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平
摘 要:以貴州省畢節市為例,分析了農業生產結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農業結構調整的總體設想和推進措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關鍵詞:農業結構;調整;措施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1-0079-01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 ? ? ? ?文獻標志碼:A
1 ?農業生產結構的問題
1.1 ?糧食作物占較大比重
當前我國的農業結構中,糧食作物仍占較大的比重,許多高效的農作物布局不合理,沒有做好布局優化工作。根據2015年某市農作物播種情況,蔬菜等經濟作物比重僅為23.8%,其余全部為糧食作物,農業結構有待優化。
1.2 ?農用地增加值低,土地效益不高
畢節市農用地平均增加值較低,土地沒有獲得應有的效益,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有3點。一是畢節市的農用地農林牧漁增加值比貴州省平均值低344.9元,這是由于畢節市農林牧漁的比重較低。二是畢節市種植的糧油作物品種較差,種植成本較高,傳統糧油作物沒有獲得應有的效益。三是畢節市高效蔬菜品種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無法滿足市場的優質、多樣性等需求[1]。
1.3 ?調整意愿不強
畢節市的農作物種植主體仍采用小生產種植模式,主要是由種植人員老齡化、兼業化等原因造成的。
1.4 ?農產品加工出口水平低
畢節市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緩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農業產業龍頭企業規模小和發展速度較慢。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不足,無法為畢節市的農業結構調整創造發展空間。
2 ?農業結構調整的總體設想
2.1 ?調整目標定位
在“十三五”期間,畢節市每年遞減2.6萬hm2的低效糧食生產面積,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到4.6萬hm2。根據農業結構調整,預計到2020年,畢節市的糧經比例由7.4∶2.6調整到5.9∶4.1,并且將稻麥的主產區種植規模比重提升到70%。
2.2 ?遵循的原則
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將蔬菜、糧食等作物種植在合適的地區。二是根據市場效益、市場購買力等選擇作物,堅持效益導向。三是增強創新驅動,將新型科學技術應用在農作物種植中,使農業結構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四是農戶與龍頭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保障農戶的經濟效益。
2.3 ?調整路徑的選擇
結合畢節市的農業生產情況,將農業路徑調整確定為5個方向。第一,因地制宜,壯大立體式、復合式經營模式,推廣農牧、農漁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第二,利用高新技術建設高效設施農業,促進供種轉向供苗。第三,開創特色農業產業,如菊花、水生蔬菜、火龍果等。第四,依托地理及農作物優勢,打造休閑觀光農業產業。第五,強化農產品工業化生產,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3 ?農業結構調整推進措施
3.1 ?科學規劃統籌發展
將畢節市的沿海地區打造成外向出口產業,大力發展特色蔬菜種植。依托水資源優勢,深入研究稻田、水生蔬菜農作物的種植技術。加大秋冬季節農業設施的投入,同時建立休閑觀光農業景點。
3.2 ?著力培育新型主體
加大新型主體的建設和投入,要將新型經營主體作為發展新動力,逐漸形成新的農業生產主體。為新型主體提供專業化服務,使其在農作物生產、銷售等環節中都能獲得專業化的服務。
3.3 ?重點建設調整載體
根據農業生產載體調整要求,重點圍繞3方面進行調整。一是創建現代農業示范帶。二是構建一鎮一園區體系,擴大農業園區的覆蓋面積。三是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保證農產品的流通效率。
3.4 ?全面提升科技投入
加強農業機械應用能力,提升農作物生產效率。使用高新技術培養新品種,將新的種植技術使用在農作物種植中,不斷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沈農友.優化農業結構 全面提質增效[J].農家致富,2015(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