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靜
格子從小到大一直有點“嬰兒肥”。高中時,身高168cm的她,體重65kg,一笑兩個可愛的小酒窩,十分討人喜歡。可格子覺得自己跟同班的女生比起來簡直太胖了,于是高考結束后,格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減肥。從節食到運動,格子為自己制訂了嚴格的減肥計劃。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假期下來,格子成功地減掉了10kg,她也由可愛女孩的行列進入窈窕淑女的隊伍。周圍人看見格子都說這丫頭越來越漂亮了,格子心里美滋滋的。
可進入大學,格子卻發現周圍美女如云,自己和那些美女們比起來,還是顯得胖了許多,特別是大腿部位,這讓她感到很沮喪。于是,格子對自己的飲食控制得更加嚴格了,晚飯也省掉了。一個月下來,體重又下降了5kg。
十一放假,格子和好友蘭蘭聚會。蘭蘭見了格子大吃一驚:“怎么幾個月不見變成清秀的美女啦?是不是學校的伙食不好?今天可得好好給你補補。”本是好友的關心,可格子卻不愛聽。吃飯時,格子故意地表現自己胃口很好,吃得很多。回去后,格子覺得自己的胃脹得不行了,甚至呼吸都有點費勁,也為吃了這么多東西感到很懊惱。于是她跑到廁所把吃的東西吐了出來,這才松了一口氣。
自從格子發現吃完東西還可以吐掉之后,她像打開了潘多拉盒子,跟別人吃飯時再也不用拼命去抵制美食的誘惑了。盡管每次吐完,格子都會有一種罪惡感,可比起體重增加帶給她的自卑,格子寧愿承受前者。吐完之后的幾天,格子不吃任何東西以懲罰自己的放縱。有時,她還會圍著操場跑上近10圈,跑到自己連爬的力氣都沒有了才停下來。就這樣,格子的體重波動在45~48kg。
與此同時,格子的脾氣變得很暴躁,有時莫名地跟親近的人發脾氣。當別人夸她體型保持得好時,她感到心虛,擔心自己又會變胖,也覺得這有可能是諷刺她還不夠苗條;當別人說她太瘦時,她感到惱怒和委屈,覺得自己并不瘦,而即使這樣的狀態也是自己付出太多的努力才達到的;當別人說她吃得少時,她感到很憤怒,努力裝作一副大胃王的樣子。一個人時她寧愿不吃,甚至很享受饑餓的感覺。一點點食物都會讓她產生強烈的恐懼—她太怕長胖了。吃完就要吐成了她與食物相處的唯一方式。而這樣的行為,她也只能一直偷偷地進行,她怕別人覺得自己變態。每吐完一次,她對自己的恨就加深一層。有時也想這會是最后一次,可她還是會有下一次。這讓格子感到很絕望。
除此之外,格子曾經烏黑的秀發也掉了許多,頭頂長出很多又軟又細又黃的毛發,伴隨著每天的疲乏,月經周期也推遲了。
假期時,媽媽發現格子瘦得簡直一把骨頭了,性情跟以前大不相同,動不動就發火,有時還會抹眼淚,以為格子得了抑郁癥,于是說服格子帶她去看心理科。
其實,格子患的是一種叫作“神經性厭食癥”的疾病。
這種疾病簡單來說就是非同尋常地恐懼發胖或拒絕正常進食。很多人都怕長胖,很多人也都奮斗在“生命不息,減肥不止”的路上。但神經性厭食癥患者并不是一般的減肥,盡管他們的體重下降到明顯低于正常標準,按照體重指數=[體重(kg)/身高的平方(m2)]來算,正常范圍是18.5~23.9,而神經性厭食癥患者的體重指數低于17.5,或已經出現了嚴重營養不良,可他們依然怕胖,并故意限制進食,或采取過度運動、引吐、導瀉等方式減輕體重。
該疾病國外研究報道發病率為1%,多發病于青春期的女孩,發病高峰期為14~18歲。其病因復雜,既有生物學遺傳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的作用。在格子的案例中,她深受以瘦為美的流行文化影響,身材苗條成了她獲得自信的方式,于是從減肥到過度減肥、過分限制進食、過度運動、催吐……一發不可收拾。研究人員發現,壓抑情緒、追求完美、刻板的性格特點是神經性厭食癥的發病危險因素。通過深入的交談,醫生發現格子其實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又喜歡壓抑自己的個性,恰恰是發病的高危性格。
神經性厭食癥患者恐懼發胖和對體型過度關注是其核心癥狀,就像格子一樣,盡管其體重指數在15.9~17.0,已經低于正常值(18.5~23.9)的下限,可她仍覺得自己胖,特別是大腿太粗,這在神經性厭食癥患者中并不罕見,醫學上稱其為“體像障礙”。
因為營養不良,格子已經出現了月經周期的改變和毛發脫落等身體的癥狀,臨床上還會見到出現嚴重營養不良、脫水、電解質紊亂、水腫、頭暈、便秘、心血管損害、骨質疏松、貧血,甚至猝死的個案。
因為難以與食物和平共處,格子存在情緒不穩、低落、沖動易怒等問題,嚴重的神經性厭食癥患者還會出現沖動自傷行為。往往合并心境障礙、焦慮障礙、物質濫用等精神疾病。
神經性厭食癥是一種慢性且容易反復發作的疾病。約一半的患者可以痊愈,但其中的三分之一可能復發;四分之一的患者發展為慢性,5%~10%的患者死于并發癥和自殺。
藥物治療、軀體輔助治療和心理治療對于神經性厭食癥患者都是必要的治療方案。因為格子長期節食,可能存在許多身體的問題,所以醫生建議她住院檢查治療。我們也希望格子經過系統的治療,能夠早日走出疾病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