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文
近日,5G手機已經在國內火爆開售,三大運營商也都公布了相關5G體驗套餐。雖然對于大多數公眾來說,5G手機目前還處于體驗階段,但關于5G手機影響健康的信息已經在一些國家地區傳播開了。

8月19日,BBC中文網發布的一篇關于“網絡技術引發健康擔憂”的文章中提到,在英國有人發傳單制造輿論號召公眾抵制5G技術。在美國,有人已經拿起了法律武器阻止5G,而且初戰告捷。
美國加州灣區(Bay Area)的米爾谷市(Mill Valley),地方議會以擔心居民的健康安全為由,日前通過了一項緊急法案,要禁止在住宅區樹立5G無線通信塔。米爾谷居民投書反對的理由,也是認為電磁波輻射會影響健康,導致疲勞、頭痛、焦慮、記憶障礙,甚至增加患癌癥風險以及引發心臟病。
BBC文中解釋了5G的基本概念,它和4G、3G等蜂窩技術(即移動通訊技術)一樣,靠電磁頻譜中的無線電波把信號從發射塔臺或電桿傳送到手機上,5G的頻率會更高,網速也更快,高頻電波傳送的距離則更短,所以5G網絡覆蓋需要修建更為密集的信號發射塔臺。
但因為需要更多的發射塔/桿,所以每一個產生的輻射強度反而低于4G。
但要想消除公眾的擔憂,還需要明白電磁頻譜中的游離輻射和非游離輻射的區分。
我們的手機、家庭Wi-Fi發出的射頻信號,都屬于電磁頻譜上的非游離輻射范圍。英國物理學家和癌癥研究員格里姆斯(David Grimes)曾對此明確解釋:“它們的能量不足以分解DNA,造成癌變的破壞。”
而電磁頻譜上高端區的游離輻射,就能把電子從基本分子中分離出來,進一步侵害DNA,導致腫瘤和癌癥,所以這類輻射被稱為是有害輻射。如可以導致皮膚癌的太陽光中的紫外線,醫院中的X光檢查和伽馬射線等都屬于游離輻射,所以需要做防護措施。
人們對手機射頻輻射擔憂的一個權威信息來自于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癌癥機構把射頻輻射列入了“可能致癌”的范圍。
但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明確稱:沒有證據顯示使用手機會對健康造成有害影響。
但因為也沒有明確的證據可以完全排除射頻輻射會致癌,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癌癥機構就把射頻輻射列入了“可能致癌”范疇。
和射頻輻射一起被列入“可能致癌”(2B類)的物質種類很多,如泡菜、口香糖(含食品添加劑二氧化鈦)。
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危險”排行榜上,汽車尾氣、飲酒、吃加工肉制品等,風險都遠高于射頻輻射。
現在手機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它確實存在未知的健康風險因素,就會影響到數億人,因此美國啟動了兩項歷時10年、耗資2500萬美元的針對手機輻射影響的研究。2018年2月份發布的該研究結果,被認為是最全面的關于手機輻射的研究。
這兩項分別在大鼠和小鼠身上進行的手機輻射研究結果認為,雄性大鼠的心臟腫瘤和高劑量的手機輻射有關,但雌性大鼠和所有小鼠均未出現這個問題。科學家們也不知道為什么只有雄性大鼠會患上心臟腫瘤,雌性大鼠和小鼠卻沒有。
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的高級科學家約翰·布赫(John Bucher)表示,研究中使用的這些嚙齒動物連續兩年每天接受九小時的輻射,超過大量使用手機的人,因此相關結果不直接適用于人類。研究結果并沒有促使他改變自己的手機使用習慣或勸說家人這么做。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也對此發表了一份聲明,稱通過對其它很多有關手機安全的研究進行檢查,并沒有發現充分證據能表明,暴露在當前的射頻暴露極限或以下會對人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這份聲明中還寫道:即使絕大部分成年人每天頻繁使用手機,也沒看到腦瘤等病例的增加。
但FDA衛生官員對擔心相關風險的人也給出了常識性的建議: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使用耳機或揚聲器模式,這樣手機就不會貼著頭部;以及避免在信號微弱時打電話。因為當信號不好時,手機不得不更加努力地連接,導致釋放的輻射增加。
這兩項研究呈現的一些結果也令研究人員感到困惑,他們發現暴露在手機輻射下的大鼠反而比對照組活的更長久。對此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輻射或許會緩解炎癥,并減輕一種慢性腎臟疾病的嚴重程度,而這種疾病在老年大鼠中很常見,并能致死。
現在,你還會為使用手機感到擔憂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