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兒
“五一”小長假,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興奮地準備出游,心情放飛,別提有多開心了。然而,5月1日下午,在七一班的群里,濤子媽媽發的一條信息,一下子破了節日歡快的氣氛。濤子媽媽說:“請問班上哪個同學知道我家濤子的消息,他今天早上起來,用銀行卡取了800元錢后就把我拉黑了,我再聯系不上他……”
這一句話一下子激起好多家長的關心。
有人問:“他為什么要拉黑你?你們吵架了嗎?”
濤子媽媽回答:“沒有吵架,他就是趁我不注意,就跑出去了,我收到銀行取款短信,才知道他取錢了,打電話打不通,他把我拉黑了。”
“他為什么會有銀行卡?這么小用得著銀行卡揣身上?”又有家長問。
“因為以前我經常不在他身邊,我就給他一張卡,給他打點錢,讓他零用。”濤子媽媽耐心地解釋。
“我問了我家兒子,沒看見濤子。”有家長終于正面回答了濤子媽媽問題。
而更多的是,家長們紛紛詢問濤子媽媽各種問題。濤子媽媽一邊回答各種問題,一邊吐槽兒子的各種不懂事和自己的各種不幸。
經過斷斷續續地信息整理,原來,濤子媽媽是單親母親,和丈夫離婚一年多。在離婚前,她長期忍受丈夫的家暴,為了躲避丈夫,她經常外出。濤子大多由爺爺奶奶帶,爸爸對濤子同樣粗暴,經常打罵。離婚后,濤子跟了媽媽。或許因為家庭的原因,濤子顯得比同齡人成熟很多,一身社會氣,泡網吧,打游戲,對學習很少上心。為了給兒子換個環境,媽媽帶濤子來到這個大城市,費了很大力氣,這學期才把他送進了這個學校。
進入這個學校后,濤子明顯跟不上班上同學的節奏,學習和習慣都差了一大截,每天的作業都不能按時按量完成,所以,慢慢地,就顯出了不堪重負的厭學情緒。估計,濤子離家出走和這些情況有關。
接下來濤子媽媽就開始在群里絮絮叨叨了很多,開始,大家還各種安慰她,幫她出主意,慢慢地,似乎大家也疲了,想不出什么好辦法,話就少了。
濤子媽媽說:“今天是我的生日,沒想到這孩子這么沒良心,連一句祝福都沒有,還做出這么離譜的事,回來我一定要好好收拾他!”
“我的命真是苦,前些年是他爸折磨我,現在是他來折磨我……”
“他這已經不是第一次這么干了(離家出走),我報警也沒用,因為他是離家出走,不是失蹤,警察不立案……”
濤子媽媽的吐槽刷屏了。一天就這么過去了。
第二天一早,濤子媽媽又在群里說:“我們家濤子曾說有個同學借了他籃球,這位同學能不能幫忙以還籃球的名義幫我聯系一下濤子?”
于是,大家知道濤子一夜未歸,老師也出面問:“誰能幫忙找找濤子。”但是,沒有人回答。濤子媽媽又是一把鼻涕一把淚訴說自己的煎熬不易。
第三天, 濤子還是沒有影子。當濤子媽媽再次在群里詢問的時候,一向很少說話的翰翰媽突然對濤子媽媽大肆指責,說:“你自己的孩子管不好,那是你自己的事,整天在群里叨叨,惡心大家你好意思?”“我們各人都有自己的事,沒義務聽你倒這些情緒垃圾……”
面對翰翰媽的指責,濤子媽最初還一個勁道歉,打擾大家了。隨著翰翰媽的指責升級,濤子媽也開始還以顏色。群里炸鍋了!
