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蓮,韓婉琳,殷兆芳,卞玲,孫婷,胡靖超
患者,男,34歲,因“陣發性胸悶氣急1個月”于2015年2月26日入院。 患者1個月余前感冒后出現胸悶氣急,活動后加重,休息后緩解,伴雙下肢浮腫。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否認其他慢性疾病及家族史。入院時氣稍促,伴有雙下肢輕度浮腫,余體格檢查無明顯異常。血常規提示白細胞、C反應蛋白明顯升高;血肌酐偏高,肌鈣蛋白I 22.33 ng/ml,腦鈉肽(BNP)2 384 pg/ml。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Ⅱ、Ⅲ、aVF、V5、V6導聯T波倒置。心臟彩色超聲示左室射血分數(LVEF)34.1%,全心增大,左室收縮舒張功能明顯減退。給予抗感染、利尿減輕心臟負荷、抗血小板聚集、擴張冠狀動脈、調脂穩斑、控制心室率、降壓、改善心肌重構、營養心肌等治療。于3月3日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右冠狀動脈無明顯狹窄,左主干正常,前降支近段30%狹窄,回旋支粗大,近段管壁不規則,TIMI血流3級。經治療患者病情好轉,出院診斷:擴張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Ⅱ級,原發性高血壓3級。出院后給予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及曲美他嗪治療。患者出院后長期服用上述抗心力衰竭藥物,并隨訪復查心臟彩色超聲,提示左室射血分數逐漸提高、心功能改善,平素一般活動不受限。
2016年12月15日患者因“咳嗽、咯痰伴胸悶氣促10 d”再次入院,入院后查肌鈣蛋白I升高至 5.91 ng/ml, BNP 1 680.0 pg/ml,心電圖較首次入院無動態變化; 心臟彩色超聲示LVEF 24.6%,全心增大,左室收縮及舒張功能減低。入院后給予利尿、改善心肌重構、抗感染等治療,病情好轉后再次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及曲美他嗪出院后隨訪。隨訪期間患者射血分數逐步提高。
2018年11月5日患者因“咳嗽、咯痰10 d,伴活動后氣促1周”第3次入院。病程與第2次入院相似,入院后查肌鈣蛋白I 由0.43 ng/ml升至13.55 ng/ml,考慮伴有嚴重心肌損傷,復查心電圖較前無明顯動態變化。心臟彩色超聲示LVEF 24.2%,左房、左室增大,左室肥厚,左心功能明顯降低。心臟MR檢查示擴張型心肌病,左心功能減弱,二尖瓣三尖瓣關閉不全,心包積液。住院期間送院外查抗心肌抗體結果回報:抗腎上腺素能β1受體(β1AR)抗體陽性,其余抗體均陰性。經治療后患者感染癥狀好轉,一般情況可,予以出院,出院后調整藥物給予沙庫巴曲纈沙坦、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及曲美他嗪等藥物,建議門診隨訪。
患者病程中11次心臟彩色超聲結果LVEF 24.4%~50.6%,左室大小57.0~68.2 mm,見表1。3次入院每次均伴有心肌損傷、LVEF明顯下降,隨訪期間心臟彩色超聲檢查LVEF逐步恢復。
討 論擴張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hathy,DCM)是臨床引起心力衰竭的常見病因,其發病低齡化、預后差[1-2]。

表1 患者發病以來心臟彩色超聲左室射血分數及左室大小變化情況
擴張型心肌病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其中病毒性心肌炎是原發性DCM的一個重要病因。部分心肌炎患者經急性病程后發展為擴張型心肌病進入慢性病程,反復心力衰竭發作,但經正規抗心力衰竭治療后可達到相對穩定狀態,即使心力衰竭發作一般不會伴有心肌損傷指標的明顯升高[3]。本例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反復呼吸道感染誘發心力衰竭加重,均伴有心肌損傷標志物明顯升高,經冠狀動脈造影及心臟磁共振檢查排除缺血性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診斷明確,但患者反復心肌損傷,是否心肌炎反復發生仍不明確。
心肌炎是指心肌局限性或彌漫性炎性病變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991年Lieberman等[4]根據心肌活檢的組織學改變與臨床表現,將心肌炎分為4類:暴發性心肌炎、急性心肌炎、慢性活動性心肌炎和慢性遷延性心肌炎。根據此分類,考慮本例患者應歸類為慢性活動性心肌炎,常規抗心力衰竭治療可以在其感染間期通過阻斷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RASS)系統的激活、改善心肌重構使心功能得以恢復,但每次遇感染,均再次出現心肌損傷,導致心功能下降,如此反復。故此型慢性活動性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患者預后更差。
關于慢性活動性心肌炎反復心肌損傷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臨床和試驗研究證明,病毒感染、免疫應答異常和遺傳因素與之密切相關。1996年Hoebeke等通過研究發現病毒蛋白與心肌蛋白之間具有高度同源性,闡明了病毒性心肌炎和擴張型心肌病的可能發病機制,并推進了抗心肌抗體(AHA)的研究。目前公認的抗自身抗體包括:抗線粒體腺嘌呤核苷異位酶抗體、抗腎上腺素能β1受體抗體、抗膽堿能M2受體抗體、抗肌球蛋白重鏈抗體和抗L型通道抗體[5-8]。這些抗體均有致病作用,檢測陽性反映患者體內存在自身免疫損傷,常見于病毒性心肌炎及其演變的DCM患者。每次病毒感染時均通過抗心肌抗體介導心肌損傷,考慮是心肌炎性活動的主要機制。多項研究均表明,抗心肌抗體在擴張型心肌病的發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清除抗心肌抗體可以使擴張型心肌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9]。臨床研究顯示,免疫吸附和免疫球蛋白補充治療可以用于抗心肌抗體陽性的患者,獲得較好療效[10-11],但因其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研究,故目前尚存爭議。
本例患者在第3次入院時查抗心肌抗體,結果回報抗腎上腺素能β1受體抗體陽性,本患者已長期使用β受體阻滯劑。但重新回顧患者的治療過程發現,患者β受體阻滯劑劑量較小,心率控制欠佳,故建議患者出院后至專科醫師處嚴密隨訪,根據心率、血壓調整β受體阻滯劑至靶劑量,以期更多獲益。
心肌炎后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多見,反復心肌損傷、慢性活動性心肌炎的病例報道較少,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臨床無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法,預后較差。希望更多研究者關注此類病例,并開展基礎研究為患者的治療提供更多的手段,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