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辰
段春薈是石家莊市一位普通媽媽,獨生兒子張逸缺乏自律,成績平平。為逼兒子成才,段春薈與丈夫別出心裁制作了“張逸成長賬本”,將兒子從出生到上學的所有開支,一筆筆登記在冊,誰知就在段春薈期盼海歸兒子出人頭地掙高薪時,張逸的命運走向卻讓她意外和心碎……\
2008年6月,張逸初中畢業,只考上了石家莊一所普通高中,段春薈很不滿意。更讓她糾結的是,兒子期中考試,成績竟然排在全班第30名。段春薈不是抱怨就是給張逸施壓,母子倆沖突不斷……
段春薈1967年出生于石家莊,是制藥廠的質檢員。丈夫張傳盛大她兩歲,在出租車公司上班。獨子張逸1993年降生。段春薈勤儉持家,結婚伊始,她就開始記賬,詳細記錄每一筆家庭收支。
段春薈與丈夫都人到中年,人生一眼可望到頭,他們最大的心愿,就是兒子將來能考個好大學,出人頭地。而高中三年最為關鍵,于是從2008年11月起,段春薈就徹底剝奪了兒子的雙休日,從早到晚將他關在家里學習。媽媽逼自己打疲勞戰,張逸便暗中與她對抗,母子倆劍拔弩張,三天兩頭起沖突……
然而,這種緊張的母子關系在2009年春“破冰”了。這年3月,兒子的學校邀請著名教育專家做演講,段春薈特意去旁聽。演講結束,她誠懇請教:“我兒子資質不錯,但學習不用功,我和孩子爸天天督促他,可他把我們當敵人,我該怎么辦啊?”對方給她出主意:“現在的獨生子女都很自我,父母首先要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在此基礎上,再激勵孩子上進。”
這番話深深觸動了段春薈。兒子自從進入高中,越來越不體諒父母:他嫌學校食堂的飯菜不好吃,經常點外賣,每月生活費都要超支300元;夏天放學回家,他嫌公交車內人多味大,打四十多塊錢的出租連眼睛也不眨一下。專家說得對,孩子只有心存感恩,才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才有可能贏得燦爛的前程!
2009年3月25日,張逸說晚上看書白熾燈刺眼睛,段春薈便花180元買回一盞LED護目燈。將臺燈在兒子的臥室安裝好后,段春薈立即拿出家庭賬本準備入賬。她逐一翻閱賬簿,發現絕大部分開支都是兒子的,瞬間腦洞大開:自己和丈夫為兒子花錢從不吝嗇,何不專門制作一個“張逸成長賬本”。
十多年來,段春薈共記錄了5大本家庭開支賬簿,保存在書柜里。第二天,她與丈夫逐一翻閱賬簿,將兒子的每一筆開支,全部抄錄到一個嶄新的筆記本上。夫妻倆花了整整一周時間,才將這項艱巨瑣碎的工程忙完。段春薈和丈夫還核算出總數:張逸從出生到現在,共花了52.56萬元。夫妻倆在筆記本上打了兩個孔,鑲嵌兩根不銹鋼鉚釘加固;封面上寫著“張逸成長賬本”6個大字。
這年4月6日,段春薈將這份特殊禮物送給兒子。張逸捧在手里逐一翻閱,一筆筆支出在他心中牽出串串往事:上初中時,自己嚷著要吃榴 ,媽媽狠心花120元買回一個。他一頓吃不完,媽媽就將剩下的放進冰箱,讓張逸下頓吃,她和爸爸卻舍不得嘗一口。自己的衣服是名牌,而父母穿的都是廉價的地攤貨……張逸的眼圈紅了。
其實張逸是個善良懂愛的孩子,合上賬本的那一刻,他內心滿是自責與愧疚。父母為自己傾注了全部心血,自己回饋的卻是傷心和失望。這冊成長賬本,激發了張逸骨子里的感恩和上進。他動情地對父母說:“爸、媽,對不起,我以前不懂事,讓你們操碎了心。從今以后,我不會再讓你們失望了。”
精神涅槃后,張逸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每天放學回家,不用父母再督促,他自覺學習,也不再亂花錢。兒子與從前簡直判若兩人,段春薈和丈夫深感欣慰。小小的賬本,扳正了兒子的人生航線,夫婦倆覺得這著棋走得太妙了!此后,這對中年夫妻除了上班,其余生活重心就是圍著兒子轉:為讓張逸營養均衡,段春薈特意制定了科學菜譜,一周不做重樣的菜。張傳盛則負責家里的日常采購,給兒子淘參考資料,去重點中學購買模擬試卷……為了兒子的美好未來,夫妻倆仿佛兩只不知疲倦的蜜蜂,以愛和心血構筑著兒子的人生大廈!
