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各項工作都取得了許多成果。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改革開放提出新的要求。為了應對新時期的挑戰,在堅定不移堅持改革開放的前提下緊緊把握時代脈搏,探析在新時期改革開放的新內涵。
[關鍵詞]改革開放;鄧小平理論;機遇;挑戰
[作者簡介]郭亞坤(1992-),女,漢族,山東菏澤人,武漢理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碩士研究生,MPA專業。
[中圖分類號] [C9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08-0023-02
1978年三中全會的召開,掀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全國人民在堅持實事求是的基礎上,艱苦奮斗,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開放既是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也帶來了巨大挑戰。在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的今天,總結歷史成就,如何更好的實施改革開放,把握機遇,改革開放理論又有哪些新內涵,成為每一個國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1978年三中全會,鄧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將國家的總體目標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結合中國的歷史和國情提出來改革開放的理念。
首先,國民經濟實現了持續的高速增長。在過去的40多年里,國民生產總值快速增長,躋身世界前列,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明顯加快;其次,科教文衛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在過去的40多年里,國家實現了載人航天飛船的升空,國產航母的試海歸來、“天眼”的建成及投入使用,無不彰顯著國家科教文衛事業的快速發展;再者,全國人民實現了由貧窮到解決溫飽再到整體實現小康的巨大轉變,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同時,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形象彰顯,國際地位提高。港澳回歸,維和部隊的派遣以及撤僑行動無不向世界人民展示對外開放的巨大成果。
經過全國人民團結一致、艱苦卓絕的奮斗,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隨著時代的發展,改革開放也進入深水區。在改革開放的深水區,仍有很多的因素制約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
首先,隨著改革的深入,思想的束縛越來越多。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改革開放相比1978年更顯得困難重重。雖然改革開放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害怕失敗的心理逐漸凸顯,追求維穩的思維障礙成為主體。
其次,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資源配置相對不合理,政府職能錯位的、越位的現象頻發,社會矛盾日趨尖銳。隨著改革的深入,一部分人已經先富起來了,并且越來越富,拉大了貧富差距。同時,大學生就業、農民工的安置也成為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再次,國際市場風云變幻,單邊主義、國際貿易戰頻繁上演。
最后,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后于物質文明,在市場經濟下人民道德素質滑坡,精神文明建設亟需加強。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民齊心協力、艱苦奮斗,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改革開放的深水區,更應該不斷探索改革開放理論的新內涵。
(一)堅定不移地執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
中國近代史用血淚表明閉關就會落后,落后就要挨打。1978年,中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國內的一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表明,堅定不移地執行改革開放這項基本國策是國家繼續發展的必經道路。
(二)實事求是,解放思想
1978年,面臨“文革”帶來的傷害,鄧小平在三中全會上提出“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
如今,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新的思想禁錮著改革的進一步發展。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突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解放思想是首要的。”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實事求是、解放思想”都是實行改革開放的先導。
(三)深化經濟改革體制,建立健全市場監督機制
中國經歷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關乎國計民生行業的壟斷權仍掌握在政府手中,這也就導致了政府職能不能夠很好的實現,常出現錯位、越位的事件。目前階段,不僅要將政企分開的改革堅持到底,同時深化各行業的改革,調整改革結構,讓利于民,給予民眾更多的自由空間。
在計劃經濟時代,一切供應由政府做主,而市場經濟時代則由市場來檢驗商品,檢驗市場的參與者。在過去的40多年間,中國的市場經濟發揮了巨大功效,不斷調整了產業結構,通過價格杠桿和供求關系優化了資源配置。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的職能減弱,退居幕后,只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更多的交由市場決定。那么,在這個過程也暴露了很多的弊端,因此,在新的時期,要建立健全市場監督機制,讓市場經濟在監督機制的運營下健康發展。
(四)自主創新成常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
改革開放初期,以優惠的政策吸引外資,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經過40年的“引進來”,國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自主品牌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顯然僅僅是“引進來”已經不適用今天的改革開放的實施了。
新時期的改革開放,不僅要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更要自主創新,走出國門。在過去的改革開放中,引進了西方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促進了民眾的就業,拉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是經濟附加值低下,沒有實現信息化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國際交流深入,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自主創新品牌也在外資技術的刺激下迅猛發展,帶動了經濟的信息化。由此,需要不斷的深化對外開放的力度和方式,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同時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促進新的就業結構,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要引進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產業,將中國自主創新的產品放到國際市場上去競爭,擴大經濟影響力。
(五)優化國內資源配置,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改革開放初期以低廉的勞動力、土地以及各項優惠的政策引進外資,早期來投資的外資在國內多數建立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消耗型產業。資源消耗巨大,獲得的產品附加值低,國內資源配置不合理。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這勢必要進行宏觀調控,優化國內資源配置,鼓勵自主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實現了由第一產業比重最大過渡到第二產業比重占優勢的局面,但是時代的發展,國內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人口紅利的減少,要求產業結構逐步完成向第三產業的轉變。
(六)統籌區域發展,深化改革力度
在改革開放早期,對外開放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內陸邊境和沿海地區。對外開放較早的地區發展速度快,城鎮化、工業化程度高,與廣大的腹部地區貧富差距拉大,地區差異大。
改革開放的新形勢要求抓住改革的總體目標,統籌區域發展,實行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結合。將沿海地帶的一些工業逐漸轉移到腹部地區,沿海地區利用便利的交通、技術優勢發展高新科技,推動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齊頭并進。此外,在對外開放的行業和區域中加大力度,促進國內外合作,深化改革開放的力度。
(七)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后。物質的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建設的匱乏,出現了嚴重的信貸危機。
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要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發展科教文衛事業,建立健全社會征信制度,提高人民精神素養。
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的必經之路,經過40多年的探索,巨大成果與民共享。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要將改革開放貫徹到底,必將面臨巨大的挑戰。新時期,對改革開放的也將提出更高的要求,不管前路艱難,也要將改革開放貫徹到底,保持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改善人民的生活,實現整體小康的目標。
[1]陳樺煒.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研究[D].南昌大學,2018.
[2]李麗.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成就及基本經驗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8.
[3]程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權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4]周子琦.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價值觀傳播的演變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8.
[5]王倩.淺析習近平開放發展理念的時代價值[D].天津大學,2017.
[6]趙玉蓉.“以開放促改革”經濟思想演進及其方法論分析[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5.
[7]劉國華.毛澤東、鄧小平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
[8]吳月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思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