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春,顏敏聰,羅仰通,何玲姍
(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60)
廣州南沙開發區自2015年成立自貿區之后,掀起了新一輪建設熱潮,每年都有一批道路升級改造任務,迄今多條道路已竣工,并投入運營。對于參建各方來說,亟需對此類項目進行技術總結,為今后更好地開展建設提供有益的指導。
綜合近些年有關道路升級改造設計的研究成果[1-4],這些研究有的只是介紹了一些舊路升級改造的普遍原則和做法,沒有結合地域特點進行探討,缺乏針對性,有的論述的內容各有側重,不夠全面和深入。因此,有必要結合地域特點對道路升級改造的成套技術作一個全面的總結。
2017年,廣州市政府提出了城市道路全要素、精細化設計,品質化建設理念及一系列要求,并陸續出臺了相關的設計和施工技術指引[5,6]。在近期實施的道路升級改造項目中,這些要求基本得到了嚴格落實,部分項目還被選為“示范路”,供各方參觀學習。“示范路”的一些技術特點,包括一些新出現的問題,值得仔細研究。
本文結合廣州南沙區近幾年實施的一批道路升級改造項目,以及精細化設計、品質化建設理念和要求,針對南沙地域特點,對各項設計技術作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和總結,并應用于最近實施的若干條“示范路”當中。實踐表明,工程質量優良,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廣州南沙地區位于廣州市南端,東臨獅子洋,西臨洪奇瀝水道,南臨珠江入???,地處珠江三角洲幾何中心,是穗港澳水陸交通樞紐。
南沙地區地面平坦,由北、西北向東南降低,境內水網密布,河流交錯,連片耕地,間有丘陵點綴。出露的軟土主要為淤泥、淤泥質土、淤泥質粉細砂、淤泥質粉質黏土等,一般分布在地表硬殼層之下。硬殼層通常為素填土、雜填土和耕土層,厚度一般不超2.5 m。軟土分布于全新統海陸交互相沉積層(Q4mc)和第四系上更新統河流相沖積層(Q3al),其下臥層為砂層和粉質黏土層,軟土厚度大多處于10~25 m區間,最厚處超30 m。場區淤泥呈流塑狀態,具有觸變性和流變性,以及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壓縮性高、滲透性低、承載能力低的特點。
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南沙區雨量充沛,潮濕系數大于1,年降雨量在1 600 mm,最大可達2 500 mm,多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0%~90%。按《公路自然區劃標準》(JTJ 003—86),該區屬華南沿海臺風區(Ⅳ7)。暴雨使地表逕流強勁,雨水多使水分充分下滲地下,常常誘發道路損毀。
由于南沙區臨海,地勢低洼,地下水位較高,穩定水位埋深一般為0.20~2.80 m。
1.2.1 場地穩定性和均勻性評價
南沙場地的構造穩定性較好,屬弱震區,發生強震的可能性小。場地地基對工程建設影響最大的主要是軟土,采取適當工程措施后,場地基本適宜工程建設。綜合評價場地屬不均勻地基。
1.2.2 場地路基干濕類型
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 D30—2015)附錄C,路基工作區均處于地下水毛細潤濕影響范圍內,路基平衡濕度由地下水水位升降所控制,路基濕度狀態大多可定為潮濕、過濕類路基。
1.3.1 現狀交通組織和慢行系統存在的問題
(1)部分主干路和次干路人行過街距離大于16 m,但沒有設置路中安全島,不滿足現行規范要求。
(2)交叉口設計人性化不足,轉彎半徑過大,導致人行過街、公交車換乘距離較長。對于一些街區道路,沒有必要片面追求車輛快速通行,而應該將行人如何便捷、舒適地行走放在首位。
(3)人行道寬度不足,非機動車道缺乏或不連續,人與非機動車混行,無障礙設計不完善,導致行人安全感和舒適度大為降低。
(4)城市家具,如坐凳、垃圾桶等設施不足;綠化缺乏濱海特色,樹種單一,道路景觀較差。
(5)路面附屬結構材質較差,人行道鋪裝設計粗糙,與南沙自貿區建設標準不匹配,無法滿足廣州市精細化設計、品質化建設的最新要求。
1.3.2 現狀路基普遍存在的問題
