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陳琨 張海英

[摘要] 目的 研究在心內科護理管理中應用持續質量改進的實效。方法 以心內科2017年未實施持續質量改進的患者為對照組(B組),以2018年心內科實施持續質量改進活動的患者為研究組(A組),回顧分析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管理記錄資料、護理人員理論與技能測試平均得分情況。結果 A組護理滿意度99.19%,B組護理滿意度89.44%,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520,P<0.05);A組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B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142,P<0.05);A組的護理糾紛發生率顯著低于B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720,P<0.05);A組理論和技能測試平均得分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04,P<0.05)。結論 持續質量改進提高了護理管理服務水平,滿足了患者日護理服務需求,提高了護理人員的醫德醫風、臨床技術技能水平;值得在心內科病房中持久推廣。
[關鍵詞] 護理管理;持續質量改進;心內科護理;效果研究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6(c)-0054-02
護理管理是以提高臨床護理服務質量和水平為目的,對參與護理流程的人力、物力等各種要素予以合理規劃和配置,保證最大可能地滿足患者需求的管理過程[1]。隨著步入全面小康社會和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心內科以老年患者為主要患病人群。此類患者群體往往伴發糖尿病、慢性胃炎、哮喘、高血壓等多種慢性疾病,他們的平均文化程度低,理解與溝通難度大,心理穩定性差,對護理管理工作提高的要求相對于其他科室高很多。2018年以來,該院心內科護理管理開展了“持續質量改進”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在該院心內科病房患者988例為研究組(A組),其中男患者561例,女患者427例;年齡34~84歲,平均(58.5±3.2)歲;以2017年度在該院心內科病房住院的患者995例為對照組(B組),男患者579例,女患者416例;年齡32~82歲,平均(56.5±3.5)歲;所有患者均以心血管疾病治療為主,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①精神意識障礙,嚴重溝通困難者;②治療中轉診至其他科室病房的患者。
1.2? 方法
(1)B組患者來源于2017年內入院治療患者,2017年內該科采取常規護理管,未實施持續質量改進活動。
(2)A組患者為2018年內入院治療患者,在常規護理管理基礎上,開展了“持續質量改進”護理管理活動。①成立領導小組,查找問題。心內科成立以科主任和護士長為正副組長的持續質量改進活動領導小組,組織科內護理人員學習了解活動的原則和方法,研究上年度檢查記錄,查找護理存在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護理質量控制標準、改進措施,以保證各護理環節的質量[2]。如工作缺乏激情、責任心不強、專業技術不扎實、制度執行不嚴格。②制定計劃制度,持續改進。結合心內科的實際情況,主任醫師提出護理意見,護士長組織小組成員集體討論制定實施計劃,通過科內業務培訓,將計劃傳達給每一位護理人員。首先把加強醫風醫德建設放在首位,通過學習相關文件,觀看視頻,開展微笑服務之星評選等活動,不斷提高心內科護理人員的醫風醫德水平,逐步樹立起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其次提高專業技能操作水平,對于靜脈穿刺、留置針處理、心電監護儀操作等基本技能要求零失誤,專業技能測試成績跟績效工作與職稱晉升掛鉤;再次嚴格落實制度:如三查七對制度、微笑服務制度、危重患者搶救制度、隱患缺陷報告制度、健康宣教制度等常規制度落實狠抓落實,同時對于持續質量改進活動中的新制度如:入出院迎送制度、首問負責制度、護士長夜班巡查制度等也通過定期與抽查相結合的方式督查落實,以確保持續質量改進活動落到實處,開花結果。
1.3? 評價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出院時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分,該院護理部制定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分3個檔次: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②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風險事件和護理糾紛事件發生率。③比較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前后護理人員理論與技能測試的平均得分,以護理部組織的理論與專業技能測試平均得分為比較對象,對比實施持續質量改進活動前后護理人員的理論與技能測試平均得分情況。
1.4? 統計方法
運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x±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情況比較
A組患者819例非常滿意,161例滿意,8例不滿意,滿意度99.19%;B組患者643例非常滿意度,247例滿意,185例不滿意,滿意度89.44%,A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較B組高,且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20,P<0.05)。
2.2?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和護理糾紛發生率比較
A組的護理風險事件0例,B組護理風險事件17例,A組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B組,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142,P<0.05);護理糾紛事件為3例;護理糾紛事件22例,A組的護理糾紛發生率顯著低于B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720,P<0.05)。見表1。
2.3? 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前后護理人員理論與技能測試平均得分比較
A組理論和技能測試平均得分為95.7分,B組理論和技能測試平均得分為81.8分,2組測試成績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504,P<0.05),說明實施持續質量改進活動后,極大地促進了護理人員護理人員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3? 結論
心內科是以心血管患者為治療群體的臨床科室,隨著新時代生活水平、生產方式變化,老齡社會到來,心血管患者群體與日俱增,心內科成為醫院最繁忙的科室之一。同時全社會對心內科醫療水平和治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心內科醫護人員的服務質量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持續質量改進是基于以服務病人為中心理念,通過成立質量管控體系,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等內容,充分激發護理人員職業責任心的一種管理辦法。持續質量改進活動注重過程管理,護理管理中的每一個環節、步驟、人員均滲透著質量持續改進。質量改進無時不在,質量改進無處不在,向細節要品質,向過程要質量。持續質量改進應用于護理質量管理后提高了所有醫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服務質量[4-5]。該研究也很好地驗證了上述觀點。2018年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后,護理滿意度提高至99.19%,比未實施前的2017年護理滿意度89.44%有了顯著,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風險事件和糾紛事件也顯著降低,分別由1.71%降至0.00、由2.22%降至0.30%,數據變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后,護理人員的理論與技能測試平均得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由2017年81.8分提升至2018年95.7分,前后數據差異明顯(P<0.05)。張艷芳[6]以90例心內科患者為研究對象,實施持續質量改進的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達到97.78%,與該次研究數值極其相近。張霞[7]曾報道對持續質量改進研究,觀察組的護理風險事件將為0例,與該研究結果是完全一致的;護理糾紛發生率與我們的相近。
持續質量改進提高了護理管理服務水平,滿足了患者日益提高的護理服務水平要求,降低了護理風險,減少了護理糾紛;同時也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水、理論基礎知識、臨床技術技能;實現了醫患雙方共贏,和諧醫患關系,值得在心內科病房中堅持推廣。
[參考文獻]
[1]? 郗昕.護理管理對老年冠心病及高危因素的預防價值[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33):26-27.
[2]? 李淑華.持續質量改進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2018,3(24):196.
[3]? 張嫻.持續質量改進在社區老年病房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S2):311-313.
[4]? 鄭貴清.持續質量改進在小兒靜脈留置針穿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8,56(25):155-157.
[5]? 梁筱蘭.持續質量改進對護理質量管理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5,13(1):86-87.
[6]? 張艷芳.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在心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華夏醫學,2018,31(3):120-121.
[7]? 張霞.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在心內科護理中的應用評價[J].中國農村衛生,2018,11(8):56.
(收稿日期:201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