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en Ann Young

2018年1月,中國正式全面禁止塑料垃圾的進口。作為全球最大的廢塑料進口國,中國這一舉措有效地制止了其他國家向中國出口塑料垃圾。此后,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始利用東南亞國家環境管理較松散這一缺口,把塑料垃圾運往東南亞國家,發達國家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垃圾戰”就此打響。
非政府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及其旗下新聞網站Unearthed、菲律賓新聞網站“拉普勒”的數據顯示:中國禁止進口廢塑料之后,馬來西亞的塑料垃圾進口量增至11萬噸/月;菲律賓2018年塑料垃圾進口量增至1.19萬噸,相較于2016年翻了三倍;泰國的塑料垃圾進口量增幅將近2000%;越南的塑料垃圾進口量也有明顯的增長。
不過東盟國家正竭力反抗:2019年1月,菲律賓把裝有混合垃圾的51個集裝箱送回了韓國;菲律賓為垃圾對加拿大“宣戰”,敦促加拿大按時運回滯留在菲境內的69個裝滿垃圾的集裝箱;馬來西亞把5個集裝箱退回給了西班牙,其能源科技環境與氣候變化部部長楊美盈表示,馬來西亞會繼續把垃圾送回其出口國。
馬來西亞和越南暫停了廢料進口許可證的發放,目的是為了限制塑料垃圾進口。泰國也下令暫時禁止塑料垃圾的進口。印度尼西亞最近也拒絕了加拿大的進口垃圾。
在這場“垃圾戰”里,對于變成發達國家的“垃圾箱”一事,東盟國家持有的反對立場和態度比較堅定。但是,東盟作為一個整體,可以進一步采取一些反對別國塑料垃圾出口的威懾手段,比如訴求批準《巴塞爾公約修正案》,制定類似《巴馬科公約》的公約,成立特別小組來處理相關問題。
《巴塞爾公約修正案》禁止發達國家以任何理由(包括回收再利用)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有害垃圾,這些發達國家主要來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包括但不限于英國、加拿大和美國。如果修正案獲批,東盟國家在“垃圾戰”中會更有底氣,也會讓發達國家在向東盟國家輸送垃圾之前思考再三,從而減少東盟國家的垃圾進口。
從理論上來說,對于制止垃圾向東盟地區的出口,《巴塞爾公約修正案》的確是一個合適的解決辦法。但是比起等待該修正案的生效,東盟也可以制定一個屬于東盟自己的公約,來禁止任何成員國進口垃圾。關于這一點,東盟可以從《巴馬科公約》獲取一些經驗。
《巴馬科公約》由非洲國家制定,旨在禁止非洲國家進口任何有害垃圾。它的誕生,是由于非洲國家感到《巴塞爾公約》并不能有效禁止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有害垃圾交易。所以同樣的,東盟可以制定一個類似的公約,來禁止塑料垃圾在東盟地區的進口。
但是,由于資金匱乏、后續跟蹤不到位以及缺少權威管理者的制約,《巴馬科公約》的實施與執行可以說是命途多舛。另一方面,公約的繁文縟節和各國之間的內部矛盾也阻礙著公約的實施。因此,在這場“垃圾戰”里,東盟應該齊心協力對抗外部的壓力和財政誘惑。同時,公約的執行必須提前做好計劃,才能保證其效力。
如果能夠制定出屬于東盟自己的公約,那么東盟將靠的是自身而不是外界。
另一方面,東盟各國的環境部長可以組建一個特別小組,為禁止垃圾進口出謀獻策。
舉個例子,特別小組可以加大海運貨柜的檢查力度,保證沒有垃圾蒙混過關進入東盟。特別小組還可以對無視環境管理條例的個體采取相應措施,增加監管力度。完成這些使命并不容易,因此需要賦予特別小組足夠大的權力。通過這樣的特別小組,成員國之間可以交換情報,以此來避免某些寡廉鮮恥的個體因貪利而在東盟地區走私垃圾。
除此之外,東盟還可以指定運輸航線,專門用來把洋垃圾退還給出口國;東盟成員國之間也可以就垃圾處理問題交換經驗,把各自擁有的資源整合起來,使東盟地區能有效地處理塑料垃圾問題。
這場“垃圾戰”必定充滿艱辛、布滿荊棘,東盟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打擊洋垃圾走私,預防類似問題發生。
·來源:星報在線
·編譯:周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