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嫻嫻
摘 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以及城鎮化推進,我國城鎮社區養老問題已經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城鎮社區養老服務在養老服務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城鎮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對養老服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學者在城鎮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的研究,從發展狀況、存在問題、對策分析、評價與展望4個方面進行概述,并指出當前研究中的不足及后期有待研究的問題,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老齡化;城鎮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平臺;研究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3-0009-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669.6? ? ? ?文獻標志碼:A
我國民政部2011年發布了《“十二五”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提出要加快居家養老服務信息系統建設,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高效的社區養老服務信息網絡和服務平臺。國務院2015年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40號),指出要依托現有的互聯網資源和社會力量,構建養老信息服務網絡平臺。
1 ?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現狀
1.1 ?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
孫慕梓(2016)[1]認為信息化養老是指以采集養老相關數據(需求與供給資源、老人身體狀況、養老檔案等)為基礎,將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構建成一個集成化的養老服務系統和信息化的養老互動平臺。信息化養老在充分整合社會公眾服務資源的同時,將供需雙方信息進行智能匹配,彌補了傳統養老服務在提供方式上的局限性。信息技術在養老服務中的雛形是虛擬養老。虛擬養老院信息化服務模式是指在信息技術支撐下,依托社區整合社會各類組織資源,為服務網絡內的老人提供養老院式服務的一種社會化養老模式[2]。田蘭寧(2014)[3]把信息技術與老齡服務的融合劃分為3個階段:支持階段、整合階段、一體化階段,從第2階段到第3階段的跨越,需要全國老齡服務體系共同發力。史云桐(2012)[4]認為“網絡化居家養老”中的網絡化包含資源網、信息網、組織網、社會網4部分,社會組織仍是發展“網絡化居家養老”模式的最佳平臺和載體,實際操作流程為:老年人提交養老需求—信息化平臺資源調動—服務落實。
1.2 ?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發展現狀
根據發改委、民政部、信息化部等6部門發布的《關于開展養老服務和社區服務信息惠民工程試點工作的通知》(發改高技〔2014〕46號)要求,民政部確定了社區服務信息惠民工程首批試點單位和地區。徐志立等(2015)[5]把養老的主導群體分為各級政府機構、社會養老機構、家庭和個人3類,其最終目標是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各方資源,打通和簡化溝通渠道,以信息流帶動人流、物流和資金流,使整個社區的相關資源合理有效地為老年人服務。席恒等(2014)[6]提出“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思路,并認為智慧養老模式的原理是利用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實現各類傳感器終端和計算機網絡的無縫對接。
2 ?城鎮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2.1 ?政府層面
2.1.1 ?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缺乏統一指導和規劃
雖然有政策性的文件提出要“加強養老信息化建設,構建社區養老服務信息網絡和服務平臺”,但是僅僅停留在政策性文件上,不但缺少規劃和引導,而且缺乏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目前,社區養老服務更多的是依賴于政府試點,這不但不利于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的推廣,也不利于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的深度發展。
2.1.2 ?扶持力度有待加強
國務院2013年發布《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5號)中提出,“地方政府要支持養老機構和企業運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手段促進智慧養老產業發展”。但由于財政投入不足、優惠政策可操作性缺乏、專業化人員不足、政策制定和落實分屬不同職能部門等,使部分優惠政策和補貼政策難以在具體實踐中落實到位[7]。
2.1.3 ?缺乏行業標準和有效監管
目前,我國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在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的標準建設等方面滯后于發達國家。在政策層面,全國范圍內還沒有形成與“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相對應的行業準則、管理規范和服務標準,準入與退出機制等缺乏。
2.2 ?市場層面
2.2.1 ?市場化程度低
社區養老服務作為一項社會化服務,要體現出福利性和自助性,同時也應兼顧市場化[8]。目前,我國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市場化水平比較低,很多養老企業把自己定位于高端養老服務項目,而大多數老年人實際購買力不足,造成市場錯位。
2.2.2 ?服務供需不平衡