每當他疲倦、懈怠時,段春薈就拿出“張逸成長賬本”,將它擺放在書桌上警示兒子。2011年6月,張逸參加高考,考出了588分的好成績,被河北某高校錄取。盡管兒子沒有上一本線,但高考成績及錄取的院校,段春薈和丈夫都很滿意。開學前夕,夫婦倆開開心心給兒子準備學費、添置衣服和生活用品,一家三口皆大歡喜。她與兒子“約法三章”:每個月只許回家一次,期末考試不準掛科。
張逸沒有跳出媽媽畫的圓圈,大學生活只有學習、運動、睡覺三件事。2012年7月期末考試,他拿到了800元獎學金。張逸用這筆錢給媽媽買了一雙皮涼鞋,送給爸爸一件T恤。當晚,段春薈在“張逸成長賬本”上,特意用紅筆寫下:2012年7月19日,兒子獎學金收入800元,支出531元回饋父母。看著短短兩行紅字,張逸頗感自豪。
這年11月,段春薈對兒子說:“等你大學一畢業,我和你爸就送你出國讀研。”原來一個星期前,段春薈參加同事兒子的婚禮。得知對方的兒子在美國留學后,進入華爾街工作,年薪30萬美元。他每月給父母2000美元養老金,并每年讓雙親出國旅游一次。
張逸體諒父母的難處:“媽,留學得花多少錢呀?在國內讀研也是一樣的,我不想加重你們的負擔。”段春薈用不容置疑的語氣說:“爸媽這是教育投資,沒有投資哪來回報?要是混得好,將來在國外拿高薪,我和你爸也可以出國看看。”
2015年6月,張逸大學畢業了,段春薈夫婦在留學中介的推介下,為兒子選擇了法國某大學旅游管理學院。這年9月,張逸辭別父母,飛赴法國讀研。為支撐兒子高額的留學費用,段春薈和丈夫省吃儉用:家里不再訂鮮奶和礦泉水;她經常去市場買瀕死的魚和打折菜。
張逸留法兩年,共花了125萬元。段春薈與丈夫不僅耗光了大半生積蓄,還向親戚借了21萬元,負債累累。此時“張逸成長賬本”顯示:他從出生到研究生畢業,共花了201.34萬元。2017年6月,張逸畢業了。求職四處碰壁后,張逸只得返回石家莊,段春薈頗感失望。
哪知回國后,海歸的就業前景也不理想。這年9月,張逸被石家莊某酒店錄用,成為一名樓層管理員。兒子并未像自己期望的那樣拿高薪,每月工資徘徊在5000元,段春薈的心涼透了……
身為樓層管理員,張逸日常工作就是為客人提供入住、就餐、商務、離店等全程服務。說文雅一點是督導行政管家,說難聽一點就是高級服務生,只比掃地、洗碗的員工高一個級別,而且每天上班時間長達十多個小時。
段春薈更是一百個不滿意,在她看來,兒子這是典型的大材小用:“別人家的孩子在國內讀研,月薪過萬,你是名校海歸,怎么反而被人家比下去了?”張逸承受著巨大壓力。
2018年1月,賓館住進一個20出頭的男孩,連住高級房間二十多天。對方小小年紀,出手怎么如此闊綽?張逸出于好奇,巧妙地向他探聽情況。出乎意料的是,對方與張逸一樣出身普通,大學讀的還是三本,現在是一名游戲主播,年薪兩百多萬元。交談中,張逸了解到,游戲主播掙錢容易,頂級主播年薪上千萬。自己外形帥氣,對游戲有著獨特理解,張逸心動了。
回家后,張逸向父母宣布:“爸、媽,我準備辭職做游戲主播,很快就能還清你們培養我花的兩百多萬了。”張傳盛急了:“現在就業多難啊,你就別好高騖遠了。”段春薈的態度則截然相反:“小逸還年輕,輸得起,不多嘗試幾個行業,怎么知道自己最適合干什么?”母子倆結成聯盟,張傳盛只得妥協。
張逸領了當月工資后,從酒店裸辭了。游戲主播上崗前需進行嚴苛的培訓,費用不低于13萬。此時家里還欠親友18萬元,張逸征得父母同意后,將房產證抵押給銀行貸款13萬元。兩個月后張逸結業了,進入石家莊一家游戲平臺做了一名主播。
誰知入職沒多久,張逸就體會到這個職業的殘酷和艱辛。張逸每天從早上8點一直播到傍晚7點,足足在電腦前坐11個小時。期間他要不停地解說,4個小時才能喝一次水,上一次洗手間。要是連續一個星期掉粉,就有可能被淘汰。每天直播結束,張逸的嗓子嘶啞腫脹,連說話都困難。
