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冰 黃昱穎

2019年是中國—東盟媒體交流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東盟媒體交流年開幕式的賀信中曾指出:希望雙方媒體做友好交往的傳播者、務實合作的推動者、和諧共處的守望者,講好共促和平、共謀發展的故事,為共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不同國家的民心相通,需要借助傳媒建立文化交流的紐帶,幫助人們從相識走向相知,從相知走向信任。中國—東盟及“一帶一路”其他沿線國家的傳媒發展,除了各國媒體間的交流與合作,也離不開傳媒人才的專業培養。2019年7月5日,2019(首屆)中國—東盟傳媒與新聞傳播教育國際研討會暨中國—東盟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系主任)論壇(以下簡稱研討會)在中國南寧舉行。新時代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成為與會嘉賓最關注的議題。
人才培養正當時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如何培養國際傳播人才愈發成為了沿線各國的關注點之一。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加強,除了需要依靠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發展,還需要蘊含精神力量的軟實力提升。而國家的軟實力,正需要靠專業人才去傳播。
以中國為例,“講好中國故事”如今已經成了中國新聞界人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而在全球化的視角里,要想“中國故事”能有良好的傳播效果,需要尊重傳播對象國的話語體系,通過融通中外的敘述,才能更好地贏得當地受眾的共鳴。而對于中國乃至東盟各國而言,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新聞傳播人才的短缺,或多或少影響著各國間有效的溝通與交流。
一方面,各國的新聞培養體系需跟上時代的發展;另一方面,依托地緣、政策等優勢開設跨國交流、培訓項目也是可行之策。
來自云南大學新聞學院的單曉紅教授分享了云南大學為了培養適應新環境、新挑戰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作出的教育探索。
“為了讓學生參與實踐以夯實能力,實現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落地,我們學院已陸續與緬甸、尼泊爾、柬埔寨等國的媒體建立了合作關系。”單曉紅介紹,一些東盟國家的新聞傳播教育體制還不太完善,一些媒體存在從業門檻較低、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待提高的問題。據此,云南大學提供師資給當地從業人員組織短期培訓。此外,還向本校學生開設了到東盟國家媒體實習的實踐項目。對于這樣的交流活動,單曉紅充滿希望:“參與實踐項目的學生們在進行國際新聞傳播活動時展現出了很不錯的適應性,未來可期以類似項目提升國際影響,助力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
以科研守望友好傳播
作為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中國廣西肩負國家賦予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廣西的傳媒也承擔著助力中國與東盟國家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重任。為了更好地提升中國—東盟傳媒合作水平,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已于2018年成立了東盟傳媒與中國—東盟區域傳播研究中心,致力于東盟傳媒以及中國與東盟區域傳播的相關課題研討,為將來更好地進行國際傳播活動儲備人才。
來自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李慶林教授指出了未來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傳媒合作中強化智庫建設的必要性。2005年,廣西大學聯合廣西國際博覽事務局成立中國—東盟研究院,建設了主要研究中國—東盟關系及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法律、文化及民族等方面問題的智庫。近年來,中國—東盟研究院通過定期、定量對東盟各國新聞事件給予關注和記錄,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傳媒發展研究提供了不少參考。
“當前,中國—東盟傳媒合作存在理論準備不足、合作機制不暢、合作方式單一等問題。未來,中國—東盟傳媒合作應注意更新合作理念、強化智庫建設等,進一步提升中國—東盟傳媒合作水平。”李慶林說,要利用好這些智庫為媒體合作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資源。
新挑戰中迎來新機遇
在古代,“絲綢之路”的開發不僅僅推進了絲綢、茶葉等商品貿易往來,更使得各國文化得以相通相融,促進了彼時各國的發展。今時“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亦離不開文化的往來,而在信息化社會已到來的大背景下,多元媒體的助力更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多元化媒體的崛起深刻影響了世人的生活,受眾注意力被分流,這讓媒體工作者們面臨著新挑戰。但新挑戰中也迎來了新機遇,此次研討會中,許多專家學者都提到新媒體對于東盟各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微信自2013年進入菲律賓市場后,知名度逐漸提高。像《每日問詢者》之類的菲律賓著名媒體,都在微信上開通了公眾號,主要面向華人傳播。在某種程度上,新媒體使得普羅大眾有了更多發表觀點和訴求利益的機會,可以說顯著影響了菲律賓的輿論環境。”中國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院長莊曉東以菲律賓為例介紹了新媒體如何幫助當地華人發聲并促進當地社會的發展。新媒體的發展不僅使得媒體“傳聲筒”的作用更為凸顯,還讓信息的傳遞方式更為多元化,使得傳播的力量愈漸強大。
媒介技術的日益更新也要求新聞傳播教育跟上步伐。如今在中國,越來越多新聞院校都加強了硬件設施的配置,愈發注重學生多媒體傳播信息、報道新聞的實操能力。
在廣西大學東盟傳媒與中國—東盟區域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易文教授看來,新時代的傳播人才除了要適應“融媒體”發展的需要,本土化、國際化也是當今中國—東盟新聞教育理念的共同取向。
因此,她建議,傳播人才的培養,一是要本土化,努力建設起與本國情況相適應的新聞教育體系;二是融媒化,即在新聞教育的意識、內容、模式和方法上適應媒介技術的發展;三是國際化,借鑒和學習他國的先進經驗,加強國際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傳播能力,能夠在國際輿論上爭取話語權的新聞人才。
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今天,讓傳媒助力民心相通離不開國際傳播人才。以這次研討會為契機,未來中國—東盟各國的新聞傳播院校將更深入溝通,拓寬今后的合作之路。
·聯系編輯:25335510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