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源
“無法保證真實性”正在成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流行詞。這使得以信息披露為本的上市公司治理乃至資本市場運行無不陷入于無比尷尬的境地。
*ST康得今年的半年報顯示,公司歸母凈利潤虧損了6.69億元,這對于行將退市的*ST康得來說并不算什么新鮮事。不過,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及董監高仍不忘聲明:無法保證半年報內容的真實、完整、準確。如此直白且眾口一詞的無法保證真實性,似乎意味著不真實已經“名正言順”地成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所無法避免的事情了。而這顯然是違背了現行《證券法》有關“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保證公司所披露信息真實、完整、準確”的規定的。
無法保證真實、完整、準確的信息披露之所以大行其道不是沒有原因的。盡管《證券法》明確規定,“上市公司董監高人員應當保證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的真實、完整、準確”,《公司法》也指出“董監高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上市公司信息管理辦法和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也有類似的要求,但在上市規則中這些要求都被落實到了一條規定上,即“公司董監高人員應當依法對公司定期報告是否真實、完整、準確簽署書面確認意見”。這一規定看似更具體也更明確,實際上卻被賦予了更大的彈性,如果無法保證所披露信息的真實、完整、準確,不妨也可以被視為履行了忠實和勤勉之義務,簽一個“不保證”比簽下視同保證的字來得更安全也更方便。
*ST博元在公布2014年年報的時候,一句“無法保證年報中財務報告的真實性”,曾令市場一片嘩然。但這并不妨礙*ST博元振振有詞地回答上交所的監管問詢函,“公司被立案調查的相關事項均發生于2015年1月1日之前,不在本屆董事會全體成員、全體高級管理人員及本屆監事會部分成員任職期內”。*ST博元的“神回復”謬種流傳,至今雖然已經不知演變出了多少形形色色的版本,但萬變不離其宗的“無法保證”,一直到現在還依然不失為上市公司董監高推卸責任的最優選擇。
造假上市的欣泰電氣在2017年與證監會對簿公堂時,盡管對證監會行政處罰中所查明的基礎違法事實并不否認,但卻辯稱即使不進行財務造假,財務指標等實質條件也能符合公開發行證券的要求,因此不能認定其為“不符合發行條件”。欺詐發行是證券市場最嚴重的違法行為,無論造假者用什么樣的花言巧語進行辯解,都是不能被免責的。
2018年年初,*ST華澤涉及信披違規、無效票據入賬等問題,時任財務總監被證監會處罰5年證券市場禁入。該財務總監不服,訴至法庭。未盡勤勉義務,卻聲稱自己只是迫于形式才多次在審議涉案定期報告的董事會書面確認意見書上簽字同意,強詞奪理的申辯意見理所當然被法庭予以駁回。
一邊造假,一邊打著“無法保證真實性”的聲明免責旗號,“無法保證真實性”儼然已經成為了虛假信息披露的辯護詞。與其說這是信息披露的尷尬,不如說是現行法律和監管制度的尷尬。現行的法律和監管制度不也是一邊說著必須保證真實、完整、準確,一邊就讓上市公司董監高和高級管理人員用一個“無法保證”就輕而易舉蒙混過關了嗎?
世事并非靜止且孤立的,一家公司以“無法保證真實性”的名義發一份財報,本該可以保證的真實性則蕩然無存,也就失去了可持續可對比的基礎。久而久之,這家曾經“無法保證真實性”的公司豈不是永遠也發不出可持續可對比的真實、完整、準確的財報了。同樣的道理,一家公司的財報數據有問題,即會累及整個上市公司業績的統計。
證監會不止一次指出,信息披露制度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制度基石,是維護投資者知情權的重要保障。筆者看來,上市公司董監高既然無法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完整、準確,也就不能讓這樣的信息披露發表出來欺世盜名。董監高即使形式上簽署了“無法保證真實性”的免責聲明,也不能作為其沒有過錯的證明。過于寬松的免責政策,不僅無法體現公平,也是對造假的變相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