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旅娜
摘 要:基于國內CNKI(1980—2018年)文獻數據庫收錄的相關文獻,從文獻發表情況及趨勢、主要研究機構、基金分布3個方面出發,利用文獻計量法對國內自然保護區相關研究情況進行分析,并對自然保護區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趨勢;文獻分析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3-0085-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759.9 ? ? ? ?文獻標志碼:A
200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提出了“保護地(Protected Area)”的概念。保護地指的是一個明確界定的地理空間,通過法律或其他有效手段得到承認和管理,以相關的生態系統服務和文化價值實現對自然的長期保護。
國內學者的研究集中在自然保護區的動植物構成[1]、生物多樣性分析[2]、功能區劃分[3]等方面,在生計發展上則從生態旅游的角度促進保護區周邊農戶的發展。截至2018年,我國共有2 750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147.17萬km2。自然保護區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其建設目的是保障地區及國家生態安全,為保持生態平衡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發揮作用。
1 ?文獻來源與統計方法
1.1 ?文獻來源
文獻及數據均來源于CNKI(http://www.cnki.net)中文期刊數據庫,利用CNKI數據庫自帶的高級搜索功能對國內外關于自然保護區研究的文獻進行檢索。選取1980—2018年的文獻,以“主題=自然保護區”“題名=自然保護區”“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為條件檢索有關論文,來源類別為全部期刊,檢索時間為2019年5月15日。
1.2 ?統計方法
對檢索出的文獻利用CNKI自帶的可視化分析報告進行分析,部分數據運用Excel進行統計分析,共檢索出自然保護區相關文獻15 219篇。
2 ?結果與討論
2.1 ?文獻總體發表情況及趨勢
某領域發文量在一定程度上是該領域發展進程的映射,是衡量該領域科研活動的一項重要指標。通過上述設定的條件共檢索出15 219篇與自然保護區相關的文獻,1980年共發文35篇,1981年之后,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如圖1所示。
2016年國內對自然保護區研究的文章達到了40年來的最高值,有799篇。國內對自然保護區的研究進程可劃分為4個階段。
(1)1980年以前為“醒悟”階段,中國建國初期由于經濟、技術落后,人口眾多,人們大多數考慮溫飽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自然保護區的研究,因而文獻相對較少。
(2)1981—1993年為起步階段,在13年間共發表1 299篇文章,年均發文量為99.923篇。
(3)1994—2008年為快速發展階段,15年間共發表6 882篇,年均發文量為458.800篇,是起步階段發文量的4.592倍。
(4)2009—2018年為平穩發展階段,總發文量為7 003篇,年均發文量為700.300篇。
2.2 ?主要研究機構
CNKI數據庫分析結果顯示,按限定的條件檢索,發文量最多的前20個機構共發文2 067篇,發文量前3名均為林業類大學,依次是北京林業大學(357篇)、東北林業大學(206篇)、西南林業大學(168篇)。高校(14所)占研究機構(20個)的70%,高校的發文量為1 298篇,占20個機構發文量的62.80%,是其他研究機構發文量的1.69倍。上述結果表明,國內高校對自然保護區的關注度相對較高,其他科研機構對自然保護區的研究較為分散。
2.3 ?基金分布情況
基金資助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對該領域的關注程度。在基金分布前10的機構中,共發表1 418篇與自然保護區相關的文章。其中,國家級別的基金資助有7個,占資助基金排名前10發文量的91.81%。在國家級的基金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文章最多,共計848篇,占59.8%,見圖2。由此可見,自然保護區領域的研究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
3 ?展望
通過分析相關文獻的論文發表情況及趨勢、主要研究機構和資助基金分布可知,我國對自然保護區的研究呈增長趨勢,主要集中在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地的發展現狀、生物多樣性以及功能劃分領域。國內學者對農戶與自然保護區的研究較少,如何把“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解決自然保護區周邊農戶的生計問題,實現生態與發展共贏,需要學者從農戶或其他發展視角出發,進一步挖掘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意義,更好地推進自然保護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馮錦,初雯雯,葛應強等.新疆卡山自然保護區春季鳥類多樣性調查及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33(8):? ?173-178.
[2]張秀華,齊海鷹,王仁卿,等.山東省自然保護區植物多樣性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理學版),2019,54(7):1-10.
[3]周林飛,徐浩田,張靜.凌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景觀格局變化及功能區劃分[J].濕地科學,2016,14(3):40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