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我國有輕度認知損害的老人中有些人會轉化為癡呆,年轉化率為14%。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教授張振馨指出,如果能早日找出這些處在高風險狀態的老人,早日進行藥物干預、非藥物干預等綜合性防治措施(目前國外已有研究證明其有效性),維護腦的健康,那么就有可能化險為夷,做到不轉化或推遲轉化。
那么,有輕度認知損害的老人有哪些表現呢?張振馨指出,比起以前來,如果出現記憶不好、思維慢、判斷力差、分析能力差等情況,就該到醫院的神經科進行篩查了。
據悉,在北京醫院、協和醫院、天壇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醫三院、安貞醫院、煤炭總醫院都有專門的記憶門診。
而對于輕度認知損害的老人,包括正常老人,要維護腦健康,非藥物干預很關鍵,甚至可以使萎縮了的大腦得到一定恢復,這包括音樂療法,例如聽自己喜歡的優美音樂,唱歌、舞蹈、學習樂器,都可以促進記憶;環境療法,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學習新事物;運動療法,如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學習八段錦、五禽戲等帶有一定技術性的運動;寵物療法,狗是很好的寵物選擇。此外,營養與心理干預也同樣重要。
除了有輕度認知損害的老人是老年癡呆的高危人群外,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教授王擁軍提醒,65歲以上老人(無論何種文化程度、無論男女);有癡呆家族史;有血管危險因素,如血壓高、糖尿病等;以上都是老年癡呆的高危人群。
如果發現有記憶障礙,例如記性不好,丟三落四,打算買五六樣東西最后卻只買回一兩樣,昨天甚至不到一天內發生的事情就忘記,反而是年輕時的事情記得清楚,這些都是老年癡呆的早期表現。還有的老年癡呆患者表現為反復重復一樣的話等。如出現上述情況,應該及時到正規醫院的神經科就診。
張振馨指出,合理的飲食營養補充,可延緩癡呆發展的病理過程,盡可能維持身體各器官、組織的功能。協和醫院腸外腸內營養科主任陳偉推薦了以下飲食原則:
動物性優質蛋白應占蛋白質總量的50%左右。
脂肪供給量控制在50~60克/天為宜。增加富含單不飽和酸脂肪為主的橄欖油、山茶油、油菜籽油的供給,適當增加海魚攝入。膽固醇量控制在300毫克/天以內。限制蔗糖、果糖等純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等,并應注意微量元素的補充,如鐵、硒、鋅等。
不吃或少吃油炸、油煎、煙熏食物,不吸煙,不飲烈酒。
食物應用小碗盛放,每次一份。隨著社交自控能力的下降,病人可能會出現食用別人食物的情況,以及進食非可食的物體、變質食物或喝有害液體等行為。因此,應嚴密監控患者的用餐。
適當增加鈣、鎂等供給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