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海
摘 要:總結了社會資本的劃分方式和優缺點,探討了社會資本在農業經營中的作用,并從社會資本視角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績效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社會資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績效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3-0001-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4;F302.6;F832.4 ? ? ? ? 文獻標志碼:A
農業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產業,對國家工業資本積累、社會穩定和改革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對現代化建設的影響越來越大,農業因此面臨著更加復雜、艱巨的挑戰。自我國政府重點提出要大力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以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其經營績效水平更是直接關系到我國農業生產效益水平。
各國學者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及其經營績效展開了廣泛研究。舒爾茨提出,由于傳統農業自身生產規模小、科技水平低、生產方式落后、生產效率低下,跟不上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而要想改變這種困境,就必須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革。而在農業現代化進程當中,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配合政策和資源環境的轉變,農業經營主體也逐漸從個體發展向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方向轉變。多數學者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在傳統農業經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中的家庭農場還保留了部分傳統農業的特征,是我國農業今后重點發展的方向之一,關系到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成效。但是,當前國內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法律和制度建設還不夠完善,這不利于營造良好的農業發展氛圍。也有學者表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遇到“融資難”和“融資貴”等難題,一方面,是由于農村金融發展滯后;另一方面,是經營主體自身缺乏相應的抵押擔保物。因此,要想改變這種困局,需要政府、金融機構和經營主體多管齊下、共同努力,從制度和實踐兩方面走出屬于我國的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隨著農村勞動力流動和生產技術的發展,大量返鄉農戶都或多或少地將外界資源帶回鄉村,形成了特殊的“鄉村能人”群體。他們通過自身優勢資源,整合鄉村本地資源,促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形成和發展。這些資源常稱為“社會資本”,其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社會資本最早的含義是指存在于社會組織內部,與人力和物質資本相對應的一種社會資源。這種資源是嵌在關系網絡當中的,是實現生產目標必不可少的因素[1]。
1 ?社會資本的劃分方式和優缺點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社會資本已成為解決貧困問題、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工程績效、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因素,在促進信息交流、減少交易成本方面具有顯著作用,對促進融資活動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對各國社會資本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功能進行了全面分析,但是,不同類型社會資本對經濟的影響和資源的整合重構能力差異較大。因此,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對國內外社會資本的類型進行了總結歸納。首先社會資本分為個體和群體社會資本,這是依據社會資本獲得回報來劃分的;其次社會資本根據所涉范圍,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3個層次;再次根據社會資本內涵差異,分為結構型和認知型;最后也有學者將其分為內部和外部社會資本,其中內部社會資本包含宏觀層面,外部社會資本是微觀層面和中觀層面的集合。
社會資本具有多維度性,不同研究者對社會資本持有不同的理解。大部分研究者認為社會資本是個人與社會間的聯系,并通過該聯系獲得社會潛在資源的一種能力,具有資本性和社會性。也有部分研究者從功能、結構和資源角度對社會資本進行解讀和分類,從功能性視角分析,社會資本分為結構型和認知型兩種。前者是指通過規則和程序建立的社會網絡和角色;后者傾向于共享的規范和信任,偏向主觀性。從社會資源間的聯系程度來看,社會資本包含結合型、溝通型和聯系型,共同構成了社會凝聚力。但不論如何理解和區分,社會資本對促進整個經濟發展和提高資源利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社會資本對經濟發展和資源合理分配的作用顯著,并且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社會資本的積極作用方面。社會資本將加強行動者彼此的信任,但也約束了個人加入該社會網絡并取得網絡會員資格的機會。也就是說,對于進入到社會網絡中的行動者,可以得到社會資本帶來的益處,但沒有這種社會資源的個體卻得不到這些機會,這就是社會資本的缺陷。通過總結過去的研究,林南發現社會資本是鑲嵌在社會網絡結構中的,且可以通過對自身有利的行動來謀利或改變資源流動,是行動人在社會網絡中的自我投資,這種投資通過獲取嵌入性資源來增強行為人行動中的預期收益來進行。
2 ?社會資本在農業經營中的作用
在農村中和農戶間存在的社會資本,作為影響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因素往往被忽視。隨著農村人口流動和農地經營規模擴大,農村社會結構和農村社會階層結構發生改變,相較于普通農戶,擁有高學歷、廣人脈、外出務工經驗和影響力的農村精英逐漸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他們集物質、資金、人力和信任于一身,通過土地流轉來吸引或使自身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此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中,社會資本對資源整合具有重要作用。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推動農業發展的主力軍,社會資本對其發展和經營績效也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大多數學者在研究社會資本對經營績效的影響時,一般將社會資本分為社會網絡和社會關系。其中,社會網絡對居民收入和就業有正向促進作用,同時在降低貧困率和幫助貧困人口獲得貸款中也發揮重要作用。但是,這種劃分往往是片面的,社會資本的另一個重要維度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信任可以加快交易的實現,如果交易雙方相互信任,那么交易活動會變得更加快速和有效,而且將節省更多成本,提高集體行動的成效。因此社會資本的不同分類,代表著不同的涵義,對經營績效的影響不同。
關于農業經營績效方面的研究,大多將重點放在農戶方面。國外研究指出,農業技術、農戶人口特征和土地特征、銷售渠道和培訓都對經營績效有正向影響。但隨著心理學的發展,研究者開始關注農戶心理等主觀因素對經營績效的影響。
國內對農業經營績效分析以定性分析為主,陳志剛等(2003)[2]認為分析經營績效應該從農地承包權、產權權力和農地所有權3個方面進行,得到農村土地主體產權是為了提升農業績效。張銀(2010)[3]通過構建結構方程模型,研究了農戶人力資本和學習狀況對績效的影響,得出農戶自身的社會資本和農業經營績效之間是正向影響的結論。
3 ?結束語
隨著適度規模經營在全國范圍的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成為了糧食安全的重要保證,是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但總結前人的研究發現,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集中在耕地規模、農業補貼、投入成本等因素,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社會資本關注較少。而在當前時期,規模化進程中的兩類矛盾制約了經營績效的增長,分別是規模擴大與傳統耕作方式間的矛盾和經營規模的擴大與有限的內部資源的矛盾。針對前者可以結合調整經營主體耕作方式來逐漸適應新的生產方式,后者可以通過獲取和擴大外部資源及社會資本來彌補。
我國農村地區深受傳統文化影響且較為封閉,人與人間的社會交往成為了影響其經營績效的重要因素。同時,國內對于社會資本的研究多集中在收入差距、資本來源、民間融資等方面,很少有從社會資本的視角,定量分析不同類型社會資本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績效的影響。而且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研究,也少有學者從經營績效的視角分析。綜合這兩方面的不足,從社會資本視角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績效進行了分析。
參考文獻:
[1]郭慶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功能定位及成長的制度供給[J].中國農村經濟,2013(4):4-11.
[2]陳志剛,曲福田.農地產權制度變遷的績效分析——對轉型期中國農地制度多樣化創新的解釋[J].中國農村觀察,? ?2003(2):2-9.
[3]張銀,李燕萍.農民人力資本、農民學習及其績效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