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建 戴 敏
(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深圳市交通信息與交通工程重點實驗室,深圳518057)
大梅沙景區是深圳市最著名的旅游度假區之一,大梅沙海濱公園、深圳東部華僑城等景點每年吸引游客總量超過1300萬人[1],地區優越的濱海旅游環境一直受到游客和深圳市民的熱捧。然而旅游交通成為影響地區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掣肘之一,近年來大梅沙景區在旅游旺季備受交通擁堵困擾,有效協調旅游旺季景區可持續發展、游客便捷出行、交通設施公平利用、交通系統高效運行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困擾城市交通管理者的難題。
(1)旅游旺季客流出行規模大。大梅沙景區年接待游客規模超過1300萬人次,每年的5-10月為旺季,五一等法定節日期間接待客流總量達到15-20萬人次/日;旺季周末客流達到8-10萬人/日,是淡季客流的2-3倍;地區客流表現出明顯的波動出行特征,其中客流到達高峰集中在9:30-12:00;離開高峰集中在 16:00-19:00[1]。
(2)游客以小汽車出行為主。旺季周末,選擇小汽車出行的游客比例超過50%,景區現狀游客組成有超過68%為2-5人組成的家庭、朋友組團游,小汽車交通出游較其他交通方式方便程度更高、吸引性更強,適量的小汽車出行需求有利于提高景區的吸引力,但大規模集中到發的小汽車出行需求也是造成旅游旺季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2]。
(3)客流以深圳市本地、單日往返出行需求為主。旺季周末前往大梅沙地區旅游人群有接近70%是深圳本地游客,廣東省內深圳市外游客比例約占17%,省外游客約占14%;其中約87%的游客都是單日往返,留宿游客約占13%。
大梅沙景區的發展目標是利用大梅沙地區特定的區位及資源優勢,建設具有一流濱海風光,集娛樂休閑、高尚居住和自然生態為一體的濱海旅游度假區和東部旅游服務基地;規劃打造深圳市市級海濱旅游度假區和深圳東部重要的旅游服務基地。應對現狀旅游旺季大容量的客流出行需求,在地區道路交通基礎設施沒有新的增量背景下,未來地區必須突出發展綠色交通,構建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綠色交通發展模式。
一是致力于提供一站式直達公交服務,打造公交優先、便捷高效的交通出行體系,重點緩解旅游旺季客流集中到達、離開的難題。
二是結合地區環境和交通承載力,控制進入景區小汽車出行需求;內部加強鹽田區各景點的互聯互通,實現軌道、公交、慢行不同交通出行方式高效銜接。
三是依托智慧化、精細化交通管理手段,整合旅游全過程交通出行服務,提供面向游客的全過程出游信息服務,防堵于未出行,引導游客理性、有序出行。
大梅沙景區旅游交通組織策略如圖1所示。
圖1 大梅沙景區旅游交通組織策略
(1)構建以公交為主導的旅游交通體系。大梅沙景區距離深圳市城市中心區相對較遠(距離福田區約20km),交通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旅游交通體系發展需優先考慮公共交通可達性,提供可與小汽車交通相競爭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務。
第一,建設軌道交通,重點解決大體量客流高效進出難題。為應對旺季高峰客流“井噴式”增長的需求,大梅沙景區未來將從兩大方面加快推進大運量軌道交通系統建設,緩解大體量客流進出壓力。一是站在區域角度,挖掘大灣區東西軸帶濱海旅游資源[3],新建深汕城際鐵路,引導客流在空間上均衡分布,避免客流集中在大梅沙海濱公園。二是新建串聯市中心方向城市軌道交通系統8號線,目前8號線一期工程已啟動建設,預計2020年通車;二期工程(圖2)預計2022年通車,未來將在大梅沙和小梅沙設站[4],將有效緩解主要客流出行方向交通運行壓力。
