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敏

“收回你們的垃圾!否則我給你們運回去,倒在加拿大海灘上。我們這里不是垃圾場。”
“我們敦促發達國家重新審視它們對塑料垃圾的管理,停止往發展中國家運垃圾的做法。”
“這種行為是不合適的,我們不想成為垃圾場。”
……
2019年以來,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先后向一些垃圾出口國喊話,拒收“洋垃圾”,有些言辭激烈,甚至上升為兩國的外交糾紛。過去“躲在角落”的全球垃圾貿易及其背后的產業鏈,也因此被推到了臺前。
2017年底,作為全球最大垃圾進口國的中國,發布了4類固體廢物的進口禁令,逐漸關上了進口“洋垃圾”的大門。失去了重要出口目的地的垃圾出口國們,顯然有些慌亂,他們試圖將堆積如山的垃圾出口到東南亞國家。
然而,面對東南亞國家的強烈反彈,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意識到,在倡導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沒有哪個國家會永遠扮演世界垃圾場的角色。在全球性的垃圾問題面前,誰都不該置身事外。
為什么會有垃圾貿易?
對于不少人來說,被人丟棄的垃圾一無是處,更何況還要進行貿易,實在難以理解。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垃圾都毫無價值。以電子垃圾為例,每噸電腦部件中含有黃金0.9公斤、銅128.7公斤、塑料270公斤、鉛58.5公斤,還包括數量可觀的重金屬和塑料部件。若有妥善的無害化處置手段,廢物仍有一定的利用價值。
正因如此,許多國家仍會對垃圾進行一定的回收處理。但20世紀70年代后期,美國等發達國家通過制定法案,對垃圾處置提出了嚴格的環境保護規范,推高了發達國家處置垃圾的成本。高成本之下,在發達國家處置垃圾甚至成為了“賠本生意”。而這時,勞動力成本低、環境違法成本低,且對資源需求量較大的發展中國家,似乎就成為了這些垃圾理想的出口目的地。
于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垃圾貿易逐漸形成。也是在這個時候,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開始大規模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國內處理費用大概在每噸400~1000美元的垃圾,運到中國,即便加上運費,每噸的成本也只有10~40美元。選擇出口,既能減少污染,又有利可圖,他們何樂而不為。而中國的接收方,以極低的價格買進“洋垃圾”,通過多次挑揀分類、再加工,并層層轉賣獲利,形成了一條位于全球價值鏈底端的產業鏈。
2017年之前,中國每年進口全球56%的塑料垃圾,以及美國6成和歐洲7成的紙類垃圾,以龐大的體量成為世界最大垃圾進口國。《環球》雜志2018年援引全球貿易數據庫的數據稱,向中國出口塑料等固體廢物的國家中,日本的出口量最高,占14%,美國居第二,占10%。
在短缺經濟時代,通過進口“洋垃圾”,中國的確獲得了一些經濟數字上的增長,以及看似低廉的制造業原材料,但大量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沉重的代價
中國廣東省汕頭市的貴嶼鎮,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全球最大的廢棄電子電器拆解地,被稱為“電子垃圾之都”。從屏幕到主板,大約5000家小型家族企業回收著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超過10萬的從業人員每年創造著近10億元人民幣的產值。但當地分揀機構大多以家庭作坊、人工分揀為主,設備簡陋,工人以“酸洗”“燒板”等原始落后的方法拆解電子電器,廢氣廢液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導致河水被污染,土壤中重金屬含量超標。根據2010年的一份統計顯示,當地6歲以下的鄉村兒童有81.8%都患有鉛中毒病癥。
一面是粗放式的回收加工,另一面則是防不勝防的造假與夾帶。
理論上,垃圾可以“變廢為寶”,實現回收利用,但不是所有垃圾回收都有利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例如,一些低品質的廢棄塑料,如果在存放、分揀環節管理不當,會對人體、環境造成巨大危害。
但因為固體廢物本身成分復雜多變,多數情況下本來就會含有不能利用的雜質;加之鑒別進口固體廢物這項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中國目前在這方面能力有限,海關和檢驗檢疫機構的監管難以做到全面覆蓋和精準識別,因此,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故意夾帶和造假走私很難杜絕。曾經在中國進口的“洋垃圾”中,就混有大量骯臟甚至有害的廢物。
除了環境問題,“洋垃圾”進口也沖擊著中國國內的垃圾回收和資源化再利用市場。因為中國國內的垃圾分類、處理和回收系統尚不成熟,相對于早已依賴“收集、分類、出口”體系的發達國家,國內的“土垃圾”在市場價值上并沒有什么優勢,甚至越來越“無利可圖”。這導致“土垃圾”長期缺乏有效的后端治理和倒逼機制,一直松散發展,最終可能影響的是中國環境保護產業的健康發展。
有鑒于此,2017年,中國發布了“洋垃圾”禁令,宣布從2017年12月31日起禁止進口廢塑料、廢紙、廢紡織原料、硼渣等4類24種固體廢物。2019年年底前,中國還將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
“進口固體廢物對中國環境的影響,要以發展的眼光加以客觀分析。短缺經濟時代、環境容量較大的時代,原生資源替代的正面環境效益是主要的;但是,到了過剩經濟時代、經濟全球化時代、環境容量較小的時代,污染環境的負面效益就變成了主要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這樣說道。
東南亞:“洋垃圾”的“接盤俠”?
