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杰
持續低迷下行的背景下,中國汽車市場有望迎來新一輪政策利好。
9月5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指出,該部正在深入開展相關調研,廣泛征求汽車行業和企業的意見,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并適時出臺支持汽車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專項政策。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適當擴大出口有利于改善汽車企業當前所處環境,擴大內需。但從當前的汽車出口市場形勢和國際政治等多方面因素考慮,我國汽車出口產業仍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與刺激出口相比,合理刺激消費者購買欲望,更能推動汽車產業合理健康發展。”
目前中國汽車出口已達到百萬輛級,企業產品和品牌的國際競爭力有明顯提升。但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宋先茂認為,當前中國汽車產業出口仍處于初級階段,與汽車產業的自身體量和實力不相符,未來發展的潛力巨大。
根據國際汽車制造商協會統計,2018年全球汽車產量是9570萬輛,中國汽車產量是2780萬輛,占全球的30%;2018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額是157億美元,占全球汽車出口份額的1.6%。中國汽車的產量和出口額占全球市場的比例嚴重不符。
中國汽車產業已具備了大規模國際化的基礎和條件。中國汽車產量連續9年居全球第一,2018年產量2780萬輛,超過了美國、日本、德國三國之和,零部件出口額達700億美元,占全球出口額的10%。主要外資品牌車企已與發達國家同步,且已具備成本優勢,新能源汽車技術在全球形成了一定的先發優勢,中國汽車產業大規模“走出去”的自身條件已經具備。
根據工信部的預測,到2025年中國將進入制造業第二陣營,2035年將進入第二陣營的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強國。而第二陣營國家(如德國、日本等)的汽車出口占國內產量的比重都在50%以上。隨著中國汽車制造國際競爭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外資股比的放開,國產品牌和在華投資的外資品牌的出口規模有望大幅度增長,未來前景可期。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宋先茂透露,商務部將委托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編制發布中國汽車貿易高質量發展報告,每年定期評價汽車高質量發展的成就,研判未來發展趨勢;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制定推動汽車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專項政策,持續擴大二手車出口規模,以對新車消費和出口形成更有力的帶動作用;研究破解汽車海外消費信貸瓶頸,進一步落實“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要求,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努力為擴大汽車出口清除障礙,優化服務。
“盡管汽車產業面臨諸多挑戰,但是我國必將從產銷大國邁向貿易大國,這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是汽車強國建設的客觀需要,是貿易強國建設的重要路徑。只要我們找準定位,在不遠的未來,中國汽車出口規模一定邁上新的臺階。”宋先茂說。

9月3日,在江蘇連云港等待裝船出海的國產汽車。圖/中新
當下,中國汽車產業正進入市場和產業結構調整期。自去年7月以來,中國汽車銷量已連續13個月下滑。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上半年汽車產能利用率僅為77.3%。還有研究指出,很多汽車企業利用率不到50%,且庫存壓力加大。面對低迷的國內市場,擴大出口、加快拓展海外空間是化解中國汽車產能過剩,加快調整市場布局的必然要求。
不過,中國汽車出口的愿景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目前中國汽車產業與發達國家在出口集中度、研發投入、海外投入等方面有較大差距。
宋先茂指出,中國進入世界500強的車企中只有一家出口超過10萬輛,平均每家出口不足3000輛,出口集中度非常低。在研發投入方面,大眾、寶馬、福特、本田等研發投入多年來都在4%以上,中國大部分車企的研發投入不到2%。中國汽車產業要提升國際化水平,充分釋放出口潛力,既需要政府進一步的引導和支持,更需要車企以全球視野精心謀劃企業的未來。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當前中國汽車出口正受到中美貿易摩擦、中小規模海外市場穩定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汽車出口市場能否快速穩定擴大仍是未知。
過去十幾年間,中國政府曾多次使用購置稅優惠、汽車下鄉、小排量車型節能補貼、重點地區排放標準升級等多種手段刺激汽車內需市場,并取得了較好的銷量提升效果。但崔東樹認為,目前汽車市場遇冷的主要原因是消費者購買欲望低迷。在此背景下,即便是重新實行購置稅優惠補貼、汽車下鄉等宏觀調控政策也未必能快速促進銷量增長。
“合理降低房價、綜合提升消費者購買實力,才是快速提升汽車市場銷量的最好辦法。”崔東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