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上一則左轉轎車在交叉路口與直行摩托車發生碰撞的事故視頻引發了討論,主要觀點大致分為兩類:有網友認為“轉彎讓直行”是基本交通規則,左轉轎車駕駛人明顯未遵守規則,還認為自己是弱勢一方,太“矯情”;也有網友指出通過視頻來看轎車先進入交叉路口,且在進入交叉路口前看不到直行摩托車,無法避讓。
為何對于同一起事故會有如此截然不同、針鋒相對的兩種看法呢?從交叉路口設計和交通控制設施設置的角度分析事故視頻,事故原因是否還存在其他因素呢?
足夠的視距是轉彎讓直行的先決條件之一
左轉轎車行車記錄儀記錄的視頻畫面中,在轉入交叉路口前是看不到直行摩托車的,這是為什么呢?
徐耀賜 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所副教授:
在這起事故中,左轉車輛應讓行直行車輛,但因路口中分帶綠化植物遮擋,駕駛人視距不足,致使左轉車輛駕駛人與直行摩托車駕駛人無法在設計視距長度內相互明視。左轉車輛的視距是指左轉車輛在停止線前方(未開始左轉)即可遠距離明視相鄰對向車道內車輛的距離。以視頻中交叉路口為例,轎車開始左轉后一段距離才能看見相鄰對向車道有摩托車駛來,這不符合視距設計原理。如果摩托車超速行駛,左轉轎車駕駛人的認知-反應時間(PRT,Perception-Reaction Time)會進一步被壓縮。
此外,即使我們能在行車記錄儀視頻中看見摩托車,不代表轎車駕駛人在當時能注意到,因為車輛轉彎過程中,駕駛人的注意力在轉彎的視區,直行摩托車很可能不在左轉轎車駕駛人的視區中。
不論交叉路口是否設置了信號燈,根據行車安全考慮與沖突點分析,都應進行駕駛情景任務分析(TAIDS,Task Analysis of Intersection Driving Scenarios)。對于視頻中的交叉路口,通過TAIDS分析可發現車輛左轉后,在視距不足的情況下必有安全隱患。
王園園 城市規劃和交通工程從業者:
從轎車行車記錄儀畫面可以看出,轎車開始左轉后,由于道路中央綠化帶的遮擋使駕駛人無法看清對面直行摩托車。考慮到左轉轎車駕駛人在左轉過程中還需要作出判斷、操作,其在當時是否能確定自己不妨礙對面直行車輛是個問題,同樣,摩托車駕駛人也存在看不見左轉車輛的可能性。
官陽 3M中國首席交通安全教育與政策聯絡官:
車輛在交叉路口要實現“左轉讓直行”,首先要確保左轉車輛駕駛人能及時看到對向有來車,并且有充足的時間做出反應。根據“6秒公理”,駕駛人至少需要6秒時間進行預判和處置。如果交叉路口視距不足,駕駛人無法在左轉前發現對向直行車輛,就難以做到避讓。根據行車記錄儀記錄畫面,道路中央綠化帶對駕駛人視線的遮擋是比較明顯的。
交叉路口大小會影響車輛左轉彎軌跡和速度
從視頻來看,轎車很可能存在提前左轉即“大彎小轉”的問題,這是否也是導致事故發生的因素之一呢?是什么原因可能導致轎車提前左轉呢?
