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尚俊 王瑞瑞 雷興鳳
摘 要:地區城鄉收入不平衡已成為當前安徽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體現之一,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也成為熱點問題。以安徽省16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從安徽省2011—2017年城鄉收入現狀出發,測算出每個城市的城鄉收入差距,并進一步分析城鄉收入不平衡的原因,最后結合分析結果,提出了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合理建議。
關鍵詞:城鄉收入差距;不平衡;經濟協調發展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1-0048-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126 ? ? ? ?文獻標志碼:A
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經給安徽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而城鄉收入不平衡是當前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對于地區間城鄉收入不平衡原因的分析迫在眉睫。
1 ?安徽省城鄉收入差距現狀
近年,安徽省政府高度重視城鄉收入不平衡問題,為不斷縮小地區城鄉收入差距作出巨大貢獻。從衡量城鄉收入差距的城鎮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來看,安徽省2011—2017年城鄉收入比值分別為2.99、2.94、2.85、2.5、2.49、2.49、2.48,中國2011—2017年城鄉收入比值分別為3.13、3.1、3.03、2.75、2.73、2.72、2.71。通過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出,安徽省這7年的城鄉收入差距均比全國平均水平小,且2011—2017年安徽省的城鄉收入差距呈逐漸縮小趨勢,說明安徽省為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所付出的努力成效顯著。但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城鄉居民收入比值為1.5左右,發達國家的城鄉收入比值更小[1]。可以看出,當前安徽省城鄉收入不平衡問題仍然較嚴峻,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幸福感和社會穩定。
2 ?安徽省城鄉收入不平衡的時空格局分布分析
2.1 ?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數據來源于《2011—2017年安徽統計年鑒》。其中,衡量各市城鎮居民收入的指標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各市農村居民收入的指標2011—2013年為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2014—2017年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由于各市的城鎮、農村常住人口數不能直接搜集到,故在實際分析時將各市常住人口數乘以相對應的城鎮、農村人口比率。
為深入分析安徽省城鄉收入不平衡原因,將安徽省劃分為皖北、皖中、皖南3大區域,其中皖北包括蚌埠、淮南、淮北、阜陽、亳州、宿州;皖中包括六安、滁州、安慶、合肥;皖南包括銅陵、黃山、蕪湖、宣城、馬鞍山、池州。
2.2 ?安徽省城鄉收入不平衡的時空格局分布
為分析安徽省城鄉收入差距的不平衡特征,使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值(2011—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2014—2017年)來衡量安徽省城鄉收入差距變化,根據比值的大小將安徽省16個地級市分成3個等級。
(1)2011年安徽省城鄉收入差距最高的第一梯隊(2.66 (2)2013年安徽省城鄉收入差距最高的第一梯隊(2.46 (3)2015年安徽省城鄉收入差距最高的第一梯隊(2.41 (4)2017年安徽省城鄉收入差距最高的第一梯隊(2.46 因為從2014年開始衡量農村居民收入的指標從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變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所以2013年及2013年以前的數據不能直接與2013年以后的數據進行比較。比較2011年和2013年、2015年和2017年的數據,從時間推進的角度來看,城鄉收入差距呈逐年下降趨勢。從空間分布角度看,3個梯隊成員的梯度差異特征非常明顯,皖南地區和部分皖中地區經濟比較發達,城鄉收入差距比較小;而皖北地區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城鄉收入差距比較大。 3 ?安徽省城鄉收入差距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3.1 ?城鄉居民收入來源差距大 從城鄉居民收入來源來看,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其主要來源均為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但兩者的組成結構略有不同。在城鎮居民收入中,工資性收入一直是最主要的來源,占比均保持在50%以上,但其比重卻在逐年下降,從2005年的75.86%下降到2010年的72.47%,2015年占比為62.85%,2017年為62.44%;而家庭經營性收入比重在不斷上升,從2005年的7.33%增長至2017年的14.92%。