(1)由于軟基深厚,多年來,南沙區興建的道路普遍存在工后沉降或工后差異沉降較大等問題。表現為:一是路面起伏,不平順,橋頭跳車嚴重,導致道路景觀效果差,行車舒適性低,嚴重的甚至易引起交通事故。二是由于沉降大且不均勻,排水管道易破損,在水流作用下,路基土不斷流失,導致路基掏空和塌陷;差異沉降過大會引起路基路面縱橫向開裂,導致運營維護費用高,并且降低路基路面壽命。
(2)由于地下水位高,且市政道路通常為低矮路基,因此路基處于潮濕甚至過濕狀態,路床強度低,剛度不足,導致路面病害廣泛存在。
(3)南沙大量分布著魚塘和水塘,浸水路基較為常見,如邊坡防護沒做好,則易出現沖刷、局部滑塌等現象,嚴重的會危及路基整體穩定。
(4)南沙區正在建設的經濟開發區,建成道路兩側的地塊開發,如堆載、基坑開挖和抽排水等建設活動,會對已建道路產生不利影響,表現在路基路面產生附加沉降、拉裂、失穩垮塌等方面。同時,建筑工地多,施工車輛荷載大,泥漿和建筑垃圾經常污染路面,導致路面病害頻發。
1.3.3 現狀路面普遍存在的問題
路基路面是一個整體,路基出現病害會連帶路面出現問題。由于上述路基質量通病,南沙區市政道路的路面病害呈現如下特點:
(1)由于差異沉降大和受兩側地塊建設影響,瀝青路面普遍存在縱橫向裂縫,且中、重型裂縫占比較大,需及時修補。
(2)由于路床強度、剛度較低,瀝青路面大范圍存在網裂、車轍現象,水泥混凝土路面則出現面板斷裂、破碎。
(3)由于路基低矮、排水不暢,暴雨期間經常發生內澇和道路水浸,瀝青路面極易損壞,坑槽、瀝青剝落和混合料松散等病害高發,水泥混凝土路面則易發生唧泥、錯臺、角隅斷裂。
(4)沉降引起路面縱橫坡發生改變,導致路面加鋪設計難度加大。
1.3.4 其他問題
南沙區由于地理原因,工程建設土源匱乏,向來采用河砂、海砂作為路基填料。近些年,受環保要求趨嚴等多種因素影響,砂料價格大幅上揚,且供應短缺,尋找替代路基填料迫在眉睫。
城市道路升級改造的目的主要有:
(1)恢復、提高道路原有技術標準,改善汽車行駛質量,如提高線形指標、提高路面抗滑性能、改善平整度、改善路基路面排水性能、降噪等。
(2)處理路基路面、排水和橋涵設施的病害,解決安全隱患,延長道路設施使用壽命。
(3)提升道路景觀,增加城市品位,如提高綠化標準、更換燈具燈桿、采用高檔人行道磚、增設城市家具和景觀小品、整飾道路兩側建構筑物外觀等。
(4)改善交通組織,提高車輛通行能力,如優化交叉口、優化信號配時、完善標志標線和信號燈系統等。
(5)改變過去偏重車輛交通、一味追求快速化的做法,充分考慮慢行系統,讓行人和非機動車各行其道,安全有序,通行便捷。
(6)在設計過程中,貫徹精細化設計原則,提供更加人性化的道路空間和設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交通安全和運行效率,改進市政基礎設施條件,改善城市公共服務質量,并對今后的工程建設提供示范。
城市道路升級改造的原則主要有:
(1)原則上不改變原規劃道路等級,如果線形指標允許,可在維持原道路等級的基礎上,上下微調設計車速。
(2)原則上不改變原規劃道路紅線寬度,設計路中線可局部微調。如果大范圍調整道路寬度,一般屬道路改擴建范疇。
(3)原則上不調整橋涵、隧道等構筑物原設計荷載等級,通常按原荷載等級進行維修加固,并進行外觀整飾。如需調整,則應論證其可行性,并采取相應技術措施。
(4)原則上排水管道不做大的改造,只針對水浸黑點做一些局部整治。通常工作內容為雨水口改造、井蓋升高或更換、管道疏通等。
(5)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根據道路功能類別,將慢行系統提高到與車行系統并重甚至重于車行系統的地位。
(6)原則上應按現行規范,并遵照廣州市各行業主管部門最新要求,進行道路升級改造設計,如近些年廣州市陸續出臺的關于海綿城市、管線下地、交通標志標線和交通監控等各項建設指引。
(7)道路升級改造設計應統籌道路、橋隧、排水、交通、景觀綠化、照明、電力管溝等各專業,一并實施,處理好地下管線與地上設施的矛盾,貫徹“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避免重復建設。