王園園 城市規劃和交通工程從業者:
視頻中交叉路口缺少導流線,左轉轎車很有可能在人行橫道上就開始轉彎。從視頻的角度看,該交叉路口空間范圍較大,轎車左轉過程中還要面對大量的過街行人,導致左轉車輛不得不在交叉路口內減速或者停車,易帶來安全問題。
官陽 3M中國首席交通安全教育與政策聯絡官:
視頻中交叉路口過大,增加了駕駛人的駕駛任務難度,且轎車在越過停止線后由于沒有運動軌跡的引導而選擇以最短距離行進,形成了想象中的提前左轉,而客觀上其轉彎軌跡明顯延長了轎車切斷對向直行車道的距離,把自己更多地暴露在摩托車的撞擊范圍內。
交叉路口的幾何空間設計和標志標線、信號燈布設要符合人因需求,能夠滿足駕駛人的任務承載能力,例如信號燈如果是圓形信號燈,綠燈情況下準許相對方向的直行和左轉車輛同時通行,會大幅增加駕駛任務難度,這時駕駛人往往是憑經驗猜測是否可以通過,并判斷自己和他人的運動軌跡和節奏,所以需要在交叉路口內施劃貼近中心點的左轉彎待轉停止線、直行或轉彎軌跡的點狀引導線,以引導車輛、警示行人和非機動車。交叉路口較大時,車輛越過停止線后有相當長的運動軌跡,雙方判斷相互的運動軌跡和時間點的難度會加大,交叉路口越大,判斷難度越大,駕駛人需要在猜測中駕駛,都不敢提高行駛速度,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交叉路口通行效率低下的原因。
根據上述分析,這起事故的發生也與交叉路口過大有關,那么,交叉路口過大會給車輛通行帶來什么影響呢?
徐耀賜 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所副教授:
交叉路口越大,車輛轉彎時暴露在交叉路口物理區(Physical Area)內的時間必然越長,即使1~2秒,也代表一段較長的距離,車輛碰撞的安全隱患必然較大。
凡嚴重事故、有爭議的事故,都應進行深入調查、工程研究(Engineering Study)與事故分析鑒定,其目的在于糾錯,避免日后發生重復性錯誤。判斷既有平面交叉路口是否存在尺寸較大問題,如圖4所示,實際物理區(A2)與理論物理區(A1)的比值越大,即A2/A1的值越大,代表該交叉路口的尺寸越大。一般而言,A2/A1為1.1~1.2是正常的,A2/A1的值大于1.5,該交叉路口已有偏大的跡象,針對道路交通安全、行車動線(流線)順暢程度、視距處理的重視程度應相對提高。
行使路權應以安全為前提
“左轉讓直行”是大家普遍知曉的交通規則,在本起事故案例中左轉車輛可能先于直行摩托車進入交叉路口,這種情況下雙方又該如何行使路權呢?
官陽 3M中國首席交通安全教育與政策聯絡官:
“左轉讓直行”是基本的交通規則,其關鍵技術原理在于直行是常規道路最主要的行駛路徑,直行車輛的視距更遠,行駛速度更快,而車輛轉彎會切斷直行交通流,所以應該讓直行車輛先行,但在遵守這一基本規則時仍有下列幾點需要充分考慮:
直行車輛先于左轉彎車輛進入路口,或左轉和直行車輛同時到達路口前的停止線時,左轉車輛駕駛人應該有充分的判斷能力和處置能力,完成避讓直行車輛的任務。
如果左轉彎車輛先于直行車輛進入路口,情況相對較復雜,國際上普遍的做法是任何車輛都要讓已經進入路口的車輛先行,但這種情況在遇到大路口時,實施起來會有困難。交叉路口太大會導致駕駛任務難度增加,左轉和直行車輛可能難以相互判斷,例如,左轉車輛雖然已經進入路口,但距離切斷直行車輛運行軌跡的位置還很遠,這時是否應該停車等待還沒有越過停止線的直行車輛“遠遠”地駛過來、在哪里停車等待都屬于決策困惑,這時如果沒有更明確的指示信息,駕駛人很容易出現錯誤。