養老服務主要集中在餐飲、保潔、日常照料等家政方面,服務內容比較單一,日常衛生保健、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專業性要求比較高的服務提供量明顯不足,無法滿足市場要求[9]。
2.2.3 ?養老服務覆蓋面狹窄
以社區養老服務較發達的上海、北京等地為例,多數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日常服務對象主要是高齡、失能或半失能、鰥寡等政府“兜底”的特殊老人為主,中高收入老年人占比較低,且增長速度緩慢。
2.3 ?信息技術層面
2.3.1 ?社區養老服務缺乏信息平臺
當前是信息化的時代,如果缺乏信息化平臺的服務,會使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失去其本身的意義和作用。信息平臺是傳遞信息、為老人服務的關鍵,如果不能構建一個有效的信息平臺,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的發展將陷入困境。
2.3.2 ?信息傳遞方式滯后,智能化水平低
目前信息傳遞方式還未達到實時可視化界面的水平,無法直觀地選擇服務內容和服務人員。傳統信息傳遞方式在服務流程、服務效果等方面受到一定約束,并且社區養老服務網站大多無專人維護、無咨詢功能。這些弊端會直接影響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體驗,不利于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的推進。
3 ?對策研究
(1)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制度,并加強對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的投入,支持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扭轉社區養老服務體系資金來源單一的態勢,多渠道籌措資金,實現投資多元化。加強對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的監督和管理,督促服務提供者提高專業服務能力。
(2)根據多中心治理理論(美國學者文森特·奧斯特羅姆提出),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與水平,需要政府、市場和第三部門多方參與,并引入多元競爭的機制[10]。政府有效推動并不意味著政府必須“大包大攬”,社區養老服務要實現社會化服務,離不開市場化運作的服務機制。
(3)加快城鎮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平臺建設。信息平臺的建設不但要涵蓋老年人、服務供給主體等基本信息,還要搭建社區醫養服務系統,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專業化服務,通過醫養信息互聯互通助推信息化養老。
4 ?評價與展望
當前,我國對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的背景、意義、內涵、現狀、問題、對策等研究比較全面,對部分試點地區的發展狀況也進行了全面的介紹。政府、市場、信息化平臺等宏觀方面和服務者、被服務者、企業等微觀方面都有所涉及,從不同角度對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相結合,但大多數都以實證分析研究為主。以試點地區的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為實證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可以使研究結論更有說服力,目前的研究仍有不足,需要進一步完善。
(1)對居家養老服務、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家庭養老等概念有混淆的情況,這些概念雖然相似,但是有實質的差別。區分這3種概念,以及此3種養老方式對信息化要求程度的研究比較少。
(2)目前的研究多以城市或發達地區的養老服務為主,而對欠發達地區或貧困農村地區的社區養老服務研究比較少。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地區出現了大量“空巢”老人,他們的養老問題相對城市地區更加嚴峻,所以農村地區的社區養老服務更需要研究。
(3)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主要以社區養老服務為主,對信息化的研究側重較少,如對信息化程度、信息化的要求及具體內容的研究主要以淺層次為主。
作為一種折中的養老模式,社區養老服務將是未來解決中國老年人贍養問題的主要模式。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居家養老的建立與興起,現有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的弊端已經顯現出來,政府、市場、平臺要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和應對方案,建立起充分有效的互動合作機制,認清各自的角色和定位分工,完善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化體系的建設,支撐社區養老服務模式長遠發展,為更好地解決我國養老難題尋找最優出路。
參考文獻:
[1]孫慕梓.多媒體技術在信息化養老服務中的應用[J].社會福利,2016(2):29-32.
[2]趙佳寅,袁毅,崔永軍.我國虛擬養老院的信息化服務模式建設研究[J].情報科學,2014(2):118-128.
[3]田蘭寧.試論信息技術與老齡服務的融合路徑[J].老齡科學研究,2014(12):66-74.
[4]史云桐.網絡化居家養老:新時期養老模式創新探索[J].南京社會科學,2012(12):59-64.
[5]徐志立,王紅霞.北京社區養老信息化建設構想[J].電子政務,2015(12):41-46.
[6]席恒,任行,翟紹果.智慧養老:以信息化技術創新養老服務[J].老齡科學研究,2014(7):12-20.
[7]張孝廷,張旭升.居家養老服務的結構困境及破解之道[J].浙江社會科學,2012(8):81-86.
[8]司宇.社區養老服務支持居家養老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2):180-181.
[9]朱勇.中國智能養老產業發展報告(201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10]王志剛.多中心治理理論的起源、發展與演變[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