(8)道路升級改造,景觀是一項重要內容,但不單純指道路景觀的美化,也不應單純指建筑材料的高檔與否,而應重視道路空間中不同使用者的感受,注重整體空間環境的協調,轉變以往粗放式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模式,注重與所在區域歷史、文化、風貌特色融合,從細節著手,打造滿足新時代城市市民需要的城市道路空間,激發城市街道的活力[6]。
(9)精細化設計應綜合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交通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合理采用技術標準,符合“以人為本、綠色交通、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設計原則,體現廣州城市道路特色[6]。
2.3.1 道路總體與交通組織設計
(1)盡量擬合原有路中線。有的道路因設計年代久遠,可能平面線形指標不滿足現行規范要求,應按新規范進行優化,如增設緩和曲線、優化平曲線半徑、優化超高和加寬等。
(2)結合新規定和新形勢,優化橫斷面布置,如增設綠道、調整人行道和綠化帶寬度、優化車道寬度等。對于公路市政化改造項目,橫斷面改動較大,需利用路肩增設人行道、自行車道、綠化帶等,需根據城市道路規范確定車道寬度和路緣帶寬度,應在不降低道路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布置橫斷面。
(3)城市道路兩側通常都是建成區,規劃部門對路面標高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道路改造后的路面標高不宜超出原標高太多,以免影響兩側建筑物中的行人、車輛進出和道路景觀。但是,由于南沙區道路普遍有較大的工后沉降,導致縱橫坡改變、路面低凹處易積水、人行道與建筑物地坪脫離等,因此,應結合規劃、水務部門的防洪標高以及道路與周邊地塊的銜接關系進行豎向設計。如條件允許,應使路面最低點(通常為車行道外側雨水口處)滿足防洪標高;如影響道路景觀和兩側車輛行人出入,則采取薄層加鋪或刨鋪瀝青混凝土的措施。南沙地勢平坦,在中心區盡量按平坡或0.3%最小坡度設計縱斷面,同時結合設置平入式雨水口、增加雨水篦子、采用2.5%橫坡等手段加速路面排水。
(4)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升級改造,交叉口設計是一項重要內容,應開展交通量調查和分析工作,論證交叉口規模,根據論證結果,采取改建或治理的手段。改建平面交叉口應結合規劃條件,根據預測交通量、相交道路等級、交叉口所處的區域位置及改建的用地條件,合理進行交通渠化、展寬設計,優化進出口車道數,優化展寬段和漸變段長度。治理平面交叉口可在原交叉口平面布局的基礎上,根據現狀交通量,調整交通組織,優化信號相位設定和信號配時,以改善交叉口的安全性,提高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
(5)快速路的升級改造通常不涉及道路主體工程的改造(如某些交叉口增設匝道或拆除重建),重點在于景觀方面的提升和路面維修、瀝青加鋪。對于主干路,如果經過交通分析,某些平面交叉口現狀或預測近期各進口道累計交通量達到12 000 pcu/h,應改造為立體交叉[7],這會大幅增加造價,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需獲取可靠和詳實的交通調查數據,結合規劃、用地和其他建設條件深入論證,慎重決策。
(6)參照國內外一些街區道路的成功做法,減小路緣石轉彎半徑,優化人行過街通道的位置和長度,增設過街安全島,優化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寬度,完善無障礙設計,重視行人的便利和舒適度[8]。
2.3.2 路基設計
(1)對于舊路升級改造,路基設計內容通常集中于邊坡維護、支擋加固、路基空洞填充、路床處治等路基外部、淺部處理。
(2)對于邊坡維修,應根據測量、檢測成果,采取填補坑槽、重鋪草皮、重做漿砌片石骨架等措施,改造路基排水設施,減少邊坡沖刷損害。
(3)對于支擋結構的輕微病害,可采用填補裂縫、外觀整飾的辦法處理,如果變形嚴重,則需搜集原設計圖紙,查清原因,采取加固或拆除重建措施。
(4)路基土體流失引起的空洞和塌陷,一般需要開挖修復管道之后再回填。如果空洞小或現場開挖困難,可采取注漿填充的辦法。開挖之前,通常采用地質雷達探測空洞大小和具體位置,然后選擇合適的處理措施。
