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新強
摘 要:教師一定要先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感”。培養學生善于捕捉生活中值得寫的事物;培養學生善于捕捉事物對自己觸發的情感;培養學生善于捕捉對事物所蘊含意義洞察的結果。同時,還要給出時間讓學生及時寫作,把自己的“所感”傾瀉于筆端。
關鍵詞:感觸;抒發;作文能力
初中生的作文現狀:“百篇一律。”最近批閱考場作文“其實并不難”時,發現很多學生寫“道歉”“戒掉手機癮”“學騎自行車”“學習類”等題材,覺得學生可寫的內容太少了。
寫考場作文時,也有同學面對作文題目,搜腸刮肚、絞盡腦汁,無從下筆的現狀。即使成文,也表達不出當初的那種純真的情感。
一、學生作文難的原因
1.學生缺少了一雙“會觀察”的眼
作文有困難的學生,他們的眼睛看事物不敏感,不善于發現積極的有意義的值得寫的事物。他們不習慣去觀察校園中的一花一草,不知道校園里樹木的名稱,也不去觀察樹葉的形狀。他們不知道花兒什么時候開放,不知道花的形狀及花香的濃淡。他們沒有留意同學的著裝、興趣、愛好;他們不知道同學習慣說什么話,走路的樣子;他們總結不出每位老師每堂課習慣用什么方式導入;他們不會觀察校園的變化,總覺得,“一切都是一成不變的”。新一屆同學進入校園,他們覺得“沒有什么”特別的;換了一位新老師,他們也沒有發現與原來的老師“有什么不一樣”。時間在他們身邊匆匆流過,他們沒有發現春、夏、秋、冬的變化,一年與一年的不同。
2.學生缺少了一顆“會感受”的心
春來綠草萌芽,夏至綠樹如傘,秋到桂花飄香,冬臨白雪覆草。
四節不同,感受迥異。
試卷發下來,成績優異的孩子心里的感受與成績差的孩子能一樣嗎?
登上“校園文化藝術節”舞臺的學生與臺下的觀眾的感受也是有差別的。
班級在全校大會上被表揚與班級受到不點名的批評,學生獲得的感受也會有差別。
“淫雨霏霏”與“春和景明”的情景觸發的感情,應該是“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吧!
這些在校園中發生的事,都需要學生去感受,去領悟。可是,有一些學生的感官卻不敏銳,卻沒有捕捉到當時的感受。
3.學生缺少了一個“會洞察”的腦
會觀察,能感受,卻不能寫出事物本身所蘊藏的意義,致使文章顯得單薄,表現不出深刻的主題。比如,我在輔導學生寫《風信子》這篇文章時,問學生:“你能感悟到風信子所蘊含的道理嗎?”學生說:“風信子在清水中能夠綻開美麗的花朵,說明它向人們索取的少,給予人的多。表現了它奉獻精神。”我啟發學生說:“風信子用來綻開花朵的營養難道只是從清水中取得的嗎?那球狀莖中原來沒有蓄積營養嗎?”學生若有所悟。“在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呢?他們年輕時飽讀詩書,貯存營養,到了成年后,做出一番事業的人呢?”
萬事萬物都能給予人類啟發,我們的學生缺乏洞察能力,所以寫出來的作文平淡如白開水。
4.學生缺少一雙“勤寫作”的手
即使學生能夠捕捉生活的可寫的食物,對事物有所思考感悟,但是,要把寫作的沖動訴諸筆端,還是要有一雙勤于動筆的手。現實的狀況是,學生的習作很多都是“奉命而為”。不到作文課上不寫,不到考試時不寫,不布置不寫。等到要寫的時候,又會出現“記不清楚”當時發生的事的尷尬局面。想寫,也無從寫起啦!
二、要讓學生寫出“鮮活”的“獨特”的作文,就必須培養學生“有感而發”的能力
1.通過學校、班級開展的活動進行引導
學校的一些常規活動大概是要開展的。“升旗儀式”“運動會”“校園文化藝術節”等活動,幾乎每個學校都會開展。我們學校還開展了“‘向上向善好少年表彰會”“消防演練”“入學教育”“徒步大蜀山”“植樹”“動員會”“唱校歌”等活動。學校開展的每一項活動都有它的意義。幾乎每個班級都要開展“班會課”“迎新聯合會”“競選班干部”等活動。如果老師能夠在開展活動之前提醒學生認真觀察,仔細聆聽,并在活動結束后,給予寫作上的指導,甚至寫出“下水作文”,給予學生示范引導,讓學生“言之有物”,仿寫有路,這對學生的作文一定會有幫助。
2.利用突發事件對學生進行引導
在學校生活中,會發生一些突發事件。比如,學生拾金不昧;家長冒雨來教室送雨具;課堂上有好的見解;課間因頑皮摔傷;因爭奪食物發生摩擦等。
這些事情都會讓學生有所感慨。若教師善于捕捉、引導,并舍得中斷課堂教學,拿出課堂上的時間讓學生來寫,學生應該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下來。比如,有一次我在上課時,就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敲門為外孫子送雨具。老奶奶的身上已經被雨水打濕,頭發還滴滴答答地往下滴水。這一幕立刻觸發了學生的感情。我引導那個學生說出了外婆平時對自己的關心。我讓其他學生說說自己的長輩對自己的關心,并立刻以《關心》為題,讓學生寫作文。學生當堂作文。沒有花很大功夫,他們就寫出了一篇作文。批閱后,我感覺作文的內容更充實,感情更真摯啦!
3.利用課文觸發情感對學生進行引導
在課文教學中,經常會有引起學生共鳴的課文,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魯迅的《故鄉》;張之路的《羚羊木雕》等課文,都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老師分析完課文后,如果能夠抓住觸發學生情感的點去引導,讓學生“有感而發”一定會寫出一篇“情真意切”的好作文。比如,學了《背影》一課后,一定對“父愛”有所感觸。即使有個別學生對“父愛”沒有了印象,也可以把這種愛遷移到其他親人身上。引導學生通過“背影”來寫這位親人,學生還是有感而發的。
總之,教師一定要先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感”。培養學生善于捕捉生活中值得寫的事物;善于捕捉事物對自己觸發的情感;善于捕捉對事物所蘊含意義洞察的結果。同時,還要給出時間讓學生及時寫作,把自己的“所感”傾瀉于筆端。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對事物“有感而發”,及時成文的好習慣一旦形成,一定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