車輛在道路上行駛會遇到很多決策“困惑”的場景,國際上普遍存在一種共識,就是審慎和通情達理的原則,即要求道路使用者的行為要足夠謹慎和合理,危險駕駛罪或魯莽駕駛罪及相關處罰由此而生。如果直行車輛駕駛人看到左轉車輛先于自己進入路口并開始轉彎,根據6秒公理和停車視距判斷,直行車輛可以避讓而未避讓的,需要承擔相應的“危險駕駛”責任,因為如果機械地執行“左轉讓直行”的規則,可能催生出直行車輛“故意”碰撞轉彎車輛的事故,將導致執法成本的增加和無辜生命受到傷害。
王園園 城市規劃和交通工程從業者:
交叉路口的路權沖突大多發生在道路使用者之間,道路使用者能否在合適的時間和位置清楚地觀察到周圍交通情況,并且清晰地判斷自己可以獲得路權還是需要讓出路權,需要交通工程設計和交通管理法規給予充分支持。
徐耀賜 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所副教授:
平面交叉路口設計、交通控制方法與路權分配三位一體,不可分割。以有信號燈控制的交叉路口為例,在符合道路交通工程設計原理的前提下,路權分配主要依據信號綠燈顯示與相配套的交通法規。在視頻中的交叉路口,圓形綠燈亮時,左轉轎車和相鄰對向的直行摩托車皆有通行路權,但根據交通法規,左轉車輛應禮讓直行車輛。
但是,“左轉讓直行”有兩個先決條件:兩輛車在設計視距內可互相明視;兩輛車于某一“短時間”內同時到達路口物理區,此“短時間”是多短根據交叉路口特性而異,一般均與最小安全停車視距和時間有關。
鄺子憲 香港道路安全及交通工程顧問:
不論是否限速,車輛在綠燈時直行通過交叉路口也應該放緩速度。雖然以較快速度左轉可以避免左轉車輛與其他車輛和行人在交叉路口內的沖突,但同時也增加了與行人和其他車輛碰撞的風險,對于視頻中的交叉路口未必可行。左轉車輛駕駛人在該交叉路口視線受阻的情況下,可采用“步步為營”的左轉方式,直至有足夠視距確定沒有沖突危險再完成左轉。
如何改善提高交叉路口安全性
對于案例中的交叉路口,可以考慮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行改善,提高其安全性呢?
鄺子憲 香港道路安全及交通工程顧問:
視頻中的交通沖突是左轉車輛和對向直行車輛的沖突,改變交通信號燈相位、采用交通寧靜方案等都有助于提高車輛在交叉路口的安全性,但這涉及到整個區域內的交叉路口,需要整體規劃。
此外,在駕駛人需要按照優先原則通行的平交路口,視距對于駕駛人的操作影響非常重要。從行車記錄儀畫面可知,道路中央綠化帶導致駕駛人在路口的視距不足,不但影響了左轉車輛駕駛人的操作決定,也容易使直行車輛看不見前方有左轉車輛,類似的問題在現實中比較普遍。最直接的改善方案是降低視距三角區范圍內中分帶綠化植物高度,使其不高于路面60厘米。
官陽 3M中國首席交通安全教育與政策聯絡官:
良好交通秩序依靠的不僅僅是法規和教育,還需要更多技術支撐,如該起事故中,最需要研判的是交叉路口的設計和交通控制設施設置是否合理,特別是轉彎與直行車輛的行駛軌跡坐標、停車待轉標線、信號配時方式等,同時,還應該設法縮小路口的間距,讓左轉車輛減少轉彎的行駛距離和轉角,降低對駕駛人能力的要求。如果交叉路口的設計和交通控制措施合理,這起事故應該是可以避免的,交叉路口的通行效率也可以得到提高。
王園園 城市規劃和交通工程從業者:
雖然這起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事故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不同職業人員需要結合自身專業進行反思。案例中左轉車輛和直行車輛雙方都認為自己獲得了路權,那么我們就要思考是什么導致事故雙方的這種認知誤差。
這起事故中,由于中央分隔帶綠化的遮擋導致雙方駕駛人獲得的有效信息不足,在判斷路權時,都在局限情況下認為自己可行使路權,這是正常的判斷,卻發生了事故,因此,道路設計應避免遮擋有效信息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