(5)對于路床強度不足引起的病害,需挖除路床,換土回填,重新壓實。如果路基低矮,地下水位高,但沒有條件加高路基,為了保證路床剛度,使設計彎沉值滿足要求,需加大開挖深度,換填碎石、片石之后再填筑好土。
(6)對軟土地區橋頭跳車現象較為嚴重,鑒于原路基大多都做過處理,且經過較長時間的運營,工后沉降漸趨穩定,不宜采用深層軟基處理措施。
(7)路基病害處治周期長,對交通影響較大,需做好施工期間交通疏解設計和管線臨時遷改設計,包括設置臨時標志標線和信號燈、臨時夜間照明等。
2.3.3 路面結構設計
(1)路面病害處理應根據路面病害調查及檢測報告詳細劃分類型和范圍,針對不同的病害類型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
(2)對于重型網裂和縱橫向開裂,通常是路基存在質量問題,應結合路基處理方案進行路面病害處理設計。
(3)如果路面設計標高有限制,加鋪厚度小,但路面實測彎沉值大,說明路床強度、剛度不足,則采取往下加固的方法,開挖至上路床或下路床底部,換填合格土,同時完善路基路面排水功能,保持路床干燥。
(4)如路基無病害,則路面病害處理方案還應結合加鋪厚度確定。對于加鋪厚度較大的路段(通常厚度大于30 cm,最底層加鋪材料為瀝青碎石或水泥穩定石屑),路面病害通常不需要處理,直接加鋪;如加鋪厚度小,則結合PCI值和路面病害類型確定路面維修方案。對于瀝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常用的方法有瀝青灌縫、挖除若干層面層和基層再重做路面、條帶補縫、換板、注漿等,規范中都有明確處理方案[9],此處不再贅述。
(5)由于舊路面經過多年運營,瀝青老化,多少會有一些松散、剝落和坑槽,即便病害少,PCI值為優,為了保證層間結合,消除薄弱層,宜刨除上面層之后再加鋪。
(6)舊路升級改造精細化設計,尤其需要重視慢行系統要素的設計。慢行系統要素含人行道面層、裝飾井蓋、盲道、車止石、護欄、側平石、樹池、緣石坡道、排水溝、臺階等。為了體現精細化、品質化要求,需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直角形、弧形和不規則路口,人行道磚鋪裝可采用人字形、弧形或扇形的方式過渡,改變以往隨意、雜亂、碎料多的做法,使鋪裝看上去大方、整齊、美觀[6];二是在導流島、人行道轉角等位置,采用弧形側平石、弧形人行道磚和特殊定制件,使之平順、圓滑;三是車止石、護欄和樹池等構件,注重造型設計和材質選擇,避免千篇一律,做到“一路一品”,讓人賞心悅目,印象深刻。
2.3.4 城市家具和道路景觀設計
根據廣州市市政道路精細化、品質化設計與施工技術指引[6],城市家具包含慢行導向設施、道路照明(路燈)、弱電箱(通信箱)、垃圾桶、公共座椅、報刊亭、活動廁所、洗手臺(直飲水)、智能服務設施、遮陽(雨)棚、公交站牌、公交車候車亭、藝術小品、公共雕塑等,在做道路景觀設計時,應一并考慮,擬定主題,重視視覺效果,既符合技術規范,又有特色,且經濟、美觀,讓道路成為城市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
城市道路路側桿件眾多,尤其是交叉口,有燈桿、交通標志桿、信號燈桿、信息指示牌桿件等,桿件林立、雜亂,極不美觀。應在滿足規范要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桿件數量,將信號燈、標志牌或信息牌設置在同一立柱上,既便于駕駛員認知,也為行人提供更為開闊的道路空間。
還需強調一點,道路景觀設計應改變過去一些僵化的做法,可打破道路紅線與建筑物紅線之間的分割,使道路景觀與兩側地塊的景觀相互協調與融合,渾然一體,方得精細化設計的真義。
在近些年南沙區道路升級改造過程中,引進了一些新材料、新工藝,如高強混凝土路面磚、砂基透水磚、陶瓷透水磚、黃石粉路基填料等,一方面節省了造價,一方面對環保和提高工程質量帶來較大效益。
應用上述設計理念和方法,對南沙區若干條道路升級改造示范路項目進行了設計和施工。
(1)結合地形,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在平面和豎向上靈活布置,多采用弧線,給人一種靈動的感覺。同時,采用不同的面層材料,人行道采用花崗巖砌塊,非機動車道采用透水混凝土面層(見圖 1、圖 2)。

