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瑋
摘要:影像的力量通過社群和社交以及移動終端釋放量能,不斷顛覆著傳統媒體的生產和運營認知。無錫廣電文化融媒體中心把15秒短視頻運用于線下活動,為社區活動和品牌贊助賦能,掌握了流量主動權。
關鍵詞:城市臺? 短視頻? 線下活動
城市臺除了要完成常規的宣傳任務之外,來自社區與商家的線下活動也成為營收的主流模式。如何在活動現場嫁接廣電元素的技能,并突顯出即時性、狂歡性、專業性和互動性,成為每一位活動執行者需要深思的議題。為充分挖掘社區的優秀文化,深入宣傳和諧社區與文明家園,無錫廣電文化融媒體中心攜手冠名商與榜樣社區,共同策劃了“我們正年輕,幸福社區行”的主題活動。其中,短視頻的制作、發布和轉發成為活動一大亮點,得到了大家的點贊和認可。
短視頻是內容逆襲的風口
短視頻是媒體活動的準直播。如今,活動現場的花絮剪輯后播出,一般是相對滯后的,現場火爆氣氛無法及時呈現。而有些手機直播雖然可以實現“在現場”的場景預設,但其存在的現場不可控性、用戶政治言論敏感性、直播的連續性與穩定性,使其安全系數很難把控。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的內容往往比較宏大,與“人性”相對缺乏關聯,很難真正地打動人心。短視頻的最大優勢就是短小精悍且直擊人心,在活動現場能夠抓取最具代表性的畫面和場景,專業、及時、安全地提供可持續的優質內容,導入充滿正能量的“流量”,不斷創造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產品。
短視頻是社區文化的麥克風。不管是2018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還是2019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街道社區往往對一系列既反映時代主題又緊跟文化潮流,同時標簽為有朝氣、接地氣、聚人氣的線下活動懷有焦渴感。城市廣電牽頭搭臺并策劃執行社區活動,街道社區推薦節目,并組織市民參與觀看;文藝群眾登上載歌載舞的舞臺,為黨的領導唱贊歌。這些活動現場的精彩節目片段,街道社區負責人的感悟,圍觀居民的狀態,都可以濃縮到短視頻中。街道活動和社區文化加入短視頻的運用,使得現場的發聲更為到位有力,真材實料的信息含量、真情實感的情感含量、真知灼見的觀點含量能壯大主流聲音,也切實讓街道社區的宣傳報道工作實現平臺媒體化和媒體平臺化的“有效連接”。
短視頻是商戶人氣的催化劑。商家既然選擇了線下活動的宣傳方式,也意味著廣告推廣是軟植入。短視頻在選取活動主體的同時,見縫插針引入商戶元素顯得自然得體,也符合當前碎片化的閱讀場景和人們高效獲取信息的習慣。在社交媒體時代,分享是社交媒體的核心特質。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眾多短視頻渠道的分享,商戶產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得到提升,“網紅商家”和“網紅產品”在一次次活動短視頻的助推中深入人心。生活化、人性化、社交化,讓短視頻為商戶賦能,產品和服務變得生動有趣起來,通過分享、轉發、點贊等互動模式實現從活動現場到活動場外的多次發酵升級,達到“流量變現”的傳播訴求。
新聞人玩轉“影像語言”
15秒長度是定量,極致畫面是變量。平穩構圖是短視頻創作的基礎,也是廣電從業人員的內在基本功。如果不能保證穩定拍攝,則可以借助手機云臺。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實現畫面的極致感,在相機設置中,錄制視頻可以選取4K、60fps的制式,保證高分辨率且更流暢。15秒,秒秒精華,幀幀稀缺,越短的時間,越考驗編導的創作功力,沖擊力、表現力、吸睛感是拍攝并篩選素材的唯一準則。
二、垂直化精耕細作,入眼走心燃流量。轉發率和點擊率是鑒定短視頻優秀與否的指標。按照微信朋友圈最新的標準,被分享和點擊到一定的閾值,在朋友圈列表顯示的視頻會自動縮小。雖然低調呈現,但壓不住反復被共享的事實。在市面上眾多短視頻編輯軟件中,“印象——視頻剪輯與創作分享社區”是一款優秀便捷的短視頻制作APP。在編輯過程中,有一些細節需要格外注意,方能打造出精品內容。首先,短視頻的聲畫要匹配,同期聲與墊樂要和諧,有些墊樂除了選擇開頭15秒,整首曲子的任意片段均可使用,以合適為前提。其次,考慮到短視頻一般在手機上觀看,字幕和水印的添加需要講究視覺傳播藝術,既說清楚信息又不會顯得累贅,所加標題的位置和大小、畫面講究分寸感。第三,濾鏡作為常用的美化手段,要跟主題、畫面協調,色彩建議選用偏暖色和高冷色,禁用單色和黑白等比較忌諱的濾鏡色。最后,常規15秒短視頻可用三組鏡頭表現,編輯成熟后可以嘗試1—1.5秒一個鏡頭,連續快速疊加,營造目不暇接的節奏感。需要注意的是,考慮到內在畫面邏輯,切勿出現同景別畫面,每一個畫面都要讓用戶感受到漂亮、創意、震撼和極致。
短視頻不怕“小”,追求“邂逅感”。隨著社會化營銷的固化,流量越來越貴,難以觸達目標用戶,短視頻的表現無疑讓人眼前一亮,為品牌注入了新鮮活力。然而,期望短視頻火爆朋友圈,并不是想當然的隨意之作,獨特的視角、唯美的畫面、動感的節奏、新穎的創意,成為缺一不可的必要條件。短視頻受時間限制,排除宏觀敘事,主題切口主張小而精,在一個原點上做足文章,賦予應有的特色,讓用戶萌發“虧他想得出來”的敬佩感。譬如,類似于“我們正年輕,幸福社區行”的主題活動,在抓取素材時候,可以小中見大,用幾組特寫鏡頭博得眼球,舞臺場景與觀眾情緒可以依次切換,落幅畫面插入商戶信息,15秒的內容就有可能升華主題。當在場參與者看到短視頻發布后感到超出預期,在微信朋友圈邂逅更多受眾就不再是幻想。
電視團隊下一個發展新路徑
最新調查顯示,49%的受訪者每天花費30分鐘以上瀏覽短視頻內容;近兩年來,100多個時政型、生活型、制作型、工具型及素材型短視頻平臺先后涌現,掀起媒體江湖新風潮。從自媒體到智媒體時代,一切轉型的前提是對用戶變化的體察:他們從昔日紙媒和廣電的傳統生產模式下逐漸迭代,瀏覽習慣悄然改變。面對以短視頻為特征的新內容浪潮,須順勢而為。
隨著短視頻的蔓延壯大,傳統媒體人逐漸認知到:打碎的電視節目不等于短視頻,100秒微電影也非其同類;細拍慢剪的傳統制作,有時不敵手機上的滿屏彈幕;很多參數高端經驗深厚的班底卻無法俘獲最通俗的普羅大眾……新聞人需要打破原有思維,感知時代環境,保留核心技術手段,重塑線下傳播生態,才有可能建構出多媒體背景下的“影像語言”。
(作者單位:無錫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