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繼誠
1947年5月16日孟良崮戰役結束,華東野戰軍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七十四師3萬余人,中將師長張靈甫被擊斃。戰后,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等領導,指示華野政治部聯絡部抽調20多名得力干部,向被俘的整編第74師軍官調查該師的情況。調研歷時3個星期,編成的調研稿達3萬余字。陳毅為調研稿題詞:“實行以戰教戰,打一仗進一步,總結戰斗經驗,提高軍事學習。”
抗戰和內戰時期的不同對比
為何一支抗日勁旅會如此之快就被消滅?參加座談的整編第74師軍官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分析對比——
士氣方面。由于戰爭性質不同,抗戰時期雖然士兵生活苦,但每逢與日軍決戰,大多數官兵還是能夠自發地激起愛國熱情,與敵苦戰、死戰而不屈。但內戰中則不同,絕大多數官兵對共產黨并沒有什么仇恨,不愿為打內戰作無謂犧牲。
軍民關系方面。抗戰時期,老百姓基于愛國情緒,愿意自動協助該師。但在內戰中,該師官兵反映:部隊進了解放區,就如抗戰時期日軍進入中國一樣,處處受到老百姓的反對,簡直是寸步難行。
情報搜集方面。抗戰時期,因民眾的同情和協助,搜集情報比較容易,因而敵情判斷也比較準確。內戰時期,情報搜集則十分困難,因解放區民眾組織嚴密,國民黨諜報人員無法進入活動,常常不能得到正確的情報,或只能得到一些過時的情報。
友鄰協同方面。抗戰時期,友鄰部隊協同合作雖然不十分完滿,但兵團指揮官在所屬部隊中威信高、關系深,各部隊一般都能服從調度。內戰時期,國民黨各部隊的派系斗爭更加嚴重和公開化。為保存實力,友鄰碰到困難時往往坐視不救。特別當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被圍時,別的部隊就看笑話。
對部隊采取嚴密控制
此外,第74師對官兵的控制非常嚴密。比如成立督戰隊。在連隊,如果有一個排不愿作戰,連長可指揮另兩個排解決之。班進攻時,班長掌握機槍,掩護副班長帶領步兵沖鋒。如有后退者,班長則以機槍掃射之,迫使士兵只有前進,不敢后退。
1946年七八月間,整編第74師開抵內戰前線后,張靈甫成立了一個精神小組,從師部到旅、團、營、連都秘密選擇了若干“忠誠可靠”的官兵參加。
張靈甫曾說:“同一個排的精神小組成員,見排長畏縮不前或后退,可當場格殺。同連組員見連長臨陣后退,可格殺。以上類推,如我本人臨陣不前,你們也可以打死我。”
有個連長曾對部下說:“現在連內有精神小組,是團長親自選定的,我也不知道是哪個,今后大家注意點。”這項舉措造成士兵心懷畏懼,互相猜疑,人人自危。
盡管采取了這么多的措施,但整編第74師于1946年9月開抵徐州參加內戰后,官兵厭戰情緒仍日益嚴重,戰斗力不斷下降。該師173團準尉副排長李漢田說:“士兵作戰時的士氣,完全靠后面主官督戰,誰后退就打死誰。可是,剛被抓壯丁補充來的新兵,又不知道為什么要打仗,在槍林彈雨中怎會不怕呢?后退固然不敢,就只得伏在地上不動,還槍當然更談不上了。”
(摘自《黨史博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