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雁琳
[摘 要] “學生本位”的課堂是新課改后廣為提倡的新型課堂,但脫離教師的“學生本位”是不成熟的。在教師引導的課堂上體現(xiàn)“學生本位”,則需要教師富有智慧地將“有意”的民主教育“無意化”。本文從教學上的民主教育和人格培養(yǎng)上的民主教育這兩個方面,對于教師如何巧妙地協(xié)助學生自主學習做了探討。
[關鍵詞] 引導;“有意”的民主教育;學生本位;自主學習
新課改后,“兒童本位”的課堂開始被教師們廣為重視。教育過程中更需要倚重的仍是教師。但這不代表課堂還是教師一枝獨秀,那么如何在教師的教學中體現(xiàn)“學生本位”呢?這里就需要教師的智慧教育,如何將“有意”的民主教育“無意化”。
同樣,如果上帝一手拿著糖,一手拿著獲得糖的方法,讓我選擇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
案例一:
要求學生自我預習《牛津小學英語》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在課堂交流中,提倡學生自我發(fā)言。
在學生的交流中,我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的預習只是聽錄音,讀課文;有的同學會嘗試根據語境理解課文;有的同學會把自己不懂的知識點圈出;還有個別同學會去查有關國家的資料,了解背景知識。其實,了解文化背景大大有利于課文學習。
學生積極地交流著,互相傾聽著,來自同伴們的經驗顯得尤為吸引人。將心比心,站在他們的角度,我也不會選擇去嘗試教師枯燥的教授方法。
教師“有意”地通過自主預習活動,在課堂上讓他們自由闡述自己的預習方法,無形之中將課堂的主角地位讓給了學生,做到了“學生本位”,學生根據經驗暢所欲言,樂于分享,互相學習。我們教師只要做好最恰當?shù)摹耙龑д摺保蟮穆吠咀尯⒆觽冏约喝ネ诰颍バ蕾p沿途不一樣的風景。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凡是學生自己能看懂、讀懂的內容,堅決不講、不教,教師講的、教的必須是學生讀不懂、看不懂的內容。知識是自己學會還是教師教會,這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截然不同的價值和意義。為此,我們把“引導學生完整地、全面地、獨立地閱讀教材”看成是課堂教學最具本質意義、最具基礎性價值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案例二:
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2 After school “Sound time”的教學中,學生對單詞里字母a的發(fā)音存在著誤區(qū),仍停留在Unit 1的/ei/音中。此時,我不是直接告訴他們發(fā)音,而是給他們呈現(xiàn)已學單詞“bag、cap、hamburger、sandwich、snack”,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其中的發(fā)音規(guī)律。對于他們而言,發(fā)現(xiàn)其發(fā)音并不難,要讓他們再找出已學中含有該音字母a的單詞來進行鞏固。在此基礎上,學習該板塊中的新單詞“Dad、cat”起來,就顯得格外游刃有余。
但如果教師刻意教授這個發(fā)音/? ? /,對于學生而言并不簡單,因為這個音還是比較難掌握的。可是你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孩子們的需要,就會感到學生是樂于去通過自己的發(fā)現(xiàn)學習新知的,并能夠牢牢地掌握。
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當學生遇到困難,教師不是急于把答案告訴他們,而是創(chuàng)造條件,轉變方式,讓學生自己學,引導學生自己深入探究,逐漸明辨真知。因此,強調學生的學并不意味著教師的教不需要、不重要,“平等中的首席”這樣的定位就是在提醒我們教師的教更重要。因而教師不是知識的施予者,而是智慧的開啟者。
復習課是為學生溫故知新補缺漏、融會貫通更熟練而服務的。雖然教師在此階段退居次要地位,但小學生的歸納能力不強,還是需要教師加以指導,這就需要教師對所教授知識有全面的了解,明確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任務,對所學內容進行畫龍點睛式的指導復習,引領同學們進入英語綜合實踐活動的課堂。
案例三:
《譯林版三年級新教材》Unit 3Is this your pencil? & Unit 4 Wheres the bird?的復習課中,教師先設計Brainstorming的游戲來復習文具。再以“Wheres your pencil?”讓學生通過實際情況用方位介詞“in、on、under、behind”進行對話。最后確定是否所指方位的物品是對方的,可以用句型“Is this your…?”來詢問。
“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游戲更是他們的樂趣所在,在玩中鞏固復習不僅能充分激發(fā)他們的興趣,也會調動課堂的整個氛圍,再聯(lián)系實際生活,復習句型。教師很好地考慮到學生所需,當然課堂效率也就大大提高。
“無意”的精彩鐘情于“有意”的人,剎那的奔放源自深厚的積蘊,任何無意的杰作,必然出自有意的磨礪。自然,這種“有意”的“無意”民主教育,則更需要教師深厚的教學底蘊以及不斷地自我提升,能帶領孩子們徜徉于知識的殿堂,散發(fā)出教師智慧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成尚榮.兒童立場:教育從這兒出發(fā)[J].人民教育,2007(23).
[2]李希貴.學生第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吳玲.從“被學”到“讓學”究竟有多遠[J].江蘇教育,2013(3).
[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