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作為“老有所養”的重要保障,養老保險基金的中央調劑制度改革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博弈,往往牽一發動全身,歷來備受關注。自2014年末養老保險破“雙軌制”改革以來,我國養老保險基金初步實現了從有到優、從不夠公平到基本公平的全覆蓋。然而,由于各地之間存在負擔比的差異,導致繳費壓力輕重不一,資金余缺各有不同,產生了需要中央調劑才能確保養老保險更公平的改革問題。
鑒于此,國務院2018年6月印發了《關于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通知》,規定從2018年7月1日起,建立全國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此舉旨在均衡省與省之間養老保險基金的負擔,促進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實行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是解決省與省之間養老保險基金負擔不平衡問題的優先選項,既有助于切實發揮養老保險基金在全國統籌的互助共濟功能,又能激活整個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一池春水”,從而促進全國范圍內更公平公正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
好制度要實現落實好最大公約數,還必須逐一解決所面臨的現實挑戰。就現狀而言,掣肘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應聲而落的關鍵問題,主要不在于政策措施的缺乏,而在于實際利益的調整。如果各地一味地“斤斤計較”自己利益的得失,那么養老保險基金的中央調劑制度就形同虛設,不但會導致該制度互助共濟的優勢難以充分發揮,也會讓該制度平衡各地養老保險基金繳費負擔的基本功能大打折扣,無助于公平公正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所以,“算地方小賬”的思維和做法必須堅決摒棄。
各省級政府特別是向其他省份“輸血”的省級政府,在統籌調劑繳納養老保險基金過程中,應當堅持“全國一盤棋”,學習北京市和其他一些“輸血”省份的做法,正確處理好局部和全局、地方和全國的利益關系,主動打破只算地方“小賬本”的思維窠臼,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與勇氣,切實強化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執行力。做到了這些,才能確保惠及民生的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真正爬坡過坎,進而撬動整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避免陷入“知易行難”的尷尬。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