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婷
摘要:美國社會學家庫利1909年在其著作《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中提出了“鏡中我”的概念,以他人為鏡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中國古代“以人為鑒”說同樣將他人作為認識自我的參照,提出了“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文章創造性地將中西兩個不謀而合而又和而不同的概念進行對比分析,通過認知過程的人際互動、認知前提的他人以及認知結果的自我呈現三方面的具體闡釋,為媒體傳播帶來新的啟迪與思考。
關鍵詞:以人為鑒 他人 人際互動
美國社會學家C.H庫利在其著作《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中》提出了“鏡中我”的概念,認為人的行為取決于對自己的認識,而自我的認知又是在與他人的社會互動中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透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① “鏡中我”理論與社會現實有著密切的互動關系,既能以“鏡中我”理論為基礎闡釋社會現象也能以“鏡中我”為指導提供建議。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已經開始教導大家從他人的言行中反思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西方“鏡中我“產生以前,古代中國已經有了“以人為鑒”的說法。在對“以人為鑒”的研究中,幾乎不見將其上升到學理層面的研究,更多的是從“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的歷史典故出發,闡釋其中蘊含的深層含義,同時以該理論指導人們在日常社會實踐中學會反思,充分發揮“以人為鑒”的正面效應。本文將中國本土的“以人為鑒”理論與西方廣泛傳播的“鏡中我”理論進行比較,以期探索二者之間存在的廣泛聯系與不同。
中西碰撞下的思想火花
“以人為鑒”說和“鏡中我”理論都將社會中廣義的他人當作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以人為鑒”更強調從他人的行為反思自己是否存在類似的好的或是壞的行為以進行相應的調整,而“鏡中我”理論更強調在廣泛的社會互動中以及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中看到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可以看到,雖然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廣泛的聯系,但是在細微之處又略有差別。
以何為鑒——鏡子似的呈現與反饋。他人的概念在兩個理論中處于中心位置,對于如何認識他人,更多的應是從社會廣義的角度出發,將自我以外的人都看作他人。他人在這里擔任著“鏡子”的角色,無論是“以人為鑒”說中將他人作為自我的參照,還是“鏡中我”中的他人直接參與的自我的呈現。在這兩個概念中,自我的形成都與他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鏡中我”里的他人是與自我有著社會聯系進行廣泛互動的他人,在自我與他人的這種關系中,他人逐漸形成了對自己的一種認識,他人會依據自己的認識對自我做出評價。這種評價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當自我收到他人的評價后會進行自我的人內傳播,通過內省式思考來接受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或駁斥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可以看到,在這里,他人就是自我鏡子似的呈現與互動。
同樣,在“以人為鑒”說中,他人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先,他人是自我行為的參照,也就是鏡子似的呈現。人在對自己進行認識的過程中如果僅靠自我的反思很可能無法全面認識自己。例如就偶像王源公共場所吸煙一事來說,就其行為本身來看,他自我本身或許并不覺得這一行為會給社會帶來諸多的負面影響,但當社會各界紛紛站出來發聲后,王源公開致歉,認識到自己這一行為存在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都過于相信自我而忽視了他人對自己的建議,真正要做到“以人為鑒”除了要以別人作為鏡子參照反思自身是否存在類似行為外,還需要理性思考他人給予自己的建議。
“以人為鑒”說與“鏡中我”理論都將社會中廣義的他人作為自我“鑒”別的參照,從他人身上反思自我,從他人的評價和態度中認識自我,從他人的建議中重塑自我。
何以為鑒——社會生活中的人際互動。人內傳播是個體內部的信息活動,而人際傳播則是兩個行為主體之間的信息活動。“以人為鑒”說與“鏡中我”理論形成的前提條件是存在與他人的社會互動。這種社會互動又不僅僅限于人際傳播中的兩個行為主體之間,它可能存在著多個行為主體。如果沒有人際互動行為的發生,個人的自我認識僅僅停留在對自我的感覺上,而這種自我的感覺很可能是假象的存在,不以人為“鏡”,真的自我便很難呈現。因此,“以人為鑒”與“鏡中我”都產生于社會生活中的人際互動中,而人際互動的程度又決定了對自我把握的客觀及準確度。