在中國對“洋垃圾”關上大門之后,大多數垃圾出口商首先想到的是抓緊尋找替代的出口目的地。對進口垃圾管理相對松散、具有經濟可行性的東南亞國家迅速成為了他們的新目標。于是“洋垃圾”如潮水般涌向這里。2017年中旬到2018年中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印尼一躍成為塑料垃圾的主要進口國,4個國家進口的塑料垃圾增幅超過170%,從原來的大約84萬噸增加到大約230萬噸。
進口垃圾的劇增,對于垃圾監管能力不足、垃圾處理能力及水平有限的東南亞國家而言無異于環境污染的災難。在馬來西亞,大量塑料垃圾被隨便堆放在數百個垃圾場或者不顧有毒氣體的排放被任意焚燒。馬來西亞綠色和平組織的活動人士恒凱春(Heng Kiah Chun)表示,馬來西亞和其他東盟國家一樣,缺乏健全的系統應對塑料垃圾進口量的急劇增加。
更糟糕的是,東南亞國家與中國一樣,面臨著進口“洋垃圾”故意夾帶與造假走私的問題。無論是菲律賓還是馬來西亞等國,相關部門都在進口的“洋垃圾”中發現了大量受污染的劣質塑料廢物。德國聯邦廢棄物處理協會(BVSE)塑料專家普羅布斯特表示,在歐洲,這些劣質塑料垃圾在很大程度上會通過垃圾焚燒裝置被焚燒或被加工成替代燃料。但遺憾的是,東盟國家沒有這些(處理垃圾)的基礎設施。
顯然,面對棘手的監管和環境問題,東南亞國家從中國“沉重的代價”中也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并沒有東南亞國家愿意做“洋垃圾”的“接盤俠”。2018年以來,多個東南亞國家對進口“洋垃圾”堅決說“不”。2019年7月16日,柬埔寨海關在西哈努克省海港碼頭查獲83個滿載垃圾的集裝箱,柬埔寨官員表示,他們將把貨柜中發現的1600噸塑料垃圾送回美國和加拿大,這也是目前為止東盟國家對“洋垃圾”最新的拒絕表態。
那么,當東南亞國家也拒收“洋垃圾”,這些漂洋過海的垃圾該去哪兒呢?
