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安順(淮北市科學技術局)

近年來,淮北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中央、安徽省委決策部署,始終把創新擺在優先發展位置,緊密聯系淮北實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淮北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初步實現了產業轉型、發展轉軌、城市轉向、動力轉換,變高碳資源為低碳利用,變依山建城為擁湖發展,變“烏金城市”為綠色發展。
不斷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一煤獨大的倚重型產業結構逐步改變,產業轉型升級取得積極進展。非煤產業“三分天下有其二”,濉溪鋁基高端金屬材料、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綠色食品、高端裝備制造等6 個省、市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初見成效。
目前,全市在科技創新領域擁有四項“世界領先”:煤化工合成材料添加劑新材料世界領先;平山電廠成為我國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建設的標桿工程,噸煤低碳世界第一;相邦科技的陶鋁新材料技術位居世界前沿,用于航天、軍工等高科技領域,實現軍民融合發展;金龍電子手機電動馬達技術世界領先,占全球市場份額18%,居國內首位。
全市共有3 家“國字號”研發平臺,29 家省級研發平臺,3 個院士工作站,3 個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引進建設了源創客、淮海壹號等8 個省級眾創空間和科技孵化器,集聚創業企業200 多家。
淮北市106 家企業與清華大學、上海交大、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261 個,組建產學研合作實體10 個,其中,聯合上海交大、均瑤集團、相邦復合材料聯合成立的陶鋁新材料研究院,實現了政產學研用的有機結合。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團隊8 個,其中,有5 個團隊獲安徽省扶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在皖創新創業計劃支持。
淮北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創新創業、重視人才的政策文件。全市上下搶抓戰略機遇,高起點、高站位打造省內一流、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核心載體,提升淮北科技創新能力的愿望空前、力度空前,創建創新型城市已成為淮北轉型崛起的必然選擇。
在取得轉型發展成效的同時,淮北市科技創新工作與省內先進城市相比,與市委、市政府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具體表現為“三多三少”。一是被動創新多、主動創新少。全市創新氛圍還不濃厚,一些地方和部門創新理念樹得不牢、創新工作抓得不緊,忙于事務不思創新,安于現狀不愿創新,怕擔風險不敢創新。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創新投入不足,科技型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偏少。二是低層次創新多、高端化創新少。科技孵化載體層次不高,研發機構和科研院所發展相對較慢,與省內外大院大所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高層次創新人才特別是“大師級”“領軍型”人才短缺,嚴重制約創新發展層次和創新成果水平的提升。三是引進式創新多、自主性創新少。淮北市高新技術和企業引進的多,真正原始性、原創性的“淮”字號科技成果不多,創新發展基礎比較薄弱,對城市轉型發展的支撐能力不夠強。
創新發展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工程,必須精準發力、重點突破。淮北市要緊密聯系本地實際,突出創建創新型城市一個總體目標,培育創新型企業家和科技人才團隊兩個創新主體,統籌綠金科創大走廊、東部科教新城、國家級高新區三區聯創,強化技術和產業、平臺和企業、金融和資本、制度和政策四個支撐體系,聚焦碳基、鋁基、硅基、生物科技、大數據產業五個主攻方向,抓主抓重,培育優勢,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淮北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
“兩動并進”就是要做到招商帶動、創新驅動并進聯動,圍繞淮北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特別是碳基、鋁基、硅基新材料和生物科技、高端制造、大數據“四基一高一大”產業,緊盯上下游行業領軍企業和技術領先項目,著力引進更多的大企業、好項目,進一步延鏈、補鏈、強鏈,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要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把產業承接作為關鍵所在,著力構建與滬蘇浙、長江經濟帶高端產業配套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推進產業創新,促進傳統產業層次“低轉高”、管理模式“粗轉精”、企業規模“小轉大”。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人才引進戰略,做到既能招來人才、又能留住人才。
積極對接合肥濱湖科學城,統籌推進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建設綠金科創大走廊工作,以此助推淮北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有效筑牢創建創新型城市的堅實支撐。加快建設陶鋁新材料、生物醫藥、紡織服裝、新能源四大產業園,力爭獲批“國”字招牌。堅持科學規劃、高效集約、綠色發展,圍繞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轉化“集聚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高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養生地”的目標愿景,進一步明確綠金科創大走廊近期、中期、遠期發展任務,按計劃分步驟推進建設,逐步將其打造成為引領淮北創新發展的“主引擎”。要加快推進產業規劃編制、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等工作,高標準推進東部科教新城建設,加速綠金中央公園和花山、臥牛山山體修復,加快青龍山鐵路無水港建設,著力打造石榴特色小鎮、教育小鎮,進一步放大生態優勢、交通優勢、文化優勢,引進培育、做優做強一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盡快取得重大實質性進展,力爭建設成為全省有位置、全國有影響的科技創新大走廊。
積極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引導廣大企業強化憂患意識,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挑大梁、當主力。加快組建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特別是加快陶鋁新材料研究院、中科(淮北)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研發平臺建設,不斷提高企業自主研發水平。進一步加強與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大等高校院所的合作關系,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成功率,形成更多的高質量科技供給。加快各類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設,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幫助企業制定創新戰略、轉化創新成果、完成創新融資,為創新創業提供更為優質的“一站式”服務。
要促進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讓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扎實推進創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城市“雙修”、低碳城市、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市建設等一批重要改革試點,努力為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探索成功經驗。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創優“四最”營商環境。要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綜合化、普惠性金融服務新模式,促進資金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有機融合,推動金融資本更多向創新企業起步成長的前端延伸,使金融資本更好地對接科技成果轉化的全過程、企業生命的全周期、產業形成的全鏈條。
創新型城市不僅僅是科技方面的創新,而是全面的、系統的創新,必須全方位、全體系、全區域、全領域推進,努力形成人人創新、事事創新、處處創新的良好局面。要營造創新氛圍,牢固樹立全民創新、全面創新的理念,加大創新創業宣傳力度。通過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等各類活動,不斷激發全民創新創業熱情,引導鼓勵全市人民大膽探索、開拓創新,真正讓創新精神融入城市的血脈骨髓、讓創新成果在淮北遍地開花。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創新發展事關淮北前途命運,淮北市對創新的呼喚,從未像今天這般強烈;走創新的道路,從未像今天這般堅定。在淮北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將同心同向、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奮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開啟淮北創新發展新的偉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