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祥
摘 要:隨著農業生產新模式的形成,農業機械走進了千家萬戶,但由于種種原因,農業機械作業事故時有發生。論述了農業機械作業事故產生的原因,提出了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以減少作業事故發生,保證農機安全運行。
關鍵詞:農業機械;作業事故;產生原因;預防措施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3-0122-01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232.8 ? ? ? ?文獻標志碼:A
1 ?農業機械作業事故產生原因
1.1 ?農機基礎設施薄弱
我國農田水利基礎建設相對落后。田間機耕道是機械下田作業和田間轉移的道路。很多農村機耕道和便民道不通,機器難以下田作業。有時需要臨時開路,架設平板,農民甚至用手抬機器進田間地頭,很容易出現意外受傷的情況。
1.2 ?機手缺乏安全意識
一是思想松懈。大部分農機操作人員缺乏安全意識,思想上麻痹大意,認為小型農機具操作簡單,易學易懂,不會出什么事故,不重視作業安全。
二是利益驅使。農業機械使用的季節性較強,為了在農忙時節多攬農活,一些人加班加點、疲勞駕駛,以獲得最大效益,精力不足導致操作過程中反應遲鈍而出現意外事故[1]。
1.3 ?人員技術水平低下
85%的農業機械操作人員在45歲以上,甚至60多歲還是主力軍。這些人文化程度偏低、學習能力不強、應變能力較差,操作中稍遇特殊情況便很難靈活處理,導致事故發生。
1.4 ?農機監管力度不夠
一是監管人員嚴重不足。合流農機技術推廣站是原合流區片站,站內配有站長、副站長各1名,職工4人,共管轄合流鎮、牟家鎮、四海鄉、甘壩鄉等兩鎮兩鄉的農機相關工作。1個鄉鎮基本只能配備1名農機工作人員,大部分時間還被政府挪作他用。二是安全監管體系不健全。除農機站人員監管外,缺乏村組一線生產人員配合,很難實施有效監管。
2 ?農業機械作業事故的預防措施
2.1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修建機耕道路,改善田間作業通行條件。爭取項目資金,引導村民投工投勞,完善機耕道、便民路、作業便道等農田基礎設施。
2.2 ?強化農機安全生產意識
一是通過召開安全會議,學習《安全生產法》《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提高農民安全守法意識。二是開展“送安全下鄉”等農機推廣走基層活動。發放安全教育警示卡,張貼安全標語,利用宣傳車在場站和田間地頭進行廣播宣傳,通過表演節目、散發安全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提高農機手的安全操作意識。
2.3 ?確保農機技能培訓到位
農機安全管理部門應加強對農機操作人員的技術培訓。一是課堂理論培訓。借助國家相關惠民培訓政策及經費,組織農機操作人員脫產學習,針對性講解各種機械的工作原理、構造特點、適用范圍及維修保養知識。二是現場操作培訓。組織召開農機操作現場會,進行一對一技術指導。
2.4 ?落實農機安全監管
2.4.1 ?解決人員不足問題
一是與政府部門協調,減少政府其他工作占用農機推廣工作時間,盡量確保農機人員能夠專職于鄉鎮農機工作。二是爭取增加農機人員編制,招收部分大學生充實農機干部隊伍。
2.4.2 ?完善農機監管體系
一是增加村級農機安全員。長期以來,農機安全主要是縣、鄉兩級監管體系。農村地區農業機械增多,而鄉鎮農機員很難面面俱到,加大村級農機安全監管勢在必行。設立村級農機安全員,能夠第一時間發現田間地頭的違規形為,把各類隱患消滅在萌芽中。二是加大聯合執法力度。根據農事規律,與轄區交管部門配合,開展農機專項執法檢查。
3 ?結束語
要預防農業機械作業事故,就要改善機耕道和便民道等基礎設施條件,還需要農機相關部門加強監管。農機一線操作人員應加強學習,提高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
參考文獻:
[1]郭美景.農業機械作業事故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7(1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