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將 楊 洋(滁州市科學技術局)

滁州,安徽省省轄市,位于皖東江淮之間,與江蘇省南京市山水相連,是南京“一小時都市圈”主要成員和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重要一翼。全市土地總面積1.35 萬平方公里,全市戶籍人口453.7 萬人?,F轄天長、明光2 市,來安、全椒、定遠、鳳陽4 縣和瑯琊、南譙2 區。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是滁州創新競進的70年。70年來,滁州高度重視科技工作,突出企業主體、創新載體、產學研一體,緊扣科技支撐引領作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心環節,多措并舉、扎實推動,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數、研發經費占GDP 比重、專利授權量等主要指標全省爭先進位。70年來,滁州先后獲得制造業信息化重點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國家火炬計劃滁州家電設計與制造特色產業基地和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市等稱號。
回顧70年來滁州科技事業的發展歷程,大體可以分為六個階段。

滁州科技組織和研究機構始建于1959年。1961年恢復設立滁縣專區時,沒有設立專區一級科技機構。1971年2 月,在地區生產指揮組下設科技辦公室,綜合管理全區科技工作,并逐步開展科學研究活動。1973年8 月,成立地區科技領導小組。1976年10 月,成立地區科技局,歸屬計劃委員會管理,并相繼成立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地區農機研究所、地區科學技術協會、地區科技情報研究所和地區原子能利用研究所。這一階段,在農業方面,滁州重點推廣水稻溫室育秧、無土育秧,建立“四級農科網”和農民技術員制度,搞種子田、試驗田、豐產田;在林業方面,縣縣營造杉木林,打破了“杉木不過長江”的定論;在工業方面,推廣應用了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至1976年,全區有專業技術人員9000 多人。1977年,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后,地區、縣科委開始恢復其獨立職能,制定了《滁縣地區1978—1985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初步形成了科學技術體系。
1978年1 月,滁縣地區召開由800 人參加的全區科學大會,調整充實各級科技機構,全面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并開展了科技人員技術職稱的復查、套改和考核晉升工作??破栈顒友杆倩謴秃腿遮叾鄻踊?,科學研究碩果累累。1978年,4個項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33 個項目獲全區科學大會成果獎。“六五”期間,獲國家級獎3 項,省級獎10項,省廳、局級科技推廣、區劃獎24項;通過省級鑒定的科技成果21項,通過地、市、縣級鑒定的科技成果45 項。據1983年統計,全區有科技干部4179 人,其中高級職稱16人,中級職稱540 人,初級職稱3623人。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科技體制改革決定》,滁縣地區科技再次獲得較大發展。同一年,滁縣地區科協、天長縣科協、天長縣鄭集鄉科協、來安縣雙塘鄉科協被評為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受到中國科協的表彰。
1983年,根據中央精簡機構的精神,地區科委定編制19 名(含沼氣辦公室編制4 名),內設秘書科、業務科、科技干部管理科、培訓科,科技情報研究所(定事業編制12 人),科技服務公司(定事業編制5 人),科技開發公司等機構。
截至1988年底,全地區科技干部增加到26871 人, 其中高級職稱800 人,中級職稱7795 人,初級職稱18276 人。科技隊伍也日益壯大,素質不斷提高。據1992年底統計,全地區有科技人員37655 人,占總人口的1.2%, 其中高級技術職稱800 人,中級技術職稱7795 人。
1986—1992年, 滁縣地區科技經費投入逐年增長,7年累計投入科技事業費705 萬元, 科技三項經費388.6 萬元。經地區組織鑒定的科研成果229 項, 其中屬國內先進成果31 項,省內首創成果25 項,省內先進成果30 項。7年累計獲國家級獎1項,省級獎66 項。據對404 項(其中工業334 項,農業70 項)科技成果經濟效益跟蹤統計,完成總產值15.827億元,利稅1.96 億元。
1986—1992年,滁縣地區共承擔省重點科研計劃項目9 項,省科委共投資23.1 萬元;承擔省“八五”攻關項目6 項, 科技三項經費共投入97 萬元;承擔省科技救災項目“淺水網箱養魚技術示范”,經費來源于國內外捐贈款1 萬元;承擔省科技成果推廣計劃項目“糧食安全儲藏綜合技術”;承擔地區重點科技計劃項目238 項,總投資經費388.6 萬元,其中合同制項目54 項。
1986—1992年, 滁縣地區共獲國家發明獎1 項,省級獎66 項;獲省科技發明電視大獎賽獎勵4 項,省地“五小”(小發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設計、小建議)發明獎72 項;地區級科技成果229 項,經地區科委組織鑒定的重點科研成果86 項。
自國家1986年實施“星火計劃”以來,滁縣地區先后安排國家、省、地(市)級“星火計劃”44 項,其中國家級12 項、省級24 項、地(市)級8項,資金總投入7480 萬元;鑒定驗收24 項,累計創產值3.38 億元,創利稅3610 萬元;開發新產品60 個。獲星火獎20 項,其中國家級獎2項、安徽省首屆星火獎5 項、省星火一等獎1 項、二等獎4 項、三等獎6項、四等獎2 項,這些對促進全區的經濟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截至1992年,全地區申請專利80 多項,獲批準70 多項,其中非職務發明創造申請的專利占3/4 以上。1992年,中國揚子公司專利商標管理處被評為全國專利系統先進集體和安徽省專利系統先進集體。
