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婷 王愛云
[摘要]紅色鄉村記錄著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事跡,其沉淀的革命文化資源見證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論文以廣東紅色鄉村為例,針對紅色鄉村革命文化資源保護利用中存在遺址損毀、資源閑置和資源保護利用方式單一化的問題,分析其與政府等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保護建設投入的經費情況和群眾保護意識有著很大的關系,并提出紅色革命文化資源在保護利用中要加強黨和政府及基層組織的重視程度、多方籌措資金并成立專項資金、強化干部群眾的保護意識,以期能夠促進紅色革命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紅色鄉村;革命文化資源;保護利用
[作者簡介]馬愛婷(1993-),女,漢族,廣東梅州人,廣東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王愛云(1967-),女,河南林州人,廣東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 D6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08-0018-03
紅色鄉村是指蘊含豐富革命遺址和深厚紅色文化內涵的鄉村。紅色鄉村的革命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奮斗歷程的歷史印記。習近平曾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基因傳承好。”廣東省擁有大量革命遺址,而且大部分是位于偏遠鄉村地區,應該保護、利用和充分挖掘其革命文化資源,把紅色鄉村的革命文化傳承好,推動紅色鄉村的文化發展。
目前,廣東省紅色鄉村的革命文化資源在保護利用上主要存在革命遺址損毀、閑置革命文化資源和保護利用革命文化資源方式單一化這三方面的問題。
(一)紅色革命遺址遭到一定程度的損毀
紅色革命遺址作為紅色文化資源的主要載體,在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①革命遺址是革命史跡和革命歲月的見證,是不可再生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蘊含了豐富的革命精神。根據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的普查結果顯示,全省擁有4100多處紅色鄉村革命史跡,在全國名列前茅。而甄選出的60個“紅色村”也全部屬于貧困村,經濟基礎都相當薄弱并且有80%以上的革命遺址是未納入文物保護范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紅色鄉村的革命遺址或遭到忽視性的破壞、或消失,僅剩下斷壁殘垣。比如廣東湛江作為南路革命的始發地,存在大量的南路革命遺址,但因地處偏遠,大部分的革命事跡都未得到有效挖掘。而位于湛江遂溪縣的革命老區風朗村,其作為南路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的革命遺址如夜校舊址、青抗會等,都為當時革命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卻由于疏于管理造成了較大的損毀。
(二)紅色革命文化資源遭到一定的閑置
紅色文化資源是革命精神的載體,它蘊含著黨為民宗旨、黨性觀念和優良作風。②其物質載體和精神內涵對當今人們理想信念的重建有著重大的作用。閑置主要是紅色文化資源遭到了忽視,將其擱置一邊,任由其價值流失,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效應。然而,相比資源數量上的豐富,廣東在資源開發上面取得的成果卻不突出。③這主要是因為紅色文化資源未能被有效利用,也沒有打造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紅色品牌。在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上,全國共有300處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入選,其中廣東省有13處。④而12個重點紅色旅游景區中,廣東卻沒有上榜,更沒有位居30條全國首批紅色旅游精品線上。一方面,紅色鄉村的革命歷史文化的宣傳力度遠遠不夠,從而造成一定程度的紅色革命文化資源的閑置。據了解所知,部分紅色鄉村中曾參與革命斗爭的老兵較多,但卻沒有形成詳細的個人革命記錄史,也沒有有效地把當地特色的紅色革命文化融入當地的地域文化之中。另一方面,政府還沒有把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加以研究利用。大多數地方政府只是單純把紅色文化資源視為旅游資源或歷史文化資源,沒有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應有的合力。
(三)紅色革命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方式單一
紅色革命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方式影響著紅色鄉村的未來發展狀況。首先,一些革命傳統教育場所趨向于簡單化,實地參觀卻沒有應有的詳細介紹和展覽。盡管有些場所有實物展示,但大多局限于櫥窗式的平面靜態展覽和靜態的游覽形式,如對村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的展板展示、人物生平住所的參觀等,整體形式上缺少創新性,缺乏體驗式的感受。粗糙的開放方式難以引起參觀者的注意力以及喚起其緬懷、追思及崇敬的情懷。其次,多數紅色鄉村革命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比較依賴于政府的幫扶。因此,幫扶資金的多少也影響著革命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方式的多樣性。最后,紅色鄉村的多元化投入方式也存在不足。雖然廣東省不斷探索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股權投資等多元化的投入方式,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各方聯動參與度還有待提升。