圖2 深圳地鐵8號線鹽田區線站位示意圖
第二,完善常規公共交通場站設施,注重提供一站式直達公共交通出行服務,減少游客到達景區公共交通換乘次數。大梅沙景區未來將重點加強景點配套公交首末站建設,提出配建6處公交場站共2.1萬平方米,實現客流直達景點,提升常規公交出行體驗。
第三,多渠道提升常規公交服務水平,提升公交出行吸引力。一是在通往景區的主要對外快速通道深鹽二通道等道路設置了連續的假日公交專用道,并嚴格執法,保障常規公交路權(圖3);二是面向全市重要的樞紐節點和重要的客流集中片區,開通骨干公交線路,深圳市面向東部旅游目前已開通13條常規線路,以及15條假日專線,其中13條常規線路可基于客流需求隨時增加運力、加密發車[5];未來大梅沙景區同時將提供豪華巴士、直達巴士,發展多樣化、特色化的海上巴士等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等,吸引游客選擇公共交通出行。
圖3 深鹽二通道公交專用道
(2)合理控制小汽車出行需求。小汽車出行因其獨立空間、靈活的出行選擇,毫無疑問是最有競爭力的出游選擇,然而景區交通設施的最大承載能力決定了不能滿足無限增長的小汽車出行需求。面對不同景點多元化發展定位,平衡好高端景點發展對點對點直達式交通出行需求和確保景區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6],大梅沙景區選擇“疏堵結合”的策略,合理管控小汽車出行需求。
一是在小汽車出行需求持續增長的趨勢下,對小汽車進行合理的需求管控。借助移動互聯網優勢,大梅沙景區先行先試,制定并實施了預約政策,有效緩解旺季交通擁堵難題。在2018年8月所有雙休日期間,深圳交警對大小梅沙景區所有道路試行了預約通行管理措施。共設定了4萬個小汽車預約配額,其中個人預約配額3萬個,商戶預約配額1萬個[6]。基于交警部門統計,政策實施后,進入大梅沙景區的車流量較正常天氣時均出現大幅下降。由于預約通行措施將交通流平均分配到全天三個時間段,充分利用了道路資源,大梅沙景區旺季節假日期間并未出現交通擁堵的情況,預約期間道路平均車速及擁堵指數均維持近三年最高水平[7]。
二是面向未來,將在景區外圍臨近鹽壩高速新建一處旅游集散中心,可提供約2000個小汽車停車泊位,當大梅沙景區內部停車場接近飽和時,依托景區交通出行管控政策,高峰期前往各景點的小汽車需前往旅游集散中心中轉換乘,選擇微巴或者慢行交通前往各景點,此舉對緩解大梅沙片區內部的交通擁堵將起到重要作用。
(3)加強旅游交通智慧化信息平臺建設。友善、便利、透明的旅游資訊是提升旅游出行體驗、緩解景區旺季交通擁堵另一重要手段。面向未來,大梅沙景區已著手構建基于Maas(Mobility-as-a-Service,中文名稱為“出行即服務”)的智慧旅游出行服務系統,未來可將各種旅游交通模式整合在統一的服務體系與平臺上,實現多種交通方式聯運模式,同時可提供全過程出游預訂系統、快捷方便的支付軟件、實時路況信息等,實現旅游交通出行全息感知、智能引導,景區交通“防堵于未出行”,緩解現狀交通出行信息不對稱、更新不及時等造成的盲目出行難題。
結合深圳大梅沙景區近年來在旅游旺季交通擁堵治理的實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在道路交通基礎設施難以持續擴容的背景下,為應對大體量旅游客流出行需求造成的交通擁堵難題,構建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綠色交通發展模式,加快公共交通設施建設,吸引游客選擇公共交通出行是旅游交通發展的最佳選擇。
(2)在構建多元化的旅游交通出行體系過程中,要基于景區的交通和環境承載力,在確保景區旅游體驗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管控小汽車出行規模,在關鍵節點引導小汽車換乘進出景區,確保景區可持續發展。
(3)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強化旅游景區交通信息透明化管理,通過完善交通信息監測、處理和發布渠道,引導游客理性出行、有序出行,實現從源頭上治理交通擁堵。