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晟田 劉俊
[摘要]目的 分析阿帕替尼治療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1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2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化療治療,實驗組給予阿帕替尼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緩解率、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住院時間以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總緩解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短于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阿帕替尼應用于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治療效果顯著,其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治療效果更優,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縮短住院時間,患者更能夠接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阿帕替尼;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臨床效果;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 R734.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6(b)-005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patinib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5 to February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numerical random method, 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patinib. The total response rate, total adverse reaction rat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remission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adverse reaction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group,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Apapitati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s significant.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s lower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better. It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shorten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Patients are more acceptable. It is worth promoting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Apatinib; Advanced 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linical effect; Adverse reactions
肺癌是世界上最多見的惡性腫瘤中的一種,在我國死亡原因中惡性腫瘤穩居榜首,非小細胞型肺癌又包含腺癌、大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等,小細胞具有細胞生長、分裂較快,擴散轉移較早等特征,而非小細胞型肺癌的生長擴散速度較慢[1-2]。在所有肺癌患者中,非小細胞肺癌超過80%,而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處于中晚期,生存率極低[3]。阿帕替尼是全球第一個在胃癌晚期被證實有效且安全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其能在胃癌晚期化療失敗后,延長患者的生存期[4]。此外,該藥還是胃癌靶向藥物中僅有的一種口服制劑[5]。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50例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阿帕替尼治療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25例。實驗組中,女11例,男14例;年齡48~75歲,平均(62.7±5.8)歲。對照組中,女13例,男12例;年齡47~76歲,平均(61.9±5.7)歲。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無化療禁忌癥;②肝腎功能和血常規均正常;③預計存活期>90 d;④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不處于妊娠期;②治療前未接受過相關癌癥治療;③合并血液性疾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化療治療,于患者開始化療1~8 d內應用1000 mg/m2吉西他濱(哈藥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397)+100 ml生理鹽水進行靜脈滴注,用藥30 min;在患者用藥第1天完成吉西他濱用藥后加用20 mg/m2順鉑(錦州九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021310)+500 ml生理鹽水進行靜脈滴注,連續用藥4~5 d。連續用藥21 d為1個療程,根據患者具體癥狀和體質選擇合適的用藥療程,至少治療2個療程。
實驗組患者給予阿帕替尼(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103)口服,剛開始服用時每天劑量為250 mg,期間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待患者身體適應后,可以將劑量調整至每天500 mg,平均每30天為1個治療周期,治療開始后,每周查1次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與心電圖,并且在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進行全面的體檢。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總緩解率及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完全緩解:患者治療后瘤體消失且維持4周以上;部分緩解:治療后患者瘤體減少>50%;穩定:治療后患者瘤體減少25%~50%;進展:治療后患者瘤體出現增大現象。總緩解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②采用我院中自主制定的生活質量調查評分表,對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調查,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③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總緩解率的比較
2.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
2.3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及住院時間的比較
3討論
肺癌的最佳治療方式是手術,但由于大部分患者檢查出來時已是中晚期,所以化療成為了主要的治療方式,但治療效果一般且通常會出現惡化[6]。除此之外,在現代臨床研究中顯示,鉑類和紫杉醇等單藥治療或聯合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肺癌患者的病程進展[7]。部分臨床實際研究中發現,與非鉑類單藥治療方案相比,含鉑類雙藥治療方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緩解率,但多數用藥患者的一年生存率未得到提高。所以在這種狀況下,單純應用鉑類聯合其他藥物進行治療,無法對患者的生存率進行進一步地改善。而李旭等[8]的研究中顯示,將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應用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中,患者的完全緩解率可達67.86%,患者的總緩解率為92.86%,提示將阿帕替尼片應用于患者的治療中,能夠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
導致患者腫瘤發生進展和持續生長的原因,都是血管生成所導致的,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2(VEGFR2)是腫瘤血管形成信號的主要通路。VEGF具有增強腫瘤侵襲和存活的能力,屬于一種腫瘤干細胞類似物,除此之外VEGF還能夠招募調節性T細胞,對于人體內的機體抗腫瘤免疫反應能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9-11]。而VEGFR2屬于一種跨膜蛋白,VEGF和VEGFR2的胞外區特異性結合,能夠進一步激活患者體內的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蛋白激酶、粘附斑激酶等多條下游信號通路,這樣能夠進一步使患者體內的腫瘤細胞出現增殖和遷移狀況,會對患者的血管發生和生成造成明顯影響。相關臨床研究顯示,阿帕替尼在應用過程中能夠高度選擇性地與VEGFR2進行結合,有助于抑制其酪氨酸激酶活性[12-15],進而降低依賴于VEGFR2的VEGF水平,從而抑制患者體內的腫瘤血管生成[16-18]。而靶向治療是近年來對非鱗非小細胞肺癌進行治療的研究熱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以及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劑,是目前應用于治療ALK基因重排或EGFR突變的肺癌患者的重要靶向藥物,而阿帕替尼是眾多肺癌靶向藥物中唯一的口服制劑[19-20]。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總緩解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短于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阿帕替尼在應用過程中能有效控制VEGF受體的ATP結合位點,并將下游的信號傳輸中斷,抑制腫瘤組織生成新血管。和其他舒尼替尼等藥物相比,該藥物的控制率極高,且不良反應較小,不會抑制其他通路,提示其對抗血管生成作用的準確性,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且價格相對也較低,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21]。
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臨床研究顯示,并非所有患者在應用阿帕替尼進行治療時,均能夠從中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雖然血管生成是腫瘤生長不可或缺的步驟,而抑制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療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腫瘤生長,但同樣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正常機體的恢復,所以在實際臨床應用中應當根據患者的狀況進行進一步地用藥調整,必要時還需要相應的其他藥物聯合應用,盡可能在患者局部進行用藥,降低這種藥物對患者正常機體功能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