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晨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創新工作,將創新比喻成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是改革開放的生命,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圍繞創新引領新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明確將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因此,準確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的創新觀對于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其經濟思想,進一步下好創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創新觀;深刻內涵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8-0003-02
創新作為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身就是我們黨理論創新取得的重大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創新,頻頻談創新,事事講創新,處處謀創新,在吸收了中外尤其是馬克思創新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發展實際,形成了習近平創新觀。習近平總書記的創新觀內容豐富,這里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析。
一、創新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創新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這是從中華文明的視角對創新進行理論溯源,對于堅定中華民族的創新自信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成為繼道路、理論、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中華民族長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不斷革故鼎新。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有關創新的名言警句數不勝數,可以說創新已經滲透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這里列舉兩句經典,第一句來自《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刻在澡盆上的警句,三個“新”字,本意是指通過洗澡去除污垢,在這里引申為精神上的不斷革新,旨在提醒自己自強不息、創新不已。這句話是從動態的角度強調了創新的必要性,提醒人們必須時刻保持創新的姿態。據統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創新問題時引用次數最多的一句經典。尤其是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創新創造。……正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于和勇于創新的人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青年的殷切期盼,也是時代賦予廣大青年的歷史使命。第二句經典,來自北宋理學奠基人“二程”,即程顥、程頤,“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如果說上一句經典是從正面強調需要不斷創新,這句則是從反面闡述了持續創新的重要性,創新亦如江中行舟,不進則退。
這里僅僅引用了兩句經典,就可以看出,創新作為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也是一種無比深厚的文化底蘊,每每在歷史的關鍵節點迸發出來,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這也是我們當下實施創新驅動、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思想源泉。
二、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成果
說到創新,大家第一反應都是被譽為“創新之父”的熊彼特。其實在熊彼特的心中,創新之父另有他人,就是馬克思。熊彼特曾說自己研究的創新是在馬克思的基礎上,而且只是馬克思創新理論的一部分。馬克思雖然沒有明確地提出創新這個概念,但是在其著作中大量出現了如“技術”“發明”“生產方式的變革”“勞動生產率”“資本有機構成”等相近概念,對創新的本質、主體、形式、途徑等進行了深刻的論述,形成了關于創新完整的理論體系。
關于創新的本質。在馬克思看來,創新的本質是實踐,而且同一般的實踐活動相比,創新是一種開創性實踐,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智慧,需要耗費更多的腦力勞動和時間,所創造的社會價值也更大,因而是一種高級形式的實踐活動。創新是人類特有的有意識、富于智慧的實踐活動。
關于創新的主體。既然馬克思認為創新的本質是開創性實踐,那么實踐的主體是人,因此創新的主體就是人民群眾。與西方經濟學家把創新的主體界定為科學家或者企業家不同,馬克思的創新理論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因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因為“創造是一個很難從人民意識中排除的觀念”。
關于創新的形式。馬克思認為,創新有科學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這三種基本形式。科學創新主要是知識生產,屬于精神生產的實踐范疇;技術創新主要指技術發明和機器改良,屬于物質生產的實踐范疇;制度創新則是生產關系的變革,這種變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屬于生產關系、生產實踐范疇。
關于創新的途徑。馬克思主義的創新途徑是遵從于規律、立足于需要、來源于教育。馬克思強調創新要遵從客觀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違背客觀規律的創新注定失敗。其次,馬克思強調創新的實踐性,認為創新的動力,是源于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最后,馬克思認為創新能力的提高來源于教育,因此要加大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教育的水平和質量。
與西方創新理論相比,馬克思創新理論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人民性,也就是人民群眾是創新的主體。在這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的創新觀與馬克思創新理論一脈相承,是一種大眾創新,而且宗旨鮮明,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1]“堅持把科技為民作為根本宗旨。讓更多創新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升民眾獲得感。”[2]這也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三、創新是以價值創造為實質的全面創新
什么是創新?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發明創造,這是從科學技術的角度來理解創新,包括了科學的發現和技術的發明。嚴格來說,這二者是有區別的,科學探索的是客觀規律,因此只能被發現,而技術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和工具,因此可以被發明。我們平常說的科技創新其實就是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
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創新不僅僅是科技創新,也不僅僅是單一的某一領域的創新,而是一種全面創新。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說“創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制度創新、人才創新等。”[3]42015年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說“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3]9
準確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全面創新,就要對創新的本質進行探討。通過一個小故事可以增進我們的直觀認識。1904年美國圣路易斯世界博覽會的展館外,一個叫哈姆威的小販擺了個攤位售賣家鄉的特產脆卷餅,由于是夏天,天氣炎熱,脆卷餅又干燥又甜膩,光顧的人不多。而隔壁攤位的小販阿諾德在賣冰淇淋,生意特別好。那時沒有一次性紙杯,阿諾德用碟子來裝冰淇淋,一摞碟子用完了來不及清洗,正在阿諾德焦頭爛額之時,哈姆威靈機一動,把他的脆卷餅卷成一個圓錐形交給阿諾德,阿諾德把一勺冰淇淋壓在圓錐的開口上,顧客可以拿著邊走邊吃,不但方便,冷熱搭配出來的美味也受到一致好評,甜筒冰淇淋由此誕生,被譽為此次世界博覽會上“最受歡迎的產品”。由此可見,創新不僅可以像世博會展館里的發明創造一樣高大上,也可以如脆卷餅遇上冰淇淋一樣接地氣。這就是創新的實質,它是一種價值創造的過程。
創新是一種價值創造,這在知識經濟時代體現得尤為明顯,創意經濟日益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知識付費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國內有一家網站叫豬八戒網,它提供的是一個創意服務的交易平臺,與一般的在線交易平臺相比,它的特點是讓創意的價值變現。從給孩子起名字到給企業做品牌設計,從做PPT到營銷策劃,以及各種科技服務,你所需要的個性化的創意需求都可以在網站上發布,有專業的公司和個人提供解決方案,你為得到的創意服務付費。豬八戒網本身就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創新,2018年初豬八戒網正式入選哈佛大學商學院案例庫,在哈佛大學MBA的課堂上再次傳來了中國企業創新的聲音。
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創新觀的形成不僅有理論支撐,更有實踐探索。早在2002年,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就審時度勢,提出浙江在下一步的發展中不能增加資源和環境的消耗,這就需要進行轉型升級。2003年7月,他明確提出“八八戰略”,即浙江發展的八大優勢和八大舉措。在推進“八八戰略”的進程中,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實踐中明確了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路徑就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06年1月習近平同志在參加浙江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紹興代表團討論時說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把經濟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4],他對浙江經濟發展的判斷是大致處于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的時期。隨后又形象地把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比喻成要養好兩只鳥。3月以“哲欣”為筆名,寓意浙江創新,發表《從“兩只鳥”看結構調整》。所謂“騰籠換鳥”,就是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和引進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高的“俊鳥”。所謂“鳳凰涅”,就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浴火重生。如果說鄧小平同志的“兩只貓論”開啟了改革開放的進程,那么習近平同志的“兩只鳥論”則打開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門。發表這篇文章的同時,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浙江省自主創新大會,在全國率先做出了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省份的戰略部署。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創新驅動作為一個學術概念,源于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率先將這個概念引入中國發展實踐,用以描述經濟的轉型升級。黨的十八大后上升為國家戰略,從動力轉換這個角度,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指明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從粗放的、規模擴張的高速增長向集約的、高質量發展轉變的趨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31(1).
[2]國務院.“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R].2016.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4]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6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