盡管如此,張逸的收入遠遠低于預期,好的時候有八九千,差的時候只有兩三千。為排遣內心壓力,2018年9月,張逸戀愛了。女友名叫胡媛,與他同齡,河北滄州人,在石家莊銀行系統上班。兒子的戀情曝光后,段春薈非常生氣:“為你留學借的錢還沒還清,銀行又欠了13萬元,你不掙錢還債,現在就談戀愛,太沒有家庭責任感了!是不是要讓債務壓死我和你爸?”母子針尖對麥芒,沖突頻起……
這年11月,張傳盛被確診為中期肝癌。段春薈沒錢讓丈夫住院手術,張傳盛只得在家維持治療。聽著父親因疼痛發出的慘叫聲,張逸哭了。想起以前與女友聊天時,胡媛曾向自己透露過她有積蓄,張逸決定向她借30萬元救父親。2019年1月6日,兩人約會時,張逸直截了當向她借錢。兩人尚未結婚,未來不確定,胡媛婉拒了。
3月17日,張逸與媽媽話不投機吵了一架。隨后,段春薈陪丈夫去醫院拿藥,張逸獨自在家喝悶酒。一氣之下,他將“張逸成長賬本”一把火燒了,然后來到女友的出租屋,再次向她借30萬元救父親。胡媛拒絕。酒精作用下,張逸失手將胡媛掐死……
慘案傳開,段春薈心碎自問:自己一心一意培養兒子,為他花錢毫不吝嗇,為何換來的卻是這種慘痛結局?
編后話:
如今有些父母,已搞不清楚教育的目的,更是已經渾然忘了教育是為了什么?就如本文的主人公,他們用愛和付出激勵孩子,說到底,是在為了孩子好的外衣下,藏著關于自己的期許。為孩子,父母能不顧一切到何種地步?在我們發稿前,一則新聞再次“刷新”了我們的三觀。事情發生在上海。孩子到了適學年齡,母親找到了力所能及的學校中,最好的一所私立雙語幼兒園。然而入學遇到了問題。校長在與孩子媽媽的聊天中,各種明示暗示,就是要“潛規則”。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的信念,這位母親就這么挺身而出了。結果沒想到,校長一次不行,還要再來一次。天秤上的砝碼也在不斷地增加,校長開始用“進小班”來誘惑這位母親。這信息量也太大了。又是升學擇校,又是學區房,又是潛規則的。關鍵詞一個比一個重磅。事實上,孩子終究會發現,這種超乎常理的付出,是種情感綁架。這位母親從一開始就設立了極高的起點,而她的“奉獻”“犧牲”則將如同緊箍咒,緊扣在兒子頭上。
必須優秀,必須精英。這也像本文的“成長賬本”一樣鮮血淋淋。未來的日子里,只要孩子沒按自己的節奏來,這位母親就算不把她跟校長的事情挑明,也會滿眼心酸淚,隱隱晦晦地念叨起她早已埋好的咒語:該做的,我都做了,你還要我怎樣?這不是母愛,是枷鎖,可憐的還是孩子。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從哪一天就走入了這深不見底的,名為“母愛”的圈套。真正的愛是需要界限的。做家長應該有家長的責任與義務,做孩子也應該有孩子的責任與義務,兩者之間不能互相越界。家長不能以愛的名義替孩子完成本應由孩子自己來完成的事情,家長也不能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也不能把愛和付出當作籌碼。“本想望子成龍,沒曾想落得個人財兩空。”有多少類似本文的家庭悲劇在我們周圍陸續上演!難怪有人說:“父母為孩子做好了一切事情,孩子唯一去做的就是替父母掙回點面子!”
記得作家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孩子,我讓你讀書用功,不是為了讓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希望你在將來,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了意義,你就有了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這才是教育的目的。而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踏實與幸福的人生。
責編/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