擇并有效重構教學內容。
比如面積和位置會影響氣候和河流,地形地勢特點也會影響氣候與河流,進一步影響農業和交通,甚至資源的分布。比如亞洲面積廣大,對河流的長短有影響,對內流流域面積的大小也會有影響,對氣候類型的復雜程度也會有影響,而以上要素,組成了我們區域地理學習的主要內容。
在實際教授《新疆》這一節時,我嘗試以地圖為媒介,引導學生從圖中提煉新疆的地理信息,然后進入邏輯推理,讓他們人人學當名偵探柯南,用探案法去學習,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立刻就上來了:
1.首先,我帶領學生一起閱讀教材P85頁圖8-40,從圖中讀出新疆的面積特點:面積最大的省區,然后推理出新疆土地資源自然資源非常豐富。
2.引導學生讀圖8-40,8-41,從圖中讀出新疆的地理位置特點:新疆位于溫帶,深居內陸。引導學生推理出新疆的氣候類型和該氣候的氣候特點:溫帶大陸性氣候。夏熱冬冷,降水稀少。再在此基礎上,推理出新疆最突出的自然環境特點:干旱。
設計意圖:教學雖然追求一種探索和體驗,一種激勵和覺醒,同時教學也可以“講”,可以“自學”。兩個量之間的關系、比較的讀寫方法、各部分的名稱等通過比較來表達,即“結果”的知識,學生可以通過預覽來學習。因此,在新課教學之前,老師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提問來預覽和反饋學生的預覽效果。同時,他們還教授了與其他寫作形式比較的縮略語,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根據1、2推理出的信息,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推理新疆的自然景觀,可能發生的自然環境問題,以及農業特點。第一大組負責新疆的景觀:到處是沙漠,沙漠草原;第二大組負責新疆的自然環境問題:土地沙漠化、沙塵暴、水土流失;第三大組負責新疆的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第四大組對前邊所有問題提出質疑,補充,這樣就可以將新疆自然環境問題的根源(干旱、大風天氣頻繁、多沙漠、過度放牧、破壞植被、有山地降水等等)以及解決措施(合理放牧、恢復和保護植被)、種植業的分布特點(盆地邊緣、沙漠綠洲等地方)以及原因(這些地方有水源)、農作物的種類(小麥、長絨棉、哈密瓜、葡萄等瓜果等)、農作物的特點(單產高、質量好,瓜果特別甜)以及原因(日照充足、夏季高溫、晝夜溫差大)、農業灌溉水源問題的解決(坎兒井)這一類問題無一遺漏地全部囊括進去,即使有遺漏,教師從旁運用推理質疑法,進行引申和引導,學生也會積極思考、討論,解決問題。
4.根據2推理出的新疆的位置特點(位于西北、靠近俄羅斯和蒙古,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屬于我國的非季風區)氣候特點(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引導學生推理新疆還有哪些豐富的能源(太陽能資源、風能資源)。
5.以上四個推理環節過后,為了緩解學生緊張的情緒,變換課堂的節奏,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更是為了對剛才的推理環節效果進行一個適時的課堂檢測,可以設置一個情景化教學環節,讀某同學暑假去新疆旅游回來,寫的一篇游記:
課件展示:
“烏魯木齊真是一個奇怪的地方,晚上九點,太陽還掛在天上,我們出去逛街,到處可見烤羊肉串的賣哈密瓜的攤販。深夜十一點,天才開始黑下來。晚上,天氣涼得瘆人,我們不得不蓋著被子睡覺。真沒想到,白天那么熱,晚上卻又這么冷,難怪有人說新疆是“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一個地方,真是太神奇了。”
組織小組討論搶答活動:
A.為什么晚上九點,天還沒黑?
B.為什么到處可見烤羊肉串和賣哈密瓜的攤販?
C.為什么白天炎熱晚上冷得要蓋著被子才能睡覺?
學生不難得出答案: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這個時候越往北去白晝越長,新疆在我國西北地區,緯度比較高,所以新疆的白晝時間在全國都算比較長的。天也就黑得晚了;加上新疆以畜牧業為主,所以應該喜歡吃羊肉牛肉,烤羊肉串的攤販自然就會比較多;新疆瓜果特別甜,尤其哈密瓜和葡萄多;新疆是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所以到了夏季,當然就會白天炎熱晚上冷,圍著火爐吃西瓜了。
6.再次引導學生回到地圖,根據新疆深居內陸和鄰國多的位置信息,組織小組討論推理新疆的交通(順便學習航空和鐵路)和經濟發展特色(復習西氣東輸、學習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政策),老師最后總結:在不久的將來,新疆一定會大有所為的。整堂課因此得到一個思想高度的升華。
三、效果和反思
我在兩個班進行了實驗,1605班按照教材的原有順序組織教學,1606班按照新的邏輯關系組織教學,然后在下一堂課的課前小測試中,發現了截然不同的考試成績,1606班全班及格,連非常不喜歡地理的謝××同學都表示聽懂了,測試得分83,是全班最低分;而1605班不及格的學生達到16人以上。
這個測試結果的差距,說明了一件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地理課程的教學不能“全盤接受”,而應根據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有選擇地進行教學,深入解讀課文,二次開發教材,尋找地理的核心價值,進行教學處理,選擇和選擇可以保證的教學內容。重新審視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按照邏輯關系重組的教材和教學,最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探索欲,關注了學生分析能力的提高,無疑是區域地理學習的非常有效的一種探索。
但是,區域地理知識千頭萬緒,非常繁雜,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可以使用邏輯推理囊括其中,所以,我們還需要大約半節課的時間,來完善本區域的其他知識點。這也是地理學科的特性:文理兼備。這就促使我們一線教師必須具備理科思維,也要同時具備文科思維,才能做到區域地理的學習沒有遺漏。
這堂課的容量很大,很多紛亂的知識點,經過教材重組以后,全部都由各種地理要素之間的邏輯聯系,經過推理完成學習,等于都被邏輯關系串在了一根線上,顯得更加有機。而且整節課其實基本上只讀了兩幅地圖,就是教材P85頁圖8-40,圖8-41。學生學起來輕松,學習積極性高漲,推理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讀圖能力也得到極大鍛煉,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比傳統的先自然地理再人文地理的順序顯得更加有機,更加緊湊,還原了地理學科“理”的特點,教學效果也更加突出。對提高學生地理的核心素養尤其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