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艷
我是被名字吸引了來看這部電影的,好奇“七十七天”“無人區”“羌塘”“無后援”“一個人”“無目的”“無充分準備”這些詞組合在一起,想要告訴我們什么?
一個人穿越號稱“世界第三極地”的藏北“羌塘”無人區,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啊!
影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但并沒有交代清楚男主角為什么要去穿越羌塘。我就在想:人為什么要去冒險?如果是去探險,我能理解,因為帶著合理的目的。
冒險,是為了什么呢?拿自己的生命跟自己的執拗死磕,至于嗎?
如果是為了所謂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難道除了穿越無人區,就沒有其他想做的事情了?
是什么讓男主角放棄現有的生活,要用77天去冒險?是美麗的風景嗎?是穿越無人區之后的英雄情結嗎?還是被生活壓抑得喘不過氣來,想要逃離現實,去到廣闊的荒野來釋放壓縮扭曲的心靈呢?
完全不得而知。
根據影片中的一些愛情片段,試著猜想,可能是愛情遇到了挫折,失去了信心,想要來一次荒野穿越,如果死了就死了吧,如果活著出來,那么就是英雄,就可以克服內心的障礙,回歸到現實生活了。
真的如此嗎?
我不免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很多人都覺得出去旅行一趟就可以治愈現實的創傷,也有很多人是為了看看外面的風景出去旅行的,所以旅行既是一種目的,也是一種逃離式的療愈。
我更愿意這樣去看待男主角的這場無充分準備的“冒險”。
也許冒險才能激發人的潛能,在無人區的荒野里,只有野生動物和變化無常的氣候,還有隨時會渴死和餓死的可能性,需要人充分調動自己的求生本能來活下去,創造性、自由度及敏感性都會得到異常發揮。
再也沒有人讓你怎么做,教你怎么做,評價你做得怎么樣,你只需要自己看效果如何,然后自己思考如何改進和避免問題或者災難的再次發生。
你可以成為一個更自由的人,有更多選擇。
再也沒有人跟你競爭,跟你搶奪,你只有跟大自然競爭。你在荒野里看到人的動物性的一面,你會感覺到你和那些野生動物沒有什么太大區別,因為它們也只是把你當成一種生物而已。你需要解決好防衛攻擊的問題,自保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夠不傷害野生動物,那最好。但是在生存都受到威脅的時候,人的社會性、人性可能就會被動物性所淹沒。
你可以發現自己并沒有多么了不起,人類在自然面前也是有非常弱小的一面的。
再也沒有人替你料理后事,解決你未解決的問題,你要么解決問題,要么就成為被解決的問題,要么生,要么死,你會自行考慮“To?be?or?not?to?be”的問題。
你會成為一個更為自己負責任的人。
再也沒有做不完的任務等著你,你所有要做的就是活著,按計劃走出來,也可以什么都不做,欣賞在現實生活世界里看不到的殊勝美景,忘卻了塵世的繁雜,只跟簡單、質樸、天然在一起。
你會成為一個更放松的人。時間彷佛停止在這里。
再也沒有人為的傷害存在,這里只有大自然的肆虐,你要么認命,要么就征服自然,克服自己內心的種種恐懼與孤單。
你有可能成為一個贏家。
再也不需要偽裝,成為一個他人眼里的“好人”。
在荒野里,你盡可以做自己,沒有人要求你,沒有人討好你,更沒有人笑話你,說你不夠好,說你傻、差、缺等,你只要和自己待在一起,便可以和宇宙同在。
你會成為一個更真實的自己。
再也不需要睜眼閉眼都是各種人、各種臉,被各種信息和刺激轟炸著,在荒野,你只能專注和放松,沒有更多的喧囂和污染,只有純凈和危機。
你會成為一個更加貼近本心的人。
有了這些理由,我可能理解了一個人為什么有如此動力去做沒有充分準備的“冒險”了。
就像電影中說的“去她媽的命運”,每一個不認命的靈魂背后都有著一顆求創造、求本真、求改變的心。
女主角也是一樣,雖然已經癱瘓截肢了,但是依舊堅強地教別人如何堅強。可是她連哭的機會都沒有,連表現脆弱的時候都沒有,這是現實,雖然看上去非常“高尚”,難道不是被“高尚”綁架著嗎?
如果她可以跨越“高尚”的束縛,做一個真實的癱瘓者,允許脆弱,允許哭泣,允許無助的表達,那么她那些幫助別人的行為才是充滿生命力的、真實的、無法撼動的。
人,很多時候,就是為了做給別人看,而讓自己累得半死,死撐著也要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堅強、勇敢、大義、堅毅、有為等,其實更真實地活著,更輕松地活著比做出個榜樣來更重要。
因為,人們不需要一個假英雄,一個真弱者好好地活了很多年,就是英雄,不需要刻意營造“人設”。
我想,電影中七十七天的生命思考、哲學難題,就是關于“我是誰”“我要成為誰”“我想要什么”的終極問題,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在每一次遇到事情,每一次情緒沮喪,每一次走不下去卡住的時候,都需要反復問自己的問題。
每問一次自己“我是誰”“我要成為誰”“我想要什么”的時候,就會對生命有更深更廣的理解,對周圍的人、事、物有更好的選擇和取舍,做出符合本心的決定,而不再期待著幸福從“有房車”“有人愛”的“二手幸福”中降臨,自己能夠決定的“一手幸福”是值得我們每個人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