“以人為鏡”說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即可通過間接地觀察也可通過直接的交往來呈現自我。作為間接的觀察者可以旁觀者的角度,即第三視角的角度認識他人。例如,前段時間在網絡上傳播的一男子在地鐵上勇敢制止他人侵犯女性的行為,網民并沒有與類似的他人直接接觸,但在觀察過程中會形成自己的認識,從而反思自我在遇到類似事件時的表現。另一種是與他人的直接接觸。“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們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將其言行作為一面鏡子,透過他人來認識自己,反思自己。
“鏡中我”理論本身就強調人是在與他人的聯系中形成的人際傳播是形成“鏡中我”的主要機制。“鏡中我”的認知程度取決于與他人的傳播程度,可見社會生活中的人際互動對“鏡中我”的形成至關重要。不論是將他人作為自己的參照還是將他人作為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只要與他人發生聯系,人際互動行為便會存在,正是在這種互動行為中,自我才越來越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來。
認知他人與自我形成。認知他人是前提,認知的過程是社會生活中的人際互動和人際傳播,認知的結果是更加清晰的呈現自我。魯迅曾說過:以人為鑒,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夠反省的妙法。在以他人為鏡的過程中存在著對他人言行的價值判斷,當然,僅僅從他人的好壞去反思自我是遠遠不夠的。自我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很難做到客觀全面,這其中也包括歸因他人,即將不好的事物歸咎于他人,所以他人對自我的好壞判斷及建議也是形成相對客觀自我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自我認知的程度也取決于與他人的交往程度。傳播活動越活躍,越是多方面,個人的“鏡中我”就越清晰。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一方面他人的畫像更加清晰地供自我更加全面的進行反思,另一方面他人對自我的認識也更加深刻,評價也更加多元。自我畫像的呈現來自于自我的反思以及對他人態度與評價的認識。
思考啟發
將“鏡中我”理論運用于心理學、社會學以及為具體問題提供解局思路等方面已經得到了較好的實踐,同樣“以人為鑒”說從古至今都是行為準則。二者都以他人作為“鏡子”和參照的對象,以期在交往中呈現清晰的自我。在對兩個理論進行比較分析后產生兩點啟發性的思考:
不可絕對化的人際傳播。“鏡中我”理論強調人際傳播是“鏡中我”形成的主要機制,賦予人際傳播重大意義與作用。不可否認,人際互動以及他人在自我呈現的過程中的確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除了人際傳播外,自我的呈現也可以通過自我觀察式的人內傳播呈現,例如學習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通過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來反思自己,又如通過書本中文字的記錄與傳閱間接對其他人進行觀察來進行自我呈現等。人際傳播似乎更強調他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的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不能將人際傳播絕對化。
網絡時代的“鏡中我”。“以人為鑒”說與“鏡中我”理論都經歷了時代的變遷與發展,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虛擬社區中的人際交往發生了諸多變化,人們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表心情、看法,包括自己的照片與視頻。這種以自我呈現為主的網絡時代,“鏡中我”理論又有了新的變化與發展。
人們通過媒介的“自傳式敘述”甚至是虛擬世界進行自主的“自我”認識和建構。原先的“鏡中我”理論和其三個階段, 已經不能完全闡述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自我認識。②與此同時也應看到,網絡催生的虛擬人際互動也為“以人為鑒”說和“鏡中我”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條件。
中國的“以人為鑒”說與西方的“鏡中我”理論有不謀而合也有和而不同。二者在對如何更加清晰地呈現自我方面都進行了明確的闡述,又分別從不同視角切入看待自我與他人的關系。“鏡中我”理論更強調在與他人社會互動中形成的他人對自我的評價態度以及自我對這些評價態度的情感。而“以人為鑒”說更強調將廣義的他人當作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通過認識他人來認識自己,反思自己。這對現代人際關系、自我呈現與認識、心理輔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注釋: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②徐莉程:《從被遺忘權現象重新思考“鏡中我”理論》,《新聞傳播》,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