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升
近期,有些地方政府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口號下,要求農民不再種植以玉米為代表的傳統農業糧食作物,而改種市場經濟效益高的蔬菜、水果等農業經濟作物。基層政府出錢出力,廣大農民卻不領情。當前農民的主要收入已是以工商業為主的打工經濟收入,而不再是農業收入。由此,大多數農民對農業的要求并不是產出高,而是投入低。在農業機械的幫助下,農民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傳統糧食作物的生產后即外出打工。一些地方政府目標雖然是為了通過改變農民種植結構的方式來增加農民收入,但這實際上是在要求改變農民的收入結構。對大部分農民而言,他們的工作重心已經不在農村的第一產業,而是在城市的第二三產業,他們需要的是更多更方便的工商業就業機會。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乃至鄉村振興過程中,應該尊重當前農民收入結構的變化,從實際出發,研制符合農民需求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方案。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