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辰
筆者認為,當前在深化交管改革的過程中,尤其應當尊重基層首創精神,發現基層創新典型,提煉基層探索創新經驗并及時宣傳總結推廣,形成基層大膽闖、頂層擇優推的良性改革互動。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匯成的“改革熱力圖”證明,基層改革創新活力能量驚人,這符合客觀規律。拿交通安全管理改革來說,基層正是“放管矛盾”的匯聚點、安全隱患的爆發點、民生頑疾的痛感點。基層改革創新動力往往來源于“實在沒辦法了”的倒逼,創新活力往往來源于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靈活,創新潛力往往因其經歷過實踐的檢驗不可小覷。
從交管改革的歷史看,濟南交警等很多地方典型都對全國交管改革產生過積極影響。如今,基層交管改革“摸著石頭過河”的步伐仍未停歇,在便民服務、技術創新、安全管理創新等各個方面發揮著改革排頭兵的作用。
以非常容易引發爆胎、翻車等惡性交通事故的高速公路拋灑物這一頑疾為例,地方交管改革應當如何破題?最近,浙江高速交警聯合多個單位一起研發了“吸鐵車”,車輛前端安裝一塊“大型電磁鐵”,用于吸附鐵釘、鐵片之類的金屬。經測試,這輛車開50公里就能清理鐵片、鐵釘等20公斤。據紹興高速交警支隊一大隊統計,僅以該隊管轄的滬杭甬高速公路紹興段為例,每年近3000起交通事故中十分之一與前車拋撒物有關,甚至引發過死傷事故。筆者至今仍記得2012年5月,“最美司機”吳斌駕駛大客車時,一個來歷不明的金屬片砸碎前窗玻璃后刺入他腹部,導致吳斌肝臟破裂犧牲。因此,浙江高速交警的這一技術、管理革新非常具有公共安全價值,在技術和制度磨合成熟后,應當及時在更多地方的高速公路推廣。
再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的交管改革為例,一些地方交管部門近年來紛紛嘗試推出“借道左轉”“左轉右置”“潮汐車道”等改革,有效緩解擁堵,提升交通參與者的滿意度;針對農村交通安全管理薄弱地帶,有的地方成功探索“路長制”,在每條鄉村主干道都配備“路長”,對責任路段的交通秩序、路容路貌和環境衛生等實施全面綜合治理;不少地方交管部門在“互聯網+交管”上勇于創新,利用手機APP方便群眾辦理通行證、選號牌、繳納罰款等各項交管業務,讓群眾少跑路、程序多跑腿;尤其是杭州等地交管部門,持之以恒抓斑馬線上機動車禮讓行人,在幾年之內,成功以此為抓手讓整個城市的交通文明風貌煥然一新;還有的地方交管部門充分借助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潮,積極探索借助智慧城市管理手段提升交管效能……所有這些基層交管改革探索,都讓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有利于保平安、保暢通、保民生,值得高度肯定。
下要有基層改革大膽創新,上要有頂層設計慧眼識珠。對基層交管改革摸索的成功經驗,有關部門應當及時總結、宣傳,著眼于全國層面的交管改革吸納基層智慧并融入改革頂層設計。對于地方交管一些不成功的改革案例,上級部門也應當有包容的心態,只要基層改革的出發點是好的,就應當允許試錯,并在制度層面上建立科學的容錯、糾錯機制,這樣才能保護好基層改革探索的積極性。
公安部交管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已達3.4億輛,其中汽車2.5億輛;機動車駕駛人4.2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3.8億人。這意味著從總量上考核,中國汽車社會規模已驚人,管理難度也已驚人。在這種背景下,基層交管改革創新已成為攻堅克難重要的先手棋,必須下好、下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