紅色革命文化資源保護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與政府等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資金投入情況以及群眾的保護意識有著很大的關系。
(一)政府等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不夠
政府的重視是紅色鄉村革命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紅色鄉村革命遺址在開發、使用和維護管理上時常存在多頭多級管理的問題。例如,烈士紀念建筑物一般由民政部門管理,遺址文物由文化部門管理,革命歷史資料收集整理及研究由黨史部門負責,申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舊址遺址又歸宣傳部門管理。⑤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地區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滯后,管理權限分散,管理主體責任不明確,從而導致紅色鄉村革命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缺乏整體規劃性,使紅色鄉村仍然處于低層次開發利用狀態。此外,沒有專門的機構牽頭負責革命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工作也是造成當前紅色資源保護不力的原因。多數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基本是由文物保護管理單位授權鄉鎮進行看護,但效果不佳。一些機構部門在城鄉規劃與建設的過程中往往忽視對遺址采取保護措施。尤其對于地處偏遠又沒有資金保障的紅色鄉村,政府要想對其規劃、挖掘更是難上加難。
(二)保護建設投入經費不足
紅色鄉村革命文化資源保護利用中普遍存在經費不足的情況,除列入國家文物保護、省文物保護的遺址有修護經費外,其他革命舊址的保護經費基本毫無保障。部分遺址已經遭到嚴重毀損,只有相當一部分只是進行了簡單維修,但大都是村民自發籌集資金解決或個別鄉鎮單位牽頭進行,資金來源極為有限,后續管理也難以為繼。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地區財政部門投入的文化事業經費較為低下,帶動不起鄉村地區的文化事業。另一部分是紅色鄉村經濟發展普遍滯后,與外部聯系的交通狀況也較差,不具備吸引外部投資的優勢。由于缺乏專業的維護人員和必要的資金,一些非常珍貴的文物隨著風吹、日曬、雨淋而日漸破舊,無法再現和記錄革命歷史,以致于紅色鄉村的豐富革命文化資源難以得到充分挖掘。
(三)群眾保護意識有待提高
紅色鄉村的部分舊址除了自然因素的損毀外,還存在著人為因素的損毀。一些重要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從整體上看做得比較好,但仍有部分遺址遺跡的保護工作不容樂觀。如一些重要歷史事件、機構舊址和領導人活動紀念地因精準扶貧措施的實施被分給“五保戶”居住,隨著時間的推移,革命舊址的原貌不復存在,也有的部分坍塌后,村民將其改造來圈養家禽、堆放柴木等。村民對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夠,沒有把革命活動場所或烈士故居跟重要的革命事跡聯系起來,這都是直接性造成遺址破壞的其中原因。另外,部分村民對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紅色旅游資源的認識也較為淺顯。因此,在主觀能動性層面,有必要提高村民的保護意識。
紅色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生動象征,也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優質教材。為此,有效解決紅色鄉村革命文化資源保護利用中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加強黨和政府及基層組織的重視程度
紅色革命史跡是弘揚紅色鄉村革命文化資源的重要載體,是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因此,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是做好紅色資源保護工作的重要前提。⑥各級政府應強化“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明確各自責任并將其作為重要任務抓實落好。
加強各級政府及基層政府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視,首先,要緊跟時代步伐,促進文化管理體制的變革,加大對文化事業的監管力度。各級政府要強化《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行動實施方案》《文物保護法》以及各市縣法規的學習,建立以政府保護為主,各方參與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新機制。此外,還應增加“紅色文化遺產”相關管理機構,把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納入城鄉規劃之中,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中。其次,要加強紅色鄉村的基層黨建質量,加強黨組織和黨員的理論武裝與思想引領,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動員黨員和群眾的能力,把紅色資源視為開展基層黨建工作的精神支撐。開展紅色服務,重點慰問幫扶革命烈屬及革命“五老”人員(老地下黨員、老游擊隊員、老接頭戶、老交通員、老蘇區區鄉干部),為革命老區人民及后代幫困助學。最后,各級政府應多下“紅色村”實地調研,獲取真實數據以做出有效措施。