1990年,成立滁縣地區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同時成立滁縣地區專利管理辦公室(事業編制)。1990—1992年,地區科委內設機構有:政秘科、業務科、培訓科、調研科及滁縣地區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滁縣地區專利管理辦公室。
1993年,滁州下發《關于依靠科技進步,振興滁州經濟的決定》和《實施科技興滁戰略,促進科技經濟一體化規劃綱要》。政府對科技的投入,從1992年的60 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228 萬元。經過多年的認真組織實施,到2000年末,全市已有高新技術企業30 家、高新技術產品38 個,實施火炬計劃20 項,當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技工貿收入19.4億元;科技實力進一步增強,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 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 家; 科技興農有了新進展,建立省、市、縣三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創建一批科技達標鄉鎮。為進一步推動創新創業發展,2004年,滁州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開始籌建,科技工作體系得到進一步加強,定遠、天長等6 個縣(市、區)進入“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行列,科技興滁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1990年,滁州開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截至2005年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技工貿收入39.8 億元,上交稅金1.5 億元。揚子集團、全柴集團等6 家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其中,揚子集團的企業技術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全市共立項火炬計劃34 項。其中國家級12 項、省級22 項。據“八五”期間對正在實施的7 個火炬計劃項目統計,開發新產品20 個,創產值5.13億元,利稅5251.5 萬元。天大集團自1998年列入國家火炬計劃之后,連續幾年產值超億元,利稅超2000萬元,該企業在2000年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1999年,天大集團工程塑料廠和揚天專用汽車有限公司兩家企業因應用CAD 成效顯著,被授予全國CAD 技術應用示范企業稱號。
滁州是農業大市,科技部門一直把依靠科技振興農業放在重要位置。早在1978年就制訂以發展、推廣和應用農業科技為主要內容的《滁縣地區1978—1985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全市有70 多項農業科技成果獲國家和省級獎勵。其中河蟹繁育的人工半咸水育苗及工廠化育苗工藝項目獲1980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馴化灰喜鵲消滅松毛蟲技術和高產抗(耐)病雜交油菜新組合——皖油9 號,分別獲1986年和1998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據對“七五”“八五”兩個五年計劃間實施的部分農業科技成果項目跟蹤調查,創產值4.37 億元。
這一階段,滁州獲批省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市,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專利申請授權量、研發投入和高新技術企業數等主要科技創新指標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滁州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兩連冠,知識產權工作多次受國家知識產權局表彰。2014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25.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近50%;“十二五”期間,全市專利申請和授權總量分別達2.9 萬件和1.3 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總量分別達到1.26 萬件和855 件,均位居全省第4 位。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145 件,居全省第5 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175 家,居全省第5 位,總產值和完成增加值均位居全省第3 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18.33 億元,占GDP 比重達到1.69%,居全省第7 位;全市登記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1.2 億元。
