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星瀾
提到VR(Virtual?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可能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那個頭戴式顯示器,或者叫頭盔、VR眼鏡。利用頭戴式顯示器將人對外界的視覺、聽覺封閉,可以引導用戶產生一種身在虛擬環境中的感覺。針對這一特點而開發出各種讓人身臨其境的體感游戲。其實,VR的作用遠遠不只在于娛樂,最近,劍橋大學的研究者發布了VR在識別早期老年癡呆癥中的新應用。
老年癡呆癥,學名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一般來說,老年癡呆癥是不可逆的,只能通過一些方法緩解癥狀、防止惡化,但是及早發現、干預,能有助于延緩病情。
2014年,倫敦大學的約翰?奧基夫教授因發現了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基礎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就是說,大腦包含一個關于我們在哪里,我們到過哪里,以及如何找到路的GPS系統。這部分被稱作內嗅皮質(The?entorhinal?cortex)的大腦區域是老年癡呆癥最早受損的區域之一,這也就是為什么“迷路”是老年癡呆癥的最初癥狀之一。然而,臨床上用于診斷老年癡呆癥的紙筆認知測試無法測試認路困難。因此,劍橋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系的科學家團隊開發并試用了一種針對有癡呆風險的患者的虛擬現實導航測試。
研究小組招募了45名輕度認知障礙(MCI)患者,以及41名健康的對照組成員。受測試者被要求使用虛擬現實設備,在模擬環境中行走,進行導航測試。研究發現,該測試不但可以有效區分健康者和MCI患者,還能篩查出MCI患者中哪些人患老年癡呆癥的風險更高。這些結果表明,與目前在臨床和研究中使用的測試相比,虛擬現實導航測試在識別早期老年癡呆癥方面可能更好。
David?Howett,?Andrea?Castegnaro,?Katarzyna?Krzywicka,?Johanna?Hagman,?Deepti?Marchment,?Richard?Henson,?Miguel?Rio,?John?A?King,?Neil?Burgess,?Dennis?Chan.?Differentiation?of?mild?cognitive?impairment?using?an?entorhinal?cortex-based?test?of?virtual?reality?navigation.?Brain,?2019;?DOI:?10.1093/brain/awz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