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房城,位于海原縣李俊鄉瓦房溝村。《海原縣志》記載,瓦房城,即宋代九羊寨。《宋史·地理志》載:“九羊寨,元符元年(1098年)建于故九羊谷,東至靈平寨30里,西至寧安寨60里,南至三川寨50里,北至臨羌寨80里”。可見,在地理空間上,瓦房城是宋代修筑的一處重要的關隘城寨。
九羊寨在須彌山石窟背面的大山坡下。宋代,這里控扼著寺口子(石門關)外圍進入鎮戎軍的通道。石門關,即今固原市原州區須彌山石窟側旁的大通道,是古絲綢之路東道北段進入河西走廊的通道之一,漢唐時期就很著名。宋大觀二年(1108年),九羊寨為懷德軍(今原州區黃鐸堡鎮)所轄。宋夏時期,西北邊地的軍寨,是層級較高的駐軍防御的城堡。明代,由于西安州(今海原縣西安鎮)守御千戶所的設立,防御力量已向西北延伸,但宋夏時期的九羊寨古城,仍然被利用過。
為何名為瓦房城,地方史書沒有記載,現在要去尋找瓦房城,如果沒有向導就會犯難。我們去瓦房城前,已與李俊鄉政府辦公室取得聯系,柳姓鄉干部提供交通工具,陪著我們同行。同時,他還邀請在鄉政府工作、在瓦房村生活過多年的馬姓青年帶著我們,一同走進瓦房城。
走出鄉政府,沿著柏油馬路向東,經過三百戶自然村、紅星行政村。三百戶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與我們擦肩而過;楊明河穿越三百戶村向瓦房村方向東流。這里的村莊名、城堡、河流和大片的開闊地,都在告訴著我們這是個有歷史的地方。車子沿中(衛)靜(甘肅靜寧)公路前行數里,向左轉入河床臺地后進入河灘,瓦房城進入視野。柳同志說,2001年,瓦房城的村民易地搬遷至紅寺堡開發區,未遷走的數戶人家拖到2017年全遷。當年城內為耕地,瓦房村的農戶環古城北、東、南三面居住。現在看過去,除一處未推平的院墻外,其余已看不出這里曾經是村落景觀。荒蒿遍野,古城里留下的稀疏樹木,在初冬的冷風中搖曳。進入視野的城墻,西南面的一段,在十余年前因寺口子水庫大水沖涮而城墻塌毀,其余城墻輪廓清晰,保存相對完好。
瓦房城為北宋時修筑,城池的大部分在平地上,一部分靠山梁坡地。城池為南北長方形,周長2里許。開東、西兩城門,城周圍有護城壕溝環繞。宋夏戰爭其間,城池曾一度被西夏占據。瓦房城占地面積很大,由城池的空間可以看出當年這里防御位置的重要性,尤其是地處絲綢之路大通道上,是中原東出西進的孔道。依據城墻保存的完好程度看,在明代這座古城應該被加修并利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