截至2015年,成功引進中國家電院安徽分院、汽車與家電技術裝備研究院、中國家電院安徽分院工業設計中心等一批研發平臺;積極扶持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華東分中心、國家電子元器件質檢中心、石英砂質量檢驗中心等檢驗檢測平臺建設;建立了8 家科技路路通工作站點和5 家生產力促進中心。各類平臺建設為企業創新提供了便利的服務條件和良好的服務環境。全市已建成運營和啟動在建的科技孵化器已達6 家,其中市直和天長為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全市已建成孵化器的孵化總面積近10 萬平方米;現有企業近300 家,累計畢業企業100余家,孵化成果惠及全市。

截至2015年,全市擁有國家級創新型企業1 家,國家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5 家;省級創新型企業和創新型試點企業30 家,省級高新技術培育企業30 家,省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和優勢培育企業10 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50 家,市級創新型企業64 家,市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和優勢培育企業99 家??萍夹推髽I全部組建了相應的研發機構,其中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 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9 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27 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42 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8 家。
2006年,天長市、明光市被科技部列為全國科技富民強縣試點市。2008年,鳳陽縣小崗村被科技部批準為“國家級科技示范村”。2012年,滁州市知識產權局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公安部授予“全國知識產權系統和公安機關知識產權執法保護先進集體”稱號。2013年,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通過科技部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進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行列。
在此期間,市科技局內設高新科、計劃科等6 個科室,下轄市知識產權局、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等3 個事業單位。
截至2018年底,滁州高新技術企業數達341 家,總量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15%,增加值總量居全省第3位;發明專利擁有量3511 件,居全省第5 位;每萬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8.6 件;全社會研發費用投入達31.5 億元,總量居全省第5 位;建成各類研發平臺151 家(國家級3家)、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2 家、科技企業孵化器5 家(國家級2 家、省級3 家)、眾創空間19 家(國家級3 家、省級7 家),眾創空間實現縣市區全覆蓋;組織企業實施各類科研項目110 余項,其中國家級1 項、省級20 項、市級89 項;累計出臺各項政策22 個,形成“1+4+N”科技創新政策體系。
2017—2018年,市本級每年安排1 億元科技創新專項資金,市、縣兩級專項資金每年投入超過3 億元;設立3 億元滁州市天使投資基金,重點扶持高層次人才團隊在滁創新創業項目。截至2018年底,市級立項36 個,擬投金額超過1.6 億元;省級立項4 個項目,金額2900萬元,另有12 個項目報省待批,申報金額超過6000 萬元;設立1500萬元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可貸規模達1.5 億元,在貸余額6640 萬元。滁州(天長)省級高新區創建國家高新區,蘇滁現代產業園創建省級高新區,鳳陽小崗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滁州市創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
在安徽省創新創業大賽中,蘇滁產業園的安徽艾賢磁體、滁州經開區通用生物分獲成長企業組第一名、第三名。市經開區通用生物首獲省專利金獎。永強汽車獲全省第二屆“江淮杯”工業設計大賽金獎。2016—2018年,全市累計獲全省科技獎16 項,其中一等獎1 項。實施人才招引行動,新引進博士等高層次人才258 名。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計建設院士工作站30 家、建成市級博士創新工作站51 家、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1 家。
在此期間,市科技局內設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科、科技專家服務科等7 個科室,下轄滁州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砥礪奮進70年,滁州科技事業發展迅速,成果豐碩。下一步,滁州將繼續深入貫徹國家和省、市科技創新發展精神,圍繞創新驅動發展主線,以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以政策體系建設為支撐,突出平臺建設、人才引進、成果轉化,進一步聚集資源、優化環境、培育生態,為建成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