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饕 文

揚州點心中有“三絕”,即翡翠燒賣、千層油糕與三丁包。
三丁包的前身為五丁包,而它的創制與一個傳說還有關:相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廚師為他準備早點,他卻提出了五個要求:滋養而不過補、味美而不過鮮、油香而不過膩、松脆而不過硬、細嫩而不過軟。為此廚師動足了腦筋,才想出了以下五種食材作包子餡:海參滋補,少用不過補;雞肉味美,少用不過鮮;豬肉油香,少用不過膩;冬筍松脆,少用不過硬;蝦仁細嫩,少用不過軟。當包子做出來后,乾隆吃了便稱贊“揚州包子名不虛傳”。
五丁包為御膳點心,一般百姓吃不起,多虧了富春茶社的點心師尹長山,為使普通百姓也能吃到這一精美點心,遂把五丁改為三丁——也就是去掉海參和蝦仁,把肉丁、雞丁與筍丁投入油鍋煸炒后,加入醬油、糖、蝦子和一點點雞湯,使之入味成餡料后,取發面皮子包入餡料并捏出28~33個褶紋。
我到揚州,必去富春茶社,因而吃到過三丁包,餡料有葷有素,葷料不但鮮,且是復合味;素料脆嫩,口感良好。
揚州市內另有家治春茶社,供應五丁包,要想餡料中有海參與蝦仁,要求未免過高(因一個的售價僅為3元)。我沒辨別出肉丁、雞丁與筍丁之外還有哪兩種丁。總的感覺是三丁已夠,五丁有點畫蛇添足。
那年我在蘇北的泰州吃早茶時,也嘗到過三丁包,另外在江蘇鎮江與上海也吃到過;至于五丁包,我這一生只在揚州吃過一次。
與三丁包相似的包子還真是少見:天津有海蟹青韭包,餡料由海蟹肉、熟白肉和白菜組成(青韭梗是面皮包入餡心后收口時加入的,所以餡料有韭菜味),它只能算葷素餡包子。由于它的餡料并不切成丁,故跟三丁包“風格”還不同。食材剁成泥的餡與食材各自獨立的餡在咀嚼次數上是不一樣的,同樣,在口感上也有差異。
糊涂粥與碎米餅皆為平民之食,難以成為美食,但在某種狀況下食用卻能讓人甘之如飴,且讀鄭板橋寄其弟的家書:“暇日咽碎米餅,煮糊涂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這是鄭板橋在山東濰坊做官時,對家鄉冬季飲食的回憶,原來他是江蘇興化人。
高郵離興化不遠,該地出了位作家叫汪曾祺,他在小說《故里雜憶·李三》中提到過碎米餅:“……西邊的一間,租給了一個賣糜飯餅子的——糜飯餅子是米粥搗成糜,發酵后在一個平鍋上烙成的,一面焦黃,一面是白的,有一點酸酸的甜味。”
汪曾祺所寫的糜飯餅就是鄭板橋所說的碎米餅。它不用精細米粉來做,而是用農村的小石碓加工舂米,篩下來的碎米頭子,再用石磨碾磨成細如沙子的粗糙米粒。用它發酵后做成的餅坯,貼鍋沿(鍋底有水)加蓋蒸烤。由于有酵,熟后略脹大,故又名“脹餅”。類似米飯餅的小吃別處也有,如湖北江漢平原的“發米粑”,那是選用大米浸泡并磨成漿后,部分做成吊漿,部分煮成熟芡。然后往吊漿盆里加入發酵米漿、熟芡和白糖攪勻,任其發酵。往鍋中注入清水,鍋周則刷麻油,將發酵后的漿一勺勺地舀入鍋邊四周,加蓋烙5分鐘即得。
由于米飯餅著鍋那一面焦黃,不著鍋的那一面雪白,故而有人笑說它一面是月亮,一面是太陽。
上海多蘇北人,做米飯餅多半是蘇北人。吃膩了大餅者見到米飯餅,為調劑口味,會去買兩個來夾上油條吃,香脆雖不及大餅,但它的酸甜風味很獨特。
清代杭州人范祖述著有《杭俗遺風》,在“飲食類”當中談到了“四時點心”,如新年吃年糕、十五吃元宵、清明吃青白湯團、立夏吃烏飯糕、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重陽吃栗糕等。在談到用面粉做的點心時,他例舉了椒鹽燒餅、糖燒餅、酒菜餅、油炸鬼兒和油炸蝦球兒等。我注意到了油炸蝦球,這可是菜肴,又怎么會被視為點心呢?江蘇菜中有炸蝦球,食時蘸番茄醬或花椒鹽;浙江菜中則有芝麻蝦球。在上海,有一次我去“綠楊村”,所見到的點心中便有炸蝦球。該飯店供應的是揚幫點心,我去查閱了《中國淮揚菜》,內收有一款翡翠蝦球,在蝦茸中摻入了蠶豆泥,所以被列入菜肴內,但作為點心,食客也一樣認可。
江蘇鎮江有“三怪”,其中一怪是“肴肉不當菜”。以前,我所在單位有位蘇北籍廚師,他會做肴肉,平常點吃的人很多,可誰也沒把它當點心。又如去上海福州路“老半齋”(揚幫飯館)吃肴肉面,面澆頭便是肴肉。但去揚州的富春茶社吃早茶,點心單中竟也有肴肉。估計是因為它太好吃了——又香甜又酥嫩,并且是肥而不膩口,瘦而不塞牙,人們都舍不得把它當佐酒下飯的菜,只有當成點心配以姜絲與香醋。鎮江人早上進飯店時,都愛泡杯茶再加一碟肴肉,邊吃邊聊。
“燙干絲”為揚州菜,是將豆腐干絲裝碗堆成饅頭形,然后用沸水澆燙三次至綿軟,再放上姜絲燙一次,最后澆上調味汁便可。成菜清淡鮮嫩,味純不膩。我去揚州富春茶社時,見同桌的幾位客人要了一大盤“燙干絲”正作為點心在享用。我在江蘇泰州和興化吃早茶時,也都吃到過“燙干絲”。早先,我還不大習慣把它視為點心,后來才漸漸地扭轉過來。
大體上,菜肴與點心還是有別的,但分界線則不可能有多么清楚,尤其是在不同的地域,情況往往都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