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不久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群眾游行中,五位領導人巨幅油畫像依次亮相,跟隨畫像以及現場10萬群眾、70組彩車組成36個方陣,全國人民一同回顧了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一幕幕經典畫面感人肺腑、催人奮進。
這五幅畫像的作者是誰?
他們在創作過程中有哪些故事?
據了解,此次五幅領導人畫像任務皆由中央美院承擔,院長范迪安做了統籌安排,為了五幅畫像較為統一,在大家的共同商議下,確定了人物在畫面中所占的基本位置、比例。畫像作者紛紛表示,能夠圓滿地完成這一重大任務,凝聚了許多人的智慧和力量。
李榮林(毛澤東畫像作者)
今年春天,接到學院繪制毛澤東同志畫像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我隨即開始了準備工作。國慶指揮部提供的照片,是1949年開國大典毛澤東同志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經典畫面。當時的照片是在黑白照片的基礎上上的色彩,因為時間久遠,照片較為模糊。我首先要做到的是,在照片的基礎之上塑造出偉人的形象、表現出鮮明的藝術效果與時代氣息。
作品小稿的繪制與修改前后投入了兩個月時間,我盡可能發揮油畫的優勢,塑造出較強的立體感,另外盡量把色彩提亮,使畫面具備光感。同時,我對毛澤東同志的形象進行了認真推敲與塑造:毛澤東同志的形象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開國大典上的這幅圖片中,毛澤東同志低頭讀稿,微抿嘴唇,微微皺起眉頭,神態莊嚴、安詳。期間,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及系里的老師們給予了寶貴的建議。我查閱并深入研究了很多當時的資料,包括當時毛澤東同志在天安門城樓不同角度的照片,包括神態、發型、服裝,以及周圍的話筒、環境、道具等諸多細節,為繪制做充分準備。
王少倫(鄧小平畫像作者)
鄧小平同志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也是一個時代的象征。對于出生于山東農村的我來說,對改革開放給中華大地上帶來的變化、全國的老百姓對鄧小平同志的愛戴之情有著切身的體會。因此,我的創作首先要做到的是,要讓這幅鄧小平同志的肖像畫做到雅俗共賞——既要讓老百姓喜歡,也要讓美術界專家滿意。
好的肖像畫,在保留人物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同時,需要巧妙地將理想性滲透其中。在創作中,我盡量能夠將二者結合起來,不只是簡單地仿照所謂美的比例,更要去營造和烘托一種氣氛,將鄧小平同志的內在精神展示出來。同時,考慮到畫像是要出現在寬曠的室外,所以我還重視整體的大效果。
希望通過這幅靜態的畫像,讓觀者重溫鄧小平同志當年的一舉一動,并領會到一代偉人平靜的神態中透出的強大精神力量。
楊澄(江澤民畫像作者)
作為中央美院的一名美術工作者,我有幸成為領導人畫像繪制團隊中的一員。
雖然有過類似的創作經歷,但面對不同的社會周期、不同的審美期待,我在創作初期還是很難找到正確的切入方式。
綜合了各方面因素,經過思考,我覺得應該在繼承新中國成立以來革命現實主義的傳統藝術技法上,增加領導人形象的真實感、親切感,增加人性化的細節因素。從整體形象上消減一些概念化和樣板化的因素。也就是說,無論何時何地,始終讓觀眾在作品中能夠體會到領導人更具真實感、人性化的藝術魅力。
賀羽(胡錦濤畫像作者)
時隔十年,我在國慶閱兵與群眾游行活動中再次承擔了領導人畫像的繪制任務,覺得非常光榮。與十年前相比,這次的創作時間比較充裕,大約在7月中旬開始大畫的起稿,不到一個月完成繪制。
我這次依舊負責畫胡錦濤同志肖像,這次素材采用的是2009年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時胡錦濤同志在天安門城樓的照片。因為是自然光線,素材本身效果就很不錯,我只是在創作時把原來深色的中山服稍微提亮了一點,這樣畫面的色彩層次感比較豐富鮮明,也便于突出胡錦濤同志氣宇軒昂的身姿與動態。畫面部時,我同樣適當將膚色提亮,凸顯節日慶典的氛圍。
10月1日當天,當畫像緩緩經過天安門城樓時,我凝神屏息地關注胡錦濤同志看到大畫時的反應,當看到他慈祥地對著畫像及游行群眾揮手后,我心里松了一口氣。
張義波(習近平畫像作者)
2019年3月初,學院通知我參加領導人像繪制組的工作,并十分榮幸地承擔了為習近平總書記繪制畫像這一重大的創作任務,我十分激動和自豪。強烈的使命感讓我下定決心,一定要付出全部心力,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把這一創作任務完成好,把習近平總書記的形象以盡可能完美的方式呈現在全國人民面前。
為了把畫像繪制好, 在前期構圖和畫小稿階段,我投入了大量精力。為突出新時代特色,畫面以黨的十九大會場為背景,色彩上大膽地突破了以往領導人畫像用色習慣,用紅旗的紅色為主色調,既體現中國特色,又增強隆重熱烈的節日氣氛。習近平總書記身著深灰色西服,微笑著向大家揮手并信步走來,展現出他睿智、沉穩、大氣、親切和自信的人物特征。畫像色調鮮艷明快,更加彰顯時代氣象。
領導人肖像畫創作精神性與藝術性的表達,可借助的內容相對較少,因此對人物動態和表情的刻畫要精準把握,充分利用好每一個細節。比如揮手的高度、手的姿態、每一條衣紋的變化、領帶結的形狀、袖口的開合大小等都要做到恰到好處,賦予這些元素內容和表情,從而增強和傳遞作品表達的含義。
這段經歷成為我人生中難得的寶貴財富,它會激勵我在藝術道路上不斷努力奮進。
(據人民政協網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