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岸斌,葉日新,盧舟,焦靜
一次湖南夏季暴雨的濕位渦分析*
賈岸斌,葉日新,盧舟,焦靜
(常德市氣象局,湖南 常德 415000)
利用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模式再分析資料(NCEP/FNL),對湖南省一次夏季持續強降水過程做了濕位渦等物理量的診斷分析。分析發現,相當位溫的水平梯度大值區與強降水落區對應一致,365 K等值線可作為湖南省夏季強降水的特征線。濕位渦2.0 PVU的對流層頂擾動示蹤,在中低緯較少捕捉,但一旦強濕位渦區掃過,則意味著持續強降水的結束。700 hPa的濕位渦正壓項1負值區反映對流不穩定,與強降水落區較為一致,可作為預報指標。斜壓項2相對較小,其弱正值向負值過渡的區域有一定反映,但不如正壓項對應明顯。
強降水;相當位溫;濕位渦;相當位溫
暴雨洪澇和干旱災害是影響中國最主要的氣象災害[1],由于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死亡人口和直接經濟損失最多,而災害的人口損失歷來是社會和公眾關注的焦點[2],所以暴雨洪澇歷來備受關注。湖南屬洪澇災害多發地,且損失也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尤其當“四水”洪水與長江干流洪水相遇時,往往釀成特大洪澇災害[3]。2017-06-22—07-02湖南省發生了大范圍強降水過程,社會影響巨大。據湖南省防汛抗旱辦公室通報,強降雨造成全省14個市州136個縣市區1 722個鄉鎮1 160.41萬人受災、31個城鎮受淹,因洪澇災害死亡(失蹤)50人,轉移人口180.66萬人,倒塌房屋6.06萬間,直接經濟損失487.95億元[4]。

本文選取2017-06-22—07-02發生在湖南的一次持續強降水過程,通過對濕位渦的診斷分析,揭示濕位渦場時空分布特征與降水活動的關系,并期望通過對濕位渦的診斷來判斷暴雨的落區和強度,為湖南暴雨預報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從而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最大限度降低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
利用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模式再分析資料(NCEP FNL),資料精度1°×1°經緯度網格,時間分辨率為6小時/次,具體時間段為北京時間2017-06-20T08:00—2017-07-02T20:00共計51個時次。湖南省中小尺度區域站小時降水量資料,時間段為2017-06-22T20:00—07-02T20:00。
濕位渦表達式:


本次降水過程從2017-06-22T20:00—07-02T20:00,全省大部分地區累計降水量超100 mm,其中湘中及湘西南部分超過400 mm,如圖1(d)所示。
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06-23—06-25降水量集中在湘中及以北地區,如圖1(a)所示;第二階段06-26—06-28降水量雨帶南壓集中在湘中以南地區,如圖1(b)所示;第三階段06-29—07-02降水帶在湘東北—湘西南一線,如圖1(c)所示。全過程中,湘中地區受列車效應影響,累計降水量最大。

圖1 湖南2017-06-23—07-02過程降水量(分階段)累計圖(日界CST20時,下同)
2017-06-24T08:00,e的水平分布及沿湖南中部經線(111.7°E)的垂直剖面如圖2所示。分析可知,代表冷暖氣團交匯的e水平梯度大值區即等值線密集帶與強降水區對應較好,365 K等e線可選取湖南省強降水特征線,而垂直剖面上則對應為e垂直遞減率小值或近似零值區即e的均值區域,中上層尤其明顯,依據傾斜渦度發展理論[15]等e面傾斜程度越大,氣旋性渦度的增長越劇烈,反映暖濕氣流的上升運動越強烈,越有利于暴雨的發生發展。另2個階段也有一致對應關系(圖略)。

圖2 2017-06-24T08:00,850 hPa等壓面θe水平分布及沿111.7°E的垂直剖面圖
2017-06-20、2017-06-22、2017-06-25和2017-06-28T20:00,200 hPa等壓面1水平分布如圖3所示,圖中填灰色部分為2.0 PVU和3.0 PVU等值線之間的區域,它近似表示對流層頂附近的擾動情況[15]。從圖中可以看出,中高緯度擾動明顯,新疆以北的巴湖地區有強濕位渦擾動源。過程前兩階段對流活躍,30°N以南地區對流層頂已經超過200 hPa,到第三階段28日開始,隨著高濕位渦擾動反映的高空冷空氣掃過并移出湖南后,持續強降水過程才正式結束。這與胡伯威[16]指出的“強的擾動位渦源,在中高緯度比較容易找到,在緯度偏低的地區,例如夏季的江淮流域,此時此地對流層頂很高,比較難以影響到低層”比較一致。

