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明
摘 要: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昆明市晉寧區對非公企業給予大力支持,非公經濟發展環境持續改善,增速逐漸加快,逐步成為推進晉寧區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戰場”。對晉寧區新時期非公經濟轉型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探索晉寧區非公經濟轉型發展存在的問題和轉型發展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非公經濟;轉型;發展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1-0050-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121 ? ? ? ?文獻標志碼:A
非公有制經濟主要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其中,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進一步了解晉寧區新時期非公經濟轉型發展現狀,對晉寧區非公經濟轉型發展工作進行了調研。
1 ?基本情況
近年來,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對非公企業給予了大力支持,非公經濟發展環境持續改善,增速逐漸加快,逐步成為推進晉寧區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戰場”。2018年,非公經濟增加值64億元,占GDP比重的47.1%,同比增長7.6%。房地產行業是拉動非公經濟的主體,第四季度房地產行業、工業增長幅度較大,但是依然難完成11.3%的增速目標;非公企業有16 916戶,其中個體13 182戶,私營企業3 453戶,同比增長2.7%;晉寧區規模以上成長型農產品加工企業20戶,范圍涉及食品加工、調味品生產、橡膠加工、紙制品加工等行業,累計總產值達257 451萬元,同比增長77.8%;銷售收入達271 726萬元,同比增長17.98%。
2 ?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2.1 ?政策引領不足,轉型發展方向不明
晉寧區非公經濟大多以原料初級加工等粗放經營為主,機器設備陳舊,生產工藝落后,創新水平不高,導致產品科技含量不高、質量差、檔次低、產業鏈短,在市場競爭中缺乏優勢,難以形成品牌效應。在轉型升級的新形勢下,面臨產業選擇方向不明、資金不足、技術人才缺乏等諸多困難,存在“不想轉、不會轉”的問題。
2.2 ?產業基礎薄弱,轉型發展動力不足
晉寧區非公經濟產業基礎薄弱,創新驅動力不足的現狀制約了非公經濟的轉型發展。
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晉寧區非公企業多數仍以原材料初加工為主,產業層次低,產業鏈條短。
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不少企業的創新意識淡薄,只重視設備、廠房、利潤等有形財富,而忽視了技術、信譽、品牌等無形資源;有的企業甚至存在“生產太忙,顧不上創新”“不創新,企業也死不了”等觀念。根據相關統計顯示,94.9%的非公企業無國內發明專利,只有2.9%的擁有1~3項專利,說明非公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三是創新投入低。在調研中了解到,創新投入上“資金緊張”的占32%,“對市場前景把握不準”占27%,“缺乏研究人員、設備及戰略伙伴”占的29%。資金制約、研發投入薄弱、市場風險、人才短缺等因素,影響了很多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造成現階段晉寧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具備國內外競爭力的非公企業較少。
2.3 ?要素保障不足,轉型發展成本較高
第一,融資難、融資貴。在調研中,企業對此反映強烈,尤其是非公小微企業,認為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題,表現為“融資難”和“融資貴”。一方面,融資渠道狹窄,國有商業銀行貸款門檻偏高,“嫌小愛大”“懼貸、惜貸”現象在晉寧區尤為突出。另一方面,融資成本高。除銀行貸款利息、第三方收費和擔保費外,存貸掛鉤、擔保保證金、銀行“業務創新”等中間產品加重了企業融資成本。
第二,土地有效供給不足。在調研座談中,成長型非公企業對用地問題反映最為突出。晉寧區“工業園區”建設相對滯后,受投資規模、環保要求等入園“門檻”限制,小微非公企業進入工業園區難度較大,企業投資成本增加。
2.4 ?營商環境不優,轉型發展支撐不強
晉寧區招商引資,服務企業的軟環境建設還存在很多問題。
一是行政審批仍然存在問題。審批行為不夠規范,審批環節不夠簡略,未充分發揮行政服務大廳“一站式”服務功能,在審批中還存在“互設前置”的現象。
二是個別部門和單位工作作風不實,對一些優惠政策宣傳不夠,辦事效率低,存在辦事難現象,管理服務部門之間職責交叉重疊,缺乏有效的綜合協調機制,導致部門之間、部門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無法準確溝通。
三是一些部門不重視非公經濟發展,深入非公企業調研不夠,對非公經濟發展的指導、服務、扶持、支持不夠到位。
四是培育企業家精神的氛圍不足,爭創名優產品的工匠精神尚需培養。
3 ?發展建議
3.1 ?以綠色發展引領非公經濟轉型發展方向