在農村居民收入中,家庭經營性收入是最主要的來源,但其占比近些年總體呈下降趨勢,2005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占比高達61.53%,在2010年降為54.69%,2015年為46.35%,2016年為32.93%,只有在2017年有了一次回升,增長到50.57%;與此同時,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比重在不斷上升,從2005年占比33.18%增長到2010年的36.94%,2014—2016年略有下降,但是2017年再次回升,增長到41.72%。近些年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在工資性收入差距上總體上呈相對縮小趨勢,2005年為6.36倍,2010年為5.20倍,2016年為4.29倍,2017年為2.97倍。但是農民工的工資收入同城鎮居民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存在同工不同酬現象。
3.2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安徽省皖中、皖北、皖南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城鄉收入差距不平衡的內在根源。一方面,安徽省為實現中部崛起戰略,在2006—2017年建立并逐步完善以合肥為中心,合肥、淮南、六安、滁州、桐城、馬鞍山、蕪湖7市聯動發展的合肥都市圈[2]。安徽省經濟資源的傾斜,使得處于合肥都市圈的城市實現高速發展,此舉措使區域發展不平衡。
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和發展戰略不同,發展情況也存在差異,2017年皖北地區第一二三產業產值比重分別為15.14%、43.10%、41.76%,皖中為7.70%、48.50%、43.80%,皖南為6.39%、52.75%、40.86%。通過對比數據可以看出,皖北地區第一產業在區域生產總值的占比位于3大區域之首,這是由于阜陽、亳州等市農村面積廣闊,農業人口較多。皖中地區第二產業產值比重較大,與位于皖中的合肥市近幾年工業規模不斷擴大有關。皖南地區第三產業產值比重較大,與皖南地區銅陵、黃山、蕪湖、宣城等城市旅游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由于第一產業的附加價值相對較低,使得農業產值占比較高的皖北地區同皖中、皖南地區相比經濟發展狀況較落后。
3.3 ?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
安徽省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將城鎮與農村居民分割開,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鄉一體化發展。2017年安徽鄉村勞動力資源為3 364.51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 415.4萬人,占比42%??梢钥闯?,城鎮的高薪酬吸引了一大批農民工進城就業,但是這些生活在城市的農村居民在城市里所享受的保障性住房、醫療衛生、社會保險等公共服務與城鎮居民相比存在較大差異。由于住房、轉學等方面受到限制,農民工的子女也難以享受到城鎮優質的教育資源,根據馬太效應,未來他們的子女大多數在就業上與城鎮居民相比競爭力較弱,這將進一步加大城鄉收入差距。據宋建、王靜的研究結果顯示,戶籍城市化每提升一個單位,將降低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0.003個單位[3]。2017年安徽省城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3.49%,而戶籍城鎮化率僅為31.07%,與全國戶籍城鎮化率42.35%相差甚遠??梢钥闯觯不帐艏贫鹊牟顒e加大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
4 ?結論與對策建議
以安徽省16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從安徽省2011—2017年城鄉收入現狀出發,測算出各個城市的城鄉收入差距,得出以下結論:安徽省各城市從時間推進的角度來看,城鄉收入差距呈逐年下降趨勢;從空間分布角度看,3個梯隊成員的梯度差異特征非常明顯,皖南地區和部分皖中地區經濟比較發達,城鄉收入差距比較小,而皖北地區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城鄉收入差距比較大。
為有效縮小安徽省城鄉收入差距,提出以下建議。①建立農民工最低工資標準,提高農民工工資性收入。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4]。②結合各地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建設各地特色產業,加強各地經濟交流,促進經濟協調發展。③在戶籍改革方面,應減弱城市戶口的含金量,將二元戶口制度變為一元戶口制度,促進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資源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均等化分配。
參考文獻:
[1]孫君,張前程.中國城鄉金融不平衡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文匯,2012(3):108-120.
[2]孫家敏.合肥都市圈空間關聯時空演進及影響機制研究[D].蚌埠:安徽財經大學,2017.
[3]宋建,王靜.人口遷移、戶籍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動態收斂性分析——來自262個地級市的證據[J].人口學刊,? ?2018,40(5):86-99.
[4]王凱,龐震.從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看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不平衡[J].當代經濟管理,2019,4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