(二)多方籌措并成立專項資金
紅色資源的保護工作需要有一定的財力保障,“雖然中央、省、市、縣委都有文件規定,但在實踐中革命遺址保護的經費申請卻是非常困難的。”⑦為此,有必要拓寬渠道,多方籌措資金。
首先,紅色鄉村要積極爭取國家專項投資,堅持資金籌措“四點”(政府撥一點、集體籌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企業支持一點)相結合的方針,建立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專項資金。政府要劃定專項資金用于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建設,推進“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的發展進程,挖掘革命遺址的潛在利用價值。“紅色村”建設要根據省委要求,堅持資金、管理、核算、責任到項目來。為此,政府相關部門有必要成立紅色資源建設的專項資金并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審核,區域內部也必須按照上級指示落實資金歸屬問題,以便切實解決革命遺址保護資金嚴重匱乏問題。除了通過外部資金投入的方式保護和開發紅色資源外,紅色鄉村也要充分利用現有資金盡可能地打造特色紅色品牌以推動紅色旅游發展,進而帶動紅色鄉村經濟,并借助紅色旅游回籠資金的模式進一步促進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另外,村級干部領導也必須往上級文化部門詳細匯報村的紅色革命文化建設情況,以爭取打造有特色的“紅色村”示范點。
(三)宣傳強化干部群眾的保護意識
干部群眾的保護意識對于紅色革命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也起著關鍵的作用。大部分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黨的歷史、當地的革命史知之甚少或認識模糊,對紅色資源價值意蘊的認識較為片面,因而難以參與到紅色資源的宣傳工作中。只有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到紅色革命文化資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保護工作才能落到實處。
為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紅色鄉村革命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認同。首先,黨的基層組織要向群眾系統通俗地講解紅色革命文化對于整個村子乃至個人家庭的作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做好群眾的思想意識工作,使人民群眾認識到紅色革命文化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其自覺保護的意識。其次,加大革命遺址的保護宣傳工作非常重要。各級宣傳、文化、教育、老區、旅游等部門要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革命遺址和革命文物的歷史背景、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誰占領了網絡領域,誰就擁有了較大的話語權,而在網絡陣地宣傳革命文化資源更具有吸引力,為此必須培養紅色文化網絡宣傳的意見領袖,推廣“互聯網+紅色文化”模式,引導社會公眾正確認識紅色鄉村的革命文化。最后,要劃清革命舊址的保護界線,讓當地人民意識到哪些地區可以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哪些地區不能進行物質生產活動。
綜上所述,紅色革命文化資源是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只有充分保護和利用紅色革命文化資源,才有利于民族革命文化的傳承。習近平指出,“對于紅色文化資源,我們既要注重有形遺產的保護,又要注重無形遺產的傳承,大力弘揚紅色傳統。”為此,本文通過以廣東紅色鄉村為例分析紅色革命文化資源保護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問題成因并進一步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對紅色鄉村的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①譚玉龍,胡曉玲,鄒菲雅.宜昌紅色革命遺址資源的開發利用思考[J].新西部,2018(32):57-58.
②柴建才.運城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J].運城學院學報,2017,35(01):23-28.
③謝濤.廣東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及對策[J].紅廣角,2015(02):48-51.
④盧奇.廣東省13處紅色景區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2017-01-04].http://www.gdlqw.com/zxdt/201701/t20170104_814496.htm.
⑤殷倩,孫業亮.加強規劃設計 講好“紅色故事”——關于廣東鄉村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的調研與思考[2018-08-18].http://www.farmer.com.cn/xwpd/zjdp/201808/t20180817_1399292.htm
⑥陶璐,胡松.試論加強對紅色資源的保護[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03):14-18,75.
⑦盧劍鋒.淺談革命遺址的保護[2014-11-06].晉城黨史網.http://www.jcszgdsxh.com/h-nd-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