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威 王楠
摘 要:由于家庭、社會環境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影響,奢侈消費觀在大學生中盛行,出現諸多浪費現象,致使部分大學生的消費價值觀念出現偏差。對于身處新時代的大學生來說,傳統儉德作為一種優秀的思想品德,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觀念與道德規范(諸如節儉等),對大學生正確處理物質消費行為與精神價值追求之間的關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儉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8-0179-0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1]這一論斷對身處新時代的大學生進行包括傳統儉德教育在內的傳統美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面對當前部分大學生的消費價值觀念出現偏差,傳統儉德教育勢在必行,以達到補偏救弊的目的。
一、對大學生進行傳統儉德教育的時代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我們面臨的新時代,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代,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代。”[2]每一代青年都會有自己的時代機遇和挑戰,新時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力軍,因而更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然而,站在新時代的歷史節點上,目前對大學生的教育仍然普遍偏重于智育,德育等內涵式教育較為缺乏,因而新時代大學生一方面在接受的教育中形成了較為優秀的知識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個別學生價值觀偏差和道德修養上的不足。就消費觀念來看,新時代大學生主流消費觀基本健康,但部分學生崇尚奢侈消費,浪費現象亦較為嚴重,在消費的過程中忽視甚至拋棄了傳統節儉道德是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本文基于對新時代大學生浪費現象和奢侈消費觀現狀的分析,結合傳統節儉道德思想,探討對新時代大學生進行儉德教育以引導其樹立正確消費觀的途徑和方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符合新時代發展的思想內容,需要人們結合當前實際情況,發揮其積極作用。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來說,傳統儉德作為一種優秀的思想品德,其中所蘊含的節儉等思想觀念與道德規范,對于大學生正確處理物質消費行為與精神價值追求之間的關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新時代大學生浪費奢侈消費觀的現狀分析
新時代大學生大多成長于家長的過度關愛下,家庭收入的提升、消費方式的多樣化等,更加豐富了其物質生活,更容易出現消費價值觀念偏差的情況,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非理性的奢侈消費觀念
新時代大學生由于多種因素在消費中往往受到不良消費觀念的誤導,產生不合理的消費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兩點:第一,攀比虛榮的面子消費觀。新時代大學生往往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的“頤指氣使”和“唯我獨尊”很容易帶入學校和社會的交往圈中,個人的虛榮心使得自己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保持一種“優勢”,而攀比消費正是這種心理的體現。此外,某些家庭經濟并不富裕的大學生為了保持自己與朋輩交往中的“顏面”,也容易產生非理性的奢侈消費,更成為“校園貸”所關注的重要目標。第二,跟風追新的盲目消費觀。大量的信息涌入、明星廣告作用的擴大使得新時代大學生大容易喜新厭舊,并且因其長期與室友同住宿舍自制力較差,有一定的跟風從眾的消費心理,因此盲目消費的非理性行為較多。
2.不加節制的浪費觀念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財政的支出,應該根據節約的方針。應該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員明白,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4]然而,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物質財富與日俱增,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新時代大學生也受此影響,在生活消費中有較嚴重的浪費現象,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第一,財商較低,理財知識薄弱。首先,新時代大學生自小就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對于錢財的消費均由父母支配,財商較低,而獨立的大學生活使得其過去的財商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其次,學校重智輕德的傳統教育模式仍然存在,盡管設置了一些有關節儉道德教育的課程,但仍然沒有切實落實節儉的方式方法,難以起到節儉道德教育的真正教育目標。
第二,節儉美德的認同度弱化。盡管新時代大學生從小就接受節儉這一傳統美德的教育,但是一方面機械的灌輸,容易造成心智未成熟的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受教育者會對這種灌輸教育產生反感;另一方面,傳統的教育觀念仍然認為對于孩子和教育的投資是極為重要的,“再窮不能窮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成為“望子成龍”的家長們的信條。此外,新時代大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對于孩子和教育的極端性投資使得大部分新時代的大學生的物質生活條件比較優越,其要求大部分得到滿足,弱化了對于節儉這一傳統美德的認同度。
