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翠榮,董得剛,戴生喜,趙園園,沈劍
2型糖尿病是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疾病,胰島素抵抗被認為是該病的始動因素,貫穿整個病程,且可造成脂代謝紊亂等。另有資料顯示,該病的發展與胰島β細胞功能減弱密切相關[1]。因此,改善胰島素抵抗、提高胰島功能成為2型糖尿病的治療切入點。目前,西醫常采用西格列汀、二甲雙胍、胰島素等藥物治療該病,但心血管風險、胃腸道反應等限制了其應用。而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中藥湯劑對胰島素抵抗具有改善作用[2]。烏梅湯出自《奇效良方》,主治五心煩躁、津液不通、口干煩渴。有關研究表明,黃芪烏梅湯治療2型糖尿病可提高單純西醫治療效果[3]。本研究則根據該病病癥,探討胰島素、二甲雙胍聯合烏梅湯加減治療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對胰島素抵抗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3月江蘇省宿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內科診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全部患者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4]中相關診斷標準確診。中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氣陰兩虛診斷標準,主癥:倦怠乏力,口咽干燥;次癥:煩渴喜飲,氣短懶言,消谷善饑,五心煩熱,失眠多夢,心悸怔仲;舌脈:舌紅少津,苔薄,脈細數或細弦。滿足主癥及2項以上次癥,結合舌脈即可診斷。6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30例。研究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0~74(51.29±7.46)歲;體質量指數(BMI)20~28(24.87±4.36)kg/m2;病程3~32(13.63±1.37)個月。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1~75(50.96±7.38)歲;BMI 21~29 (24.69±4.31)kg/m2;病程4~34(13.26±1.32)個月。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全部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2型糖尿病中醫、西醫診斷;(2)年齡40~75歲;(3)同意參與本研究,且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1)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和肝腎功能障礙;(2)血液系統疾病;(3)合并惡性腫瘤;(4)精神疾病;(5)妊娠、哺乳期婦女;(6)近1月內有急性代謝紊亂;(7)近1個月服用糖皮質激素等影響研究結果的藥物;(8)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他內分泌疾病;(9)伴嚴重糖尿病并發癥(糖尿病足、視網膜病變等);(10)對本研究藥物禁忌。
1.3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運動療法、飲食控制等基礎干預。對照組給予胰島素和二甲雙胍治療:重組甘精胰島素注射液(甘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皮下注射,起始劑量0.2U·kg-1·d-1,1次/d。二甲雙胍緩釋片(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口服,起始劑量0.5 g/次,1次/d。根據血糖值變化調整劑量至血糖控制滿意。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烏梅湯加減治療,組方:烏梅15 g,連翹15 g,蒼術15 g,黃連15 g,黃芩15 g,白芍15 g,玄參10 g,鬼箭羽15 g,細辛3 g,太子參15 g,知母10 g,山萸肉20 g,干姜6 g,生山楂15 g。每日1劑,水煎400 ml,分早晚2次溫服(200 ml/次)。2組均連續治療8周。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1)糖代謝因子水平及胰島功能:治療前后分別采集清晨空腹肘靜脈血3 ml,測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島素(FINS)水平(羅氏公司Modular DP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并采用愛科來HA-8160型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測定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另采集餐后2 h靜脈血2 ml,測定餐后2 h血糖(2hPG)水平。(2)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及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HOMA-β):HOMA-IR=(FPG×FINS)/22.5;HOMA-β=20×FINS/(FPG-3.5)[6]。
1.5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標準擬定,中醫癥候積分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對2項主癥(分別0、2、4、6分)、6項次癥(分別0、1、2、3分)進行計分,舌脈不計分。顯效:癥狀、體征顯著改善,證候積分降低≥70%;有效:癥狀、體征有好轉,30%≤證候積分降低<70%;無效:癥狀、體征無改變,證候積分降低<3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1 2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治療8周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例(%)]
2.2 2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變化比較分)
2.3 2組患者糖代謝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糖代謝因子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FPG、2hPG、HbA1c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胰島功能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胰島功能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HOMA-IR均降低、HOMA-β均提高,且研究組HOMA-IR低于對照組、HOMA-β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胰島功能指標變化比較
2型糖尿病類屬中醫“消渴”“消癉”等范疇。中醫認為,該病病因有體虛、稟賦不足、情志失調、飲食失節等,但常見為攝入過量肥甘厚膩,滋生內熱,耗氣傷陰,致脾失健運、氣虛無力、濕濁內蘊,而郁熱化燥,胃熱傷津,亦加劇氣陰兩虛,消渴遂生[7-8]。《醫貫·消渴論》也道:“脾胃既虛,則不能敷布津液故渴”。因此,治療應以健脾和胃、益氣養陰為原則。本研究對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烏梅湯加減治療,其中烏梅生津,配伍山楂和白芍行氣、健脾胃、補體虛;連翹散結,配伍黃芩、黃連可強清熱燥濕之功;蒼術燥濕健脾;玄參滋陰、清熱涼血;鬼箭羽歸肝、脾經,行血通經;細辛溫肺化飲;知母滋陰潤燥、清熱瀉火,配伍山萸肉滋腎陰、固下焦;太子參生津養肺,配伍干姜益氣健脾。全方共奏健脾和胃、益氣養陰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知母皂苷可通過提高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達到降糖目的;太子參、蒼術、細辛、山萸肉等可降糖、降脂并緩解胰島素抵抗;鬼箭羽可改善受損的胰島β細胞;黃芩苷可提高抗氧化酶基因表達,抑制高血糖介導的氧化應激,保護機體微循環[9-11];烏梅中富含的有機酸可經三羧酸循環機制調節血糖;黃連堿可促肝糖原合成及葡萄糖轉運,調節糖代謝[12-14]。
二甲雙胍可抑制肝糖原異生,減少葡萄糖在腸道吸收,增加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與利用,進而降低血糖,調節胰島素敏感性,緩解胰島素抵抗,并可糾正機體脂代謝異常[15]。甘精胰島素在中性pH液中溶解度低,注射后由于酸性溶液被中和形成的微細沉積物可維持釋放胰島素,長時間、平穩地調節機體糖代謝[16-1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中醫癥候積分、HOMA-IR及FPG、2hPG、HbA1c水平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HOMA-β高于治療前和對照組,且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76.6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胰島素、二甲雙胍聯合烏梅湯加減治療2型糖尿病可顯著緩解中醫癥狀及胰島素抵抗,改善糖代謝及胰島功能,并提高臨床療效。分析其原因,中醫基于整體觀念全面調節機體微循環及臟腑功能,為疾病治療提供了良好基礎;烏梅湯加減組方中各中藥的協同作用可強化對胰島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提高胰島β細胞功能,達到胰島素雙向調節效果[18];與西藥聯用可增強降糖力度,減少不良反應及對效果的影響[19]。中西藥物功能互補,標本兼顧,因而對療效提高大有裨益。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糖代謝因子水平變化比較
綜上所述,胰島素、二甲雙胍聯合烏梅湯加減可提高2型糖尿病治療效果,頗具臨床應用價值;但鑒于本研究樣本量限制、觀察時間不長,今后還有待進一步行大樣本、長期隨訪的臨床研究來證實。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聲明
陸翠榮: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論文撰寫;董得剛:設計研究思路,分析試驗數據,論文審核;戴生喜:實施研究過程,資料搜集整理,論文修改;趙園園、沈劍:課題設計,統計學分析,論文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