注:2.0 PVU和3.0 PVU灰色填充。
同時期700 hPa濕位渦正壓項1分布如圖4所示,前期湘北地區為正1,隨著22日湘北逐漸轉為1<0對流不穩定地區,23日(圖略)達到-1.5 PVU湘北出現了強降水過程。25日湘北轉為正1中心,降水明顯減弱,前方負值中心移動到湘南地區,隨即開始了第二階段湘南地區的強降水過程。28負值帶位于湘東北及西南方向一線,湘西南及湘西北各有一中心,省內湘西南中心值較大達-1.5 MPV,與第三階段該地區的強降水對應。總結可以發現中低層1的負值區域對應對流不穩定與強降水落區較為吻合。

圖4 2017-06-20、2017-06-22、2017-06-25和2017-06-28T20:00,700 hPa等壓面MPV1水平分布(單位:1 PVU)
濕位渦的斜壓項2則分布相對零散,數值也小1個量級(圖略)。分析降水時段2均值場(如圖5所示),發現強降水帶位于2弱正值向負值過渡的區域,體現風速垂直切變及暖濕氣流的對降水的影響。結合文獻資料來看,有研究人員提出2>0[17]或2正負中心低值過渡區[18]與強降水落區對應較好。
本文利用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模式再分析資料,做了2017年一次湖南夏季暴雨的分析。分析發現:①代表冷暖氣團交匯的e水平梯度大值區與強降水區對應較好,365 K等e線可選取湖南省強降水特征線。垂直剖面上e垂直遞減率小值或近似零值區在中上層尤其明顯,最易發生強降水。依據傾斜渦度發展理論等e面傾斜程度越大,氣旋性渦度的增長越劇烈,反映暖濕氣流的上升運動越強烈,越有利于暴雨的發生發展。②在200 hPa等壓面上,通常示蹤對流層頂附近擾動的濕位渦垂直分量2.0 PUV線,在中高緯度應用較好,在30°N以南的中低緯度并不常見,但一旦出現并掃過某地區后,意味著一次持續強降水過程的結束。③濕位渦正壓項在700 hPa的負值區域,反映對流不穩定與強降水落區較為吻合,可以作為強降水落區的預報指標。斜壓項則分布相對零散,弱正值向負值過渡的區域有一定反映,但不如正壓項對應明顯。

圖5 700 hPa分時段MPV2平均場分布圖(單位:1 PVU)
[1]趙珊珊,高歌,黃大鵬,等.2004—2013年中國氣象災害損失特征分析[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7,33(1):101-107.
[2]尹衛霞,余瀚,崔淑娟,等.暴雨洪水災害人口損失評估方法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6,35(2):148-158.
[3]段德寅,汪擴軍,陸魁東.近40年湖南洪澇災害的演變趨勢及其成因[J].氣象,1999,25(6):42-46.
[4]戴夢玲.2017年洪澇災情綜述(六)[EB/OL].[2017-09-11].http://222.240.128.250:8080/Management/Content/GovernmentAffairs/~/1464.
[5]壽紹文.位渦理論及其應用[J].氣象,2010,36(3):9-18.
[6]張述文,王式功.位渦及位渦反演[J]高原氣象,2001,20(4):468.
[7]留小強,王田民,吳寶俊,等.濕位渦方程及其應用[J].大氣科學,1994(5),569-575.
[8]高守亭,崔春光.廣義濕位渦理論及其應用研究[J].暴雨災害,2007,26(1):3-8.
[9]范學峰,蘇愛芳,鄭世林,等.2004-07-16河南大暴雨過程的濕位渦分析[J].河南氣象,2006(1):17-19.
[10]趙桂香,程麟生,李新生.“04·12”華北大到暴雪過程切變線的動力診斷[J].高原氣象,2007,26(3):615-623.
[11]藍俊倩,余健,王健疆,等.浙江2011-01-20強降雪過程降雪帶南壓成因的診斷分析[J].氣象與環境科學,2011,34(4):52-58.
[12]范學峰,席世平.濕位渦診斷分析在河南臺風遠距離降水中的應用[J].氣象與環境科學,2012,35(2):25-32.
[13]曹楚,王忠東,劉峰,等.2013年“菲特”臺風暴雨成因及濕位渦診斷分析[J].氣象與環境科學,2016,39(4):86-92
[14]段旭,李英.滇中暴雨的濕位渦診斷分析[J].高原氣象,2000,19(2):253-259.
[15]吳國雄,蔡雅萍,唐曉菁.濕位渦和傾斜渦度發展[J].氣象學報,1995,53(4):387-404.
[16]胡伯威.關于位渦理論及其應用的幾點看法[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3,26(1):111-115.
[17]李靜楠,潘曉濱,臧增亮.一次華北暴雨過程的濕位渦診斷分析[J].暴雨災害,2016,35(2):158-165.
[18]安潔,張立鳳.暴雨過程中濕位渦的中尺度時空特征[J].氣象科學,2004,21(1):72-80.
P458.121.1
A
10.15913/j.cnki.kjycx.2019.17.006
2095-6835(2019)17-0014-03
賈岸斌(1986—),男,工程師,主要從事中短期天氣預報與研究工作。
湖南省氣象局面上項目(編號:XQKJ19B002)
〔編輯:嚴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