3.無計劃的超前消費管理觀念
新時代大學生往往與網絡科技、線上消費的關系更為密切,但因其社會閱歷淺,社會實踐內容少,致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經驗,另外大學教育中對學生理財教育的缺乏,使得新時代大學生的儲蓄意識淡薄,缺乏正確的理財觀念,加之網絡消費的普遍推廣與網絡平臺的借貸誘導,生活費透支促使大學生進行網絡平臺信貸的現象也存在。網絡借貸與信用卡透支可以暫時緩解大學生生活中的經濟問題,但由于其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超前透支消費的償還壓力便又落在了其父母與長輩的肩上。從表面看,此類消費管理觀念在短期內減輕了家長的經濟壓力,滿足了大學生的消費需求,但根本上仍然給家長造成了一定的經濟負擔,也給大學生自身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三、傳統儉德教育之于新時代大學生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3]。傳統儉德是中華傳統優良品德的體現,以傳統儉德教育培育新時代大學生不僅可以為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更可以加強其品德修養。
1.傳統儉德教育是保障新時代大學生經濟生活穩定的良好基礎
傳統儉德的初始含義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節約節制、愛惜物品、不浪費、勤儉持家,反對奢侈與用之無度,這對目前物質文化與經濟飛速發展的新時代人們的消費觀念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就一個家庭來講,量入為出、有計劃的適度消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障這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安定平穩,毫無疑問,勤儉節約在這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家庭一樣,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在經濟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主支配權,卻鮮少能經受住網絡與現實中豐富多彩的商品的誘惑,因此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進行科學的消費管理在其經濟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對此,傳統儉德教育之于新時代大學生的意義與以往相比,便更加凸顯出來,它提倡大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經濟水平和一定的學習需要與生活需要,在具體消費中約束自己的行為、節制自己的欲望,并且要放眼于未來進行合理的消費規劃,以謀求大學經濟生活的穩定,由此看來,對新時代大學生進行傳統儉德教育是保證其經濟生活穩定的基礎。
2.傳統儉德教育是提高新時代大學生個人品德修養的有效途徑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有云:“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這將節儉之節約、節制、不浪費等基本內涵上升為個人之德的層面,體現出節儉的理性精神,并且表明了在節儉之中人的主導作用。新時代大學生在消費中面臨著多向選擇,只有對其進行良好的傳統儉德教育,他們才能具有正確的道德認知,在消費過程中的價值選擇才會是正確的、積極的。當其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之后就會形成消費自律,從而將這種消費中的道德層面的自律進一步外化為一種行為自覺,不僅在消費過程中形成節儉意識,更能在消費之外深刻了解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深刻意蘊。因此,對新時代大學生進行傳統儉德教育可以使其形成自我節制、堅韌不拔、勤儉節約、勇于承擔責任等優良精神品質,是提高新時代大學生個人品德修養的有效途徑。
3.傳統儉德教育是推動新時代大學生傳播節儉美德的重要抓手
儉德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德目之一,亦是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新時代大學生理應肩負起傳承與弘揚儉德的重任,對其進行儉德教育成為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使中華民族的節儉美德持續散發其時代價值之光芒。傳統儉德作為一種公共美德,更多的是體現出個人的素質修養與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就更需要每個人建立起滿足自身需要的,并且適合自己的消費習慣與行為特征的體系。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傳統儉德教育賦予生活有序、消費有度、勤儉節約的內容,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和生活體系,而且使其以這種健康消費觀念和生活體系自覺影響他人。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傳統儉德教育有利于其在更大范圍內傳播與弘揚中華節儉美德。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1).
[2]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3]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120.
[5]宋振全,于云榮.推進我國從“國富”到“民富”:生成邏輯與路徑選擇[J].改革與戰略,2017(7):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