第一,緊扣晉寧區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規劃策劃的產業導向作用。抓住晉寧撤縣設區重大機遇,主動融入昆明主城發展,在昆明市建設成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中,承接主城的一些產業,服務好國家“一帶一路”發展倡議,按照把晉寧區打造成“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旅游康養新區、古滇鄭和文化名城”的發展目標定位,堅持高位統籌,從政府層面做實產業規劃,采用“搭積木”架構,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加強項目庫建設,做到分開是可獨立招商、獨立運營的子項目,合起來則是體現晉寧區整體規劃的總項目。
第二,緊扣晉寧區的產業定位,謀劃發展空間,走綠色發展之路。要使產業定位及項目庫建設體現晉寧區“增加三產、優化二產、調整一產”工作思路,并致力于“去庫存、聚人氣、調結構、護生態、優土地”的發展任務,實現產城深度融合,三個產業互動共促,形成環滇池發展帶、晉城昆陽互動發展、東線南線北線縱深發展帶的“一帶雙城三線多節點”發展格局,培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及綠色生態的新型產業,走綠色發展道路。
3.2 ?以創新發展提供非公經濟轉型發展動力
首先,創新服務平臺。成立晉寧區非公企業服務中心,打造非公企業雙創綜合服務平臺、非公企業產權專項服務平臺、城市物流配送信息服務平臺、統計監測平臺等,為非公企業提供基本服務、創業輔導、信息咨詢、政務代理、投融資服務、信用體系評價、人員培訓、技術支持、市場營銷、管理咨詢等專業服務。
其次,發展電子商務。成立晉寧區電子商務發展領導小組、電子商務行業協會,制定晉寧區電子商務工作實施意見和產業發展規劃。依托現有閑置廠房、樓宇及新開發地塊,規劃建設晉寧區電子商務產業園、晉寧區電子商務孵化中心、晉寧區電子商務物流倉儲中心等。形成集創業孵化、商品貿易、平臺建設、物流配送、融資支持等多功能、多業態為一體的電子商務園區。
再次,創新提高產品質量的方法途徑。①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水平。推進科技成果收益權和處置權改革,加強科研成果轉化,加強與科技孵化基地的聯系,改進工藝,增加新產品,設立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增強科研成果轉化的動力和活力,提高勞動者的技能和素質。②要重視品牌戰略。晉寧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應大力挖掘商標品牌,培育以名牌企業、名牌產品為依托的商標,全面提高商標注冊、培育、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增強品牌競爭力,提升晉寧區非公企業在國內外的知名度。
3.3 ?以資源整合集約非公經濟轉型發展要素
第一,切實加強土地保障。晉寧區政府及區國土資源分局要向上爭取土地指標,依法加快土地出讓,加大閑置土地清理、處置力度,盤活土地資源。
第二,有效化解融資瓶頸。幫助中小企業健全財務制度,提高財務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和信譽;為企業和銀行牽線搭橋,改善“企業找不到銀行、銀行不了解企業”的狀況,幫助企業了解政府的政策導向,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中小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實現銀行和企業面對面,實現兩者的最佳合作;探索建立晉寧區國有公司融資擔保及銀政擔三方共同參與的“園保貸”融資新模式,充分運用企業互保、聯保、貸款保險等形式,優化擔保結構,解決中小企業的貸款擔保問題;積極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使企業從多種渠道獲取所需資金;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園區企業土地證的辦理,增強企業的融資能力。
第三,提高人才技術保障。注重培養企業家和高層次企業管理人才,通過舉辦非公企業從業人員培訓班,聘請專家授課,為非公企業培養急需的人才。要積極招才引智,引進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示范基地和打造示范企業,提升產業科技化水平。目前,昆明理工大學的“昆工創客”、云南農業大學的“云農眾創空間”、云南大學的“互聯網+非遺”等正在尋求合作伙伴,區相關部門要全面研究,看準目標,主動出擊“搶”項目。
3.4 ?以職能轉變優化非公經濟轉型發展環境
首先,優化非公經濟發展軟環境。政府要著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做好“加減乘除法”,在提供服務、暢通企業融資、增加公共產品有效投資上做“加法”;在簡政放權、減輕實體經濟負擔上做“減法”,讓企業輕裝前進;在科技創新驅動上、全方位對外開放上做“乘法”,讓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在遏制創新與開放的負面因素上和市場的投機行為上做“除法”。
其次,提高項目審批效率。盡快制定《晉寧區投資項目聯合高效審批辦法》,著力推進投資項目行政審批事項高效辦結,改變重簽約、輕落實,重引進、輕服務,重數據、輕幫扶的現象,全力打造“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圍。
再次,強化項目推進力度。以《晉寧區政企溝通聯系會議制度》為基礎,落實“一個項目、一位區領導、一個區部門、一套保障機制、一抓到底”的聯系推進制度,多形式開展“專題會、座談會、推進會”等,認真聽取駐晉商會和企業的意見建議,暢通和共享信息,形成政商合力推進項目的氛圍,構建“親”和“清”的新型政商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