圖1 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布置(一)

圖2 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布置(二)
(2)如果人行道外側地塊暫未開放,或其現狀景觀與道路景觀風格不協調,有礙觀感,則在路側設置一道綠籬進行遮擋(見圖3、圖4)。
(3)道路景觀與外側地塊的景觀融合,一體化設計和施工(見圖5)。
(4)機動車道內外側邊緣取消平石,可取得更好的景觀效果(見圖6)。
(5)樹穴設置外方內圓的鑄鐵篦子,避免泥土外露(見圖7)。

圖3 設置綠籬遮擋道路外側地塊(一)

圖4 設置綠籬遮擋道路外側地塊(二)

圖5 道路與路側地塊的景觀融合

圖6 機動車道兩側取消平石
(6)電力、電信井蓋如位于綠化帶內,則上覆草皮,不易分辨(見圖8)。
(7)交叉口處人行道采用弧形花崗巖砌塊過渡,顯得整齊美觀(見圖9)。
(8)渠化島和安全島小半徑曲線部位,采用弧形花崗巖側石,盡量避免出現棱角(見圖10)。

圖7 樹穴設置鑄鐵篦子

圖8 電力、電信井蓋上覆草皮

圖9 交叉口處鋪設弧形人行道磚

圖10 安全島采用弧形側石
(9)在路側綠化帶設置一些小品雕塑,為景觀添色(見圖 11、圖 12)。
(10)按廣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的要求,在人行橫道線和停止線之間增設“禮讓行人”地面文字標識(見圖13)。
(11)交叉口和人行過街位置“多桿合一”,避免桿件林立的現象,路容有較大改觀(見圖14)。

圖11 路側小品雕塑(一)

圖12 路側小品雕塑(二)

圖13 設置“禮讓行人”文字標識

圖14 人行過街位置“多桿合一”
城市道路升級改造需要研究的內容很多,總的原則就是要滿足道路各專業技術標準,達到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安全、順暢通行的目的,同時以此為基礎,注入“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一改過去偏重車輛交通、一味追求快速化的做法,充分考慮慢行系統設計,做到路容美觀、精致、整潔,讓人走在路上感覺身心愉悅、輕松、有序和便捷。精細化設計是達到上述目標的手段,是在以往常規設計的前提下提出的更高要求,其實也是我們在設計過程中貫徹“工匠精神”的一個體現,只有這樣才能產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品道路。
本文總結的道路升級改造精細化設計成套方法,在最近實施的南沙區若干條“示范路”項目中得到了應用。實踐表明,該方法切合南沙濱海地區實際情況,合理可行,工程質量良好,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