世界的問題 應該世界一起解決
中國紀錄片導演王久良曾花3年時間,拍攝了名為《塑料王國》的紀錄片。紀錄片里講述了中國“洋垃圾”的產業鏈。拍攝過程中,在日本,王久良的鏡頭對準過一家回收礦泉水瓶的現代化企業。在這家企業的生產線上,塑料瓶被規范有序地無害化處理。
但就是這樣一家“模范”企業的負責人,卻時常因為回收塑料瓶而煩惱。因為日本對污水排放的要求太高,為了排污達標,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如果沒有政府的補貼,企業只能虧本。
紀錄片的拍攝讓王久良認清了一個道理:以環境友好為前提的垃圾回收,基本上是“賠本生意”。環保型垃圾回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大多低于需要為之付出的環保成本。粗放式的垃圾回收之所以小本萬利,是因為沒有把高昂的環境成本算進去。
隨著發展中國家環保意識的逐漸加強,這意味著要實現環保型的垃圾回收,這個成本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太低。如此來看,垃圾處理本身不單純是市場行為,更多的也是各國對維護地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責任,發達國家對垃圾基本只出口不處理,本質上是以鄰為壑,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世界的垃圾問題。
當倒入海里的垃圾通過洋流又沖擊回岸邊,當塑料微粒通過海產品進入人體內,我們必須承認垃圾及污染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世界的問題最終必然需要世界更多國家共同參與解決。目前,越來越多國家在推動垃圾出口數量減少及質量提升上形成了共識。
2019年5月10日,旨在限制有害廢棄物國際性轉移的《巴塞爾公約》締約國會議,在瑞士日內瓦通過了修正案。“限制向非發達國家隨意出口塑料垃圾”的國際貿易行為得到了186個國家的一致同意,并將于2021年1月生效。這意味著臟塑料垃圾被列入進出口限制對象,要出口塑料垃圾,得事先獲得目的地國家的許可。
出口垃圾的路正越走越窄,未來怎么辦?還得靠自己。在中國發布“洋垃圾”禁令后,日本多家企業正在開發新的廢塑料瓶再利用技術。2018年4月,澳大利亞環境和能源部表示,該國將投資興建垃圾焚燒廠,計劃到2025年實現包裝材料100%可回收利用。2018年10月,歐洲議會以壓倒性票數通過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立法,這意味著,到2021年,歐洲市場上再難尋見塑料吸管、餐具等一次性塑料產品的蹤影;而對于目前還沒有理想替代品的其他一次性塑料產品,2025年前,其使用量須降低至25%。還有一些國家提出要通過科技創新研發出可循環利用的替代品,并從產品設計環節考慮如何回收處理。
而在中國,共有46個重點城市正在加快垃圾分類的各項環節建設,并將在2020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對“洋垃圾”關上了大門的中國,正在努力完善國內的分類、回收、處理系統,發展環境經濟。相關部門也在加快出臺配套政策,為中國國內可回收物再利用提供渠道和空間,幫助再生資源企業由依賴國外垃圾轉向消化國內垃圾,實現良性發展,增強拒絕“洋垃圾”的底氣。人們也期待中國能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可持續發展的經驗。
如果說垃圾貿易離普通人的生活還有一些距離,那么環境污染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除了從技術上提升垃圾回收利用率,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習慣顯得更為迫切和長遠。因為,要擺脫“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現狀,建設環境負荷小的“循環型社會”,靠的是我們每個人給垃圾分類的舉手之勞,是每個人消費時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習慣,是每個人對后代以及對地球母親的一份責任感。
·聯系編輯:313464302@qq.com
TIPS
你一天要產生多少垃圾?
廢紙、飲料瓶、食品包裝袋、殘余的食物、丟棄的衣服和鞋帽……每個人每天都能產生大量的垃圾。那么全球70億人口,會產生多少垃圾?
世界銀行在《2050年全球固體廢物管理一覽》報告中給出了一個數據:2016年,全球共產生了20億噸固體垃圾,也就是說,平均每人每天要制造0.74公斤垃圾。
但是這樣的平均并不公平,因為一些地區商品物資豐富,人們收入高,制造的垃圾自然就更多。 按世界銀行的統計,高收入國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6%,卻制造了全球34%的垃圾。其中,在百慕大、加拿大和美國,每個人每天的垃圾“產量”達到了2.21公斤;相比之下,占全球人口9%的低收入國家,只產生了全球5%的垃圾。
另一方面,低收入國家的垃圾中,有56%都是食物殘渣;而在高收入國家,塑料、紙張紙板、金屬、玻璃等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占比高達51%。
什么是“洋垃圾”?
“洋垃圾”是一種俗稱,廣義的“洋垃圾”泛指所有從國外進入中國(或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固體廢物;狹義的“洋垃圾”特指以走私、夾帶、瞞報等方式,進口國家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或未經許可擅自進口屬于限制進口的固體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