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才鳳
摘 要: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和防止返貧的重要方法,是扶貧工作最迫切、最需思考和踐行的攻堅課題。走訪調研了高安市新街鎮源塘村產業扶貧情況,總結了源塘產業扶貧的成功經驗,對產業扶貧工作中的困惑提出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產業扶貧;高安市;扶貧調研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3-0058-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1 ?源塘扶貧產業概況
目前,源塘有中藥材產業、紅薯產業、光伏電站、高塘牧業、油茶產業5大扶貧產業。其中,藥材、紅薯、牧業是鄉土產業,利用本村本地的勞力、土地、場所等資源打造鄉土特色。截至2018年初,新源合作社(紅薯產業)、小康雙建、光伏電站、小額信貸等4項產業幫扶分紅每戶高達3 380元。紅薯產業幾乎普及到每家每戶,單紅薯產業每年每戶收入達5 000~10 000元。
2 ?源塘產業扶貧的成功經驗
2.1 ?注重實效,分紅惠民
注重實效,讓老百姓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是源塘產業扶貧的突出特色。調查顯示,光伏電站2017年底分紅,每戶貧困戶分得1 480元;紅薯產業新源合作社、小康雙建、藥材、油茶、高塘牧業等產業均有分紅。截至2018年新年,每戶分紅3 000~4 000元,這筆分紅收入讓貧困戶過了一個紅紅火火的新年。
2.2 ?挖掘資源,突出特色
源塘紅薯產業實現了自種紅薯、自磨薯粉、自制粉皮的一條龍“三自”制作,極具鄉土特色。從種植紅薯到紅薯粉皮粉絲成型,整個技藝技術過程都是純手工制作。磨、蕩、曬、收,家家都是行家里手,技藝嫻熟。這里的紅薯粉皮已走向市場,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源塘抓住這一大特色,深挖本地獨特資源,成立新源合作社,凡是入社的農戶都有分紅收益。
2.3 ?注重創新,引進產業
源塘從廣西引進經濟效益好的藥材品種雞骨草,創建藥材基地大力種植。通過“合作社+基地(企業)+種植戶+農戶”的運營方式,實現全村4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分紅,還讓有意愿的貧困戶到合作社產業基地就業,極大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2.4 ?聯合企業,共同開發
源塘村光伏發電基地是新街鎮聯合江西鑫晶電力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建設的惠民扶貧產業。新街鎮級光伏發電站建設累計投資172萬元,現已順利并網發電,是全鎮脫貧攻堅的強勁力量。
3 ?源塘產業扶貧的困難與困惑
3.1 ?被動參與,興趣不大
一些村民是在村干部勸說下勉強加入產業的,積極性不高,興趣不大。因為主動性不夠,所以種植、打理也就不那么上心。農事活動,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疏于管理會影響收成,進一步降低了村民參與熱情,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3.2 ?徘徊觀望,畏難不前
新產業開發伊始,不少貧困戶都處于觀望狀態,有畏難情緒。比如對百香果種植,很多貧困戶一直在觀望,特別是看到有戶人家由于技術不過關導致種植失敗后,更是畏難不前。“說不動、勸不聽”,害怕承擔風險。
3.3 ?依賴心強,習慣于“魚”
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大環境下,“等、靠、要”的依賴心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各類扶貧資金和社會保障“月月如期而至、年年項目不少”,“兩不愁三保障”到位,衣、食、住已不成問題,大病國家有醫治,小病政府兜底,“‘魚至張嘴”成了習慣,一些貧困戶就不再勞神費力創業發展產業了。
3.4 ?安于現狀,創新難啟
小滿則安,小足則止,這種滿足于小成果、小收獲的小農思想在農村普遍存在。比如有的貧困戶通過一番幫扶,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就開始想著“悠閑安逸”,小酒喝著、小牌打著、小曲哼著,完全一副“不思進取”的模樣。村頭站站、村尾遛遛、有熱鬧的地方再去湊湊,每天都處于游手好閑的狀態。
4 ?源塘產業扶貧的啟示
靠他人幫扶始終只是“隔靴抓癢”,不如自己努力來得踏實可靠。調動貧困戶的主觀能動性去發展產業,則產業扶貧會收到更好更大的效果。貧困戶主觀上有動力去爭取脫貧的話,只要自身努力,則動力無限、潛力無窮。就產業扶貧來說,關鍵是扶“人”。馬鞍扶正自奮蹄,調動起人的主觀能動性,則他們自己就會努力奮斗擺脫貧窮。
4.1 ?教育動員,開啟思想
開啟民智,活躍思想,教育先行。調研顯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大都文化水平不高,有的連自己的姓名都不會寫,但他們是愿意接受教育的。
一要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方法,讓他們接受新生事物,了解新時代,知曉祖國的復興大業。二要用生動的例子引導他們明白,脫貧奔小康是每一個人的責任義務。“不讓一個人掉隊”是黨對老百姓的承諾,需要與黨、國家、社會和貧困戶一起努力實現這個理想。三要對他們進行文化知識培訓,開展新時代“掃盲”教育。
4.2 ?加大培訓,增強技能
沒知識、沒技術是貧困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強化技能培訓是當務之急。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貧困戶中有些病殘人員,對他們的技能培訓要設計出對口“套餐”,不但要力所能及,還要肢所能及。二要根據家門口的企業技工要求進行培訓。與企業聯合搞培訓,既滿足企業招工需要,也滿足貧困戶增收需求,達到“雙贏”效果。三要有選擇性地送優秀者外出學習技能,形成爭先創優的學習氛圍。走出去,學知識,長見聞,可以開闊視野,改變思想。“窮則思變”,促使貧困戶主動努力謀求脫貧之路。
4.3 ?以“魚”引“漁”,助其獨立
目前扶貧產業大都是政府飼養之“魚”,每到收網季節,則直接分紅給貧困戶。有的還是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家家戶戶都一樣。坐享“魚”利,則難思“漁”事。打破平均主義,實行“多勞多得”之“漁”策,讓貧困戶參與扶貧產業發展。政府協助做些服務性工作,而謀方向、端盤子的事由貧困戶自己操持謀劃。在已引進產業的基礎上,讓貧困戶以入股方式加入進來,做產業的主人,則“魚”就可化為“漁”。
4.4 ?強化服務,出謀獻策
創新創業,開發新產業,存在很大風險。對于貧困人員來說,手新技短,稍有不慎則會失敗。因此,強化服務,為他們出謀獻策顯得尤其重要。一要為他們提供信息服務。面對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需要篩選分析,幫貧困人員找到最合適的產業。二要為他們提供技術服務。田間耕作、防蟲防害、灌水排渠,都要指導,科學耕種才會有收獲。三要為他們開拓市場銷售服務。市場瞬息萬變,農業產業又屬于“慢”產業,一季耕種,等到收獲也許早過了旺盛需求季節。要為他們鏈接穩定的銷售渠道,廣開市場,實現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