吵歸吵,濤子仍然聯系不上。直到5月4日上午該上學的時候,濤子仍然沒有出現。濤子媽媽和班主任一起做工作,才通過兩個同學找到了沉溺在網吧整整三天三夜的濤子。坐在電腦前的濤子,萎靡,頹廢,骯臟,眼睛血紅,一身臭氣——這哪里是一個13歲少年該有的樣子,分明是一個自我放逐的流浪漢。濤子被捉回課堂,風波暫平。
兩周后,老師在群里通報哪些同學作業不過關,要家長在家盯著孩子改正。濤子媽媽開玩笑地說:“老師,能不能讓濤子在你面前過關,一次不行就兩次,直到過關為止。”老師說,班上有四十多個孩子呢,怎么可能一個個守到過!濤子媽媽就說:“因為老師說話,濤子要聽,我說話他不聽,哎,你不知道像我這種單親媽媽教孩子有多難……”
“像你這種要求,恐怕只有讓校長給你單獨開個班!自己的娃娃管不好,好意思說是老師的責任,這個群被你攪得不得安寧,你要臉不要臉……老子聽到你這些話就煩……已經忍你很久了……”翰翰媽竟然猝不及防和濤子媽媽又懟上了,還帶上了很多臟話。
大家就開始委婉批評翰翰媽。沒想到她說:“對不起,我有抑郁癥,我聽不得她在這里說這些破煩事,上次她孩子離家出走,她在那里嘮叨,我看了簡直想跳樓!我跟班主任說過,我不愿意看到有人抱怨,我很痛苦,我想退群,可是我的孩子也在這里,我又怕錯過一些重要信息……”
原來,也是一個滿肚子委屈的媽媽,而且更嚴重,還有抑郁癥。她之所以見不得濤子媽媽吐苦水,是因為這些苦水會讓她聯想到自己的處境。濤子媽媽吐的是自己的苦水,揭的卻是翰翰媽的傷疤。
翰翰在班上也并不是乖孩子,學習和紀律都是一塌糊涂,沒心沒肺,不管媽媽有病,爸爸鬧離婚,他一樣在外面當混世魔王。
兩個辛苦的媽媽,下面是兩個不懂事的孩子。班主任陳老師見過太多各種各樣的孩子,她說:“這其實不能全怪孩子,我曾經和兩個孩子都談過話,長期觀察過他們的行為。”五一離家出走后,濤子對老師說:“不喜歡和媽媽待在一起,想到五一有三天要和媽媽在一起,聽她的抱怨,我就不愿意在家里待了。”濤子媽媽曾經的婚姻確實很不幸,她做出的犧牲也很大,只是,她在走出不幸婚姻后,并沒有給孩子一個晴朗的天空,而是任由自己的自怨自艾情緒泛濫,導致孩子覺得窒息壓抑,從而想逃離。當然學習的壓力也是原因之一。
翰翰在平時對老師的談話中說:“媽媽總說她是為了我才不和爸爸離婚,她的病也是我和爸爸給氣的,我討厭媽媽一天天唉聲嘆氣的樣子……”“媽媽其實是自己不舍得和爸爸離婚,她老罵男人都不是好東西,可是為什么又要死拽住爸爸呢……”
陳老師說,濤子媽媽和翰翰媽的共同點是都把婚姻的不幸過多地帶入孩子的生活,孩子太小了,還無力去承擔大人的痛苦,所以,面對愁云慘霧的家,他們只想逃離。
在兩個家長發生第二次爭吵后,陳老師約了他們一起,進行了一次長談。兩個家長在陳老師的分析下才明白,原來彼此竟是同病相憐,他們不再互懟,而是一起和老師商討怎么應對孩子。
陳老師說:“家是孩子最好的庇護所,但前提是要安全。如果母親每天都期期艾艾抱怨沒完,孩子是感覺不到快樂的。孩子在青春期,開始有自己的思考,當他發現母親的抱怨和自己看到的情況不一樣時,他們還會蔑視母親,適得其反。”隨后,陳老師和兩位母親約法三章:第一就是不抱怨,管住自己嘴,要說就說點開心的,哪怕有趣的新聞都可以;第二,直面自己的問題,有病治病,不在孩子面前說他爸爸的不是,所有矛盾,兩個大人自己處理,壞情緒不要波及孩子!第三,不給孩子大額現金,不給銀行卡,不買智能手機,采取替代行為,比如讓孩子參加體育運動,旅行什么的——”兩位家長對老師的建議非常贊同,愿意一起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幸福的家庭環境。
一個月過去了,濤子在艱難地蛻變,從每天作業要凌晨一兩點才能做完,到現在可以在11點前完成;聽寫、默寫單詞句型從最初的一個不會,到現在可以寫上六七個了……
翰翰曾經專門搗亂,說話刻薄,故意往同學的新衣服上甩墨水,故意踩同學的新球鞋,現在,他也在慢慢地轉變。他曾經每天都會被同學投訴七八次,現在明顯減少了。最令翰翰媽驚喜的是有同學約他玩了,以前,他沒有一個朋友。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問題反映出的往往都是父母的問題,濤子和翰翰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當兩個媽媽都勇敢做出改變的時候,孩子身上隨即也